汉字的起源和艺术
翰帖》等,碑刻有《化度寺碑》、《九
碑 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等等。 欧阳询最大的贡献,是他对楷书结构 的整理。相传欧阳询总结了有关楷书字 体的结构方法共三十六条,名为“欧阳 询三十六法”,此法已经完全摆脱了不 稳定的字形的无规律性的变化,而进入 了造型分析的层次,书法结构的成熟观 念,至此才算是真正的成立。
文 书 法 四 条 屏
多;至西周时,青铜器上金
文已经较为普遍。商代金文
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
成的会意字。这些字像一幅
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
然,有的呈团块状。
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
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现在 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 期的甲骨文,其内容多为“卜 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 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甲 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 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 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 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 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 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 “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 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 大特点。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 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 解。
❖ 学者认为经过人民长期摸索、 反复试用、逐渐完善起来的 约定俗成的汉字体系,绝不 会是一人之力所能创出的。 不过,如果说有如仓颉这样 的人物,曾在汉字的发源阶 段进行过收集整理、推
❖ 图画是人类文字的共同起源。看看世 界上几种最古老的文字,你会发现它
们的们最原,早始字努的形力汉都吧字是图!在画破哪性解里的。这?个至谜今底仍这 很的然幅 像人是图 画,未很的 呀解可之字!能谜是就。不是同是你学。
汉字起源于什么时候,我
们尚难以准确地回答。我们发 现的最早的、能够(部分)确 认的汉字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 骨文。商朝盘庚时期距离现在 已经有3500多年。那时甲骨文 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词汇(2000 以上),已经出现了会意字、 形声字、假借字和转注字等比 较复杂的文字,还出现了用甲 骨文进行记事的作品。这些都 说明在盘庚以前,汉字已经经 历过一定时期的发展。
作品:
李阳冰 (生卒年不详)
唐代文字学家、书法家。字少温,赵郡 (治今河北赵县)人。为李白祖叔。曾为 缙云令、当涂令。历集贤院学士,晚为少 监,人称李监。李阳冰主编李白诗集《草 堂集》并为序。李阳冰在唐代以篆学名世, 精工小篆,圆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革, 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对后世颇有影 响。李阳冰尝叹曰:“天之未丧斯文也, 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李阳冰以篆书为 已任,始学李斯《峄山碑》, 暮年所篆, 笔法愈见淳劲。自称:“ 斯翁(李斯)之 后, 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道也。” 传世刻帖有《三坟记》、《城隍庙碑》、 《谦卦铭》、《怡亭铭》、《殷若台》等, 均为后世翻刻本。
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 望之如串串珍珠项链,神采飞扬。 赵孟頫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颜真卿(709--785)
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 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 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的书迹作 品,据说有138种。楷书有《多宝塔 碑》、《麻姑仙坛记》等,是极具个 性的书体。 颜真卿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 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 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 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人称 “颜体”。 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千百 年来不朽的地位,颜真卿是中国书史 上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他的 “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 有“颜筋柳骨”之誉。
城隍庙碑
殷若台
徐铉(916-991)
作品:
五代宋初文学家。字鼎臣。广陵(今江 苏扬州)人。早年仕于南唐,官至吏部尚 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 骑省。淳化二年(991)被贬谪为静难行军司 马,不久就死在贬所。
他擅长李斯小篆,也工于隶书。他与其 弟徐锴是当时最杰出的篆书书法家,被称 为"二徐",他们考订了《说文解字》。此外, 北宋淳化五年(994)重刻秦代《峄山刻 石》,即根据徐铉的摹本。徐铉所书的篆 书,映日视之,笔画中心有缕浓墨,因其 笔锋直下不倒侧,故笔锋常在画中,故人 也称其如"屋漏痕"、"锥画沙"。黑龙江省博 物馆藏有他的《篆书千字文残卷》(宋摹 本)。
据传为周朝史籀所创, 故又称籀文、籀篆、籀 书等。史籀是周宣王的 史官。大篆散见于《说 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 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 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 文最为著名。大篆是古 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 字字体。
(2) 从小篆到隶、楷、行、草
小篆的出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规定以小篆 为统一书体在全国推行,并“罢其不与秦文
历史上,汉字的结构经历过三次改革:从古字改革为小 篆、从小篆改革为隶、楷、行、草,从繁体字改革为简化字。
下面简单叙述一下这三次改革过程:
(古1)代称从铜古为字金,到故小铸刻篆在
金
青铜器古上字的是文指字包叫括做大金篆文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含有金文、 又甲叫骨钟文鼎和文大、篆铭等文字。体金。文始 见于商代二里岗的青铜器, 不过商代二里岗发现的青铜 器有金文的只有少数几件。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金文增
作品:
《 卜 商 帖 》
九成宫醴泉铭
赵孟頫(1254—1322)
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 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在我国书 法史上已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善 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 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 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 “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 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笔要圆润、娟秀、挺拔、整齐;大字要雄壮、 厚重。大字下笔时用逆锋(藏锋),收笔时 用回锋; 小字下笔时则不必用逆锋,宜用 尖锋,收笔时宜用顿笔或提笔。运笔灵活多 变,莫可限定。尤其是整篇字,要笔笔不同,
家辈出。后来,楷书便成了古代 而又协调一致,一行字写出来,错落有致,
日用必需的书法。楷书杰出的书 却又一直在一条线上,如是则行气自然贯串,
简介: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 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 新书体。这就是“隶书”。隶书开 始时是写得比较草率的和不够规范 的小篆。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隶 书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规范的字 体。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 方折的笔画,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 便和规范的需要。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 个重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 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 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画 构成的。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 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一直到新中 国成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 面的文字-甲骨文,是迄 今所知最古老的汉字
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 影响深远。打从汉字一产生,便出现了书法艺术的萌 芽。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直至秦代,统一了 文字,创制了秦篆(小篆)、秦隶。这一具有划时代 意义的光辉业绩,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写下了灿烂的 一页,为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存在,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也为后世汉隶、楷书、草书、行书的变革、 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篆书千字文残卷》
相传,有一位名叫程邈 的犯人,在狱中把民间流行 的隶书整理出三千个字,传 给秦始皇。秦始皇大为赏识, 并破格提拔程邈为御史,并 准许其字用于皂隶小民之间。 此后,隶书不仅仅在秦朝民 间广泛流行,政府文件一般 也都用隶书书写,但重要的 诏书仍用小篆书写,所以隶 书在秦代又称“佐书”。
隶书作品
楷书在现在也很常用,下面就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教同学们一些技巧吧!
楷书分为三种,大楷,(即大 字);中楷和小楷。古人学书法 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 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 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
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 的,其原则上是:写大字要紧密无间,而写 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也就是说:写大字 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
小篆的特点:
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 成。相对于大篆而言,小
合者”的各种文字。为推行小篆,秦始皇命 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
令李斯、赵高等人编写了《仓颉篇》、《爰 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
历篇》、《博学篇》等书文,作为标准的文 字范本。由于皇帝的高度重视以及皇权巨大 的影响,小篆迅速在全国推行开来,而纷繁
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 并。与大篆相比,小篆的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根据史实,这些变 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
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 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 自然演变后,人们必须对汉字进行改革,使得汉字规范化、统 一化。此外,汉字不可能一产生就很完美,就能满足各个时期 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会主动地改 革汉字,使得汉字满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而当改革的措 施推广之后,汉字又开始新一轮的自然流变。
制作目的
中国书法聚集了我国五千年文化 的精髓,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且 我们对中国书法的发展过程非常感兴 趣,但对此却不了解。现在有开展研究 性课题的大好机会,所以我们想借此 机会,对中国书法的发展过程进行一 个比较完整的探究。
❖ 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 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 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
广应用之类的工
作,是大有可能
的。
仓颉造字虽只是传说,但 据考证,仓颉可能是对汉 字进行整理和规范的第一 人。图为传说中的仓颉造 字台
❖ 可以读的图画
❖ 例如:
❖ 文字产生前,原始人常利用图画来帮 助记忆、传递信息。图为云南新石器 时代原始村落岩画。
❖ 新石器时代彩陶缸上的图画:鹳鱼石 斧图
❖ 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图画文字--纳西文 《东巴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