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考题答案整理

马克思考题答案整理

一、简答题1、实证主义(社会科学中的实证主义方法论思潮)答:1)实证主义是指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

作为一种具有明确规定的哲学思潮,实证主义开始于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哲学”,孔德在近代经验哲学、理性实验科学和社会思想成就影响下首先予以提出:斯宾塞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进一步论证和补充了这一理论。

2)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3)中心论点: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实证主义的目的,在于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实证主义不光重视社会的内在法则,孔德还强调出它的在知识、预言和行动之间的各种关联。

社会科学研究者预先看出这些规律,是为了帮助社会找到社会重生的伦理上有价值的政策和目标。

4)实证主义者关心的是社会的计划,社会学家可以来规定情境,来计划出一个系统,孔德提出了4种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

坚持统一的科学观是这些方法的基础。

既社会和自然界并无本质的不同,研究自然界的方法也可以用到研究社会中去,不需要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做出区分。

5)由此可见,实证主义走得是一条经验主义的道路。

实证主义认为,宇宙是一个有因果秩序的、同质的和一阶的世界,人类经验具有基本的统一性。

孔德开启了社会科学实证主义传统的先河,虽然他的思想中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成分。

但是他的实证科学理性,激发了后来人为把社会学变成一门科学而辛勤努力,使实证主义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都产生深远影响,孔德的实证主义,在之后的一个半世纪成为西方社会学的主流思想。

2、文化保守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文化保守主义)答:1)文化保守主义指当一个民族在收到其他民族的文化的影响时,由于异域文化的强烈渗透而在只是阶层中本能地发生的、以维持本土文化的主体地位和在伦理道德、思想学术等方面坚持传统文化的价值心态和文化追求。

2)文化保守主义是在文化上倡导本民族的传统的文化理念,往往采取温和渐进的方式。

文化保守主义主张维护传统的文化根基,甚至认为自身的文化有着独到的优越性,对外来文化的持有偏见。

3)文化保守主义名为社会科学研究,但实际与社会科学是抵触的。

完全建立在文化解释之上,远离普遍性法则。

失去了普遍性、科学性,带来文化相对主义、也带来文化多元论。

4)伽达默尔解释学的保守主义立场在于,将自身的解释方法与科学的解释方法对立,不能把自己的理解视为对已存在的传统的进一步发展,过于相信本体论的自我理解,没有在理性和权威之间保持平衡。

5)文化保守主义不是社会科学的方法,但对社会科学有影响,具有法则性。

文化保守主义只适用于解释某个特定的地方,特定的时期。

3、方法论多元论(韦伯的方法论多元论)答:1)韦伯提出的研究方法既区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方法,又强调了它们之间的某种统一。

韦伯相信,社会学研究应走一条方法论多元主义的道路,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寻求某种平衡。

按照这种要求,一种社会学研究就不仅应具有各种基于前理解的概念范式之上的理解的方法,还应具有基于基本的观察事实之上的说明的方法。

任何片面的把社会学研究基于某一种方法上,排斥另一些方法的做法都是非科学的,2)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并没有只相信经验可实证的因果分析模式,而是提出了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的特征同时采用多种方法的观点。

哈贝马斯方法论多元主义是韦伯的方法论的一个优点,因为这种观点使韦伯既超越了李克尔特等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又避免了实证主义。

3)自然科学只相信基于可观察的事实之上的说明性的东西,社会科学则把基于某种概念的自我规定之上的理解的东西视为指向真理的东西。

因此,韦伯赞同一种方法论的多元主义。

这样一来就可以使我们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方法协调起来的方法。

4)尽管韦伯的方法论多元主义已经使他远离了李克尔特和解释学的阵营,但当问题涉及到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解释或理论的价值观时,他又没有真正地走出解释学的阴影。

韦伯没有也没法对解释学做下述批判性地解读。

因此,虽然韦伯的方法论多元主义对解释或理解的价值观的关系作了探讨。

但他在解决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观问题时又不够彻底。

4、价值中立原则(价值中立原则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的复杂性)答:1)这是实证主义提出来的原则。

实证主义要求“价值”要和“事实”区分开来。

“价值”是文化,是信仰。

价值中立要求不带主观想法,从客观的角度去看问题。

2)价值中立是指科学性和客观性要求经济学排除一切价值判断,就经济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客观描述。

韦伯把“价值中立”视为社会科学的规范型原则。

韦伯思想中的价值中立并不意味着在社会学研究中彻底排斥价值因素,而是要求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严格确定经验事实与价值评价判断的界限。

因而韦伯的价值中立是相对于价值关联而言的。

3)韦伯社会科学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有本质的区别,对社会科学的理解恰恰必然包括在特定的价值之中,要遵循一定的价值观念去解释社会现象。

但是,社会科学研究作为人类追求真理的理性活动,又必须排除研究者个人情感好恶,又要避免以自己的价值、好恶去解释客观对象。

实事求是作出事实判断,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又必须坚持价值中立。

4)个人价值判断会对尚未明确的科学观点产生影响,保持价值中立很重要。

5)研究者必须经历一个“融进去”再“跳出来”的过程,即先和被研究对象打成一片,再从被研究对象群体中的一员的角色转换为研究者角色,不能拿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的人或事,在研究中应该保持中立的态度,必须保持价值中立、价值无涉。

5、价值自由原则答:1)韦伯考虑到了文化对于社会行动的决定性的意义而提出了价值自由原则,他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在摒弃纯粹个人的价值判断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历史和文化中占优势地位的观点来形成研究观点。

2)韦伯的所谓“价值自由”是指,社会科学家可以根据自己对潜在的社会价值观念的理解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价值自由本身不是价值的要求 , 而是伦理的要求。

3)持实证主义观点的人认为,在所有法则性的科学中,理论的形成都是受制于相同的规则的。

因此,应通过对描述和规范陈述做出逻辑上的区分,才能确保价值自由。

只要一开始对问题的选择是依赖价值的,其后的说明就不会有任何意义。

4)韦伯认为不仅对问题的选择,而且对有助于问题的分析的理论框架的选择,都是受制于那些在历史中占优势地位的价值关系的。

6、历史的视域(解释学的历史视域)答:1)历史视域是解释学的概念,解释学认为历史视域很重要,文化、历史的弱点是不能与科学相融,不是建立在推论的基础上。

但要把历史视域与历史学等区分开来,历史视域是一种历史观,包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理解。

2)理解传统需要一种历史的视域,但并不是说把自身置入一种历史情境中,来获得这种视域。

相反,为了使我们自身能够置入一种情境中,我们必须已经拥有了一种视域。

在历史中没有一个封闭的界限,它可以把一切在历史上是外来的和起初是不理解的东西整合在自身之内。

3)历史视域帮助我们形成一个对历史共同的理解,能对不同的观点做出判断,历史视域可避免客观性的幻觉、语言的多样性。

4)历史视域具有视域融合的特点,历史距离指当代、古代的距离,这些距离都可以克服。

历史视域是一种整体的观点,如果从某个角度或某个时期来考虑历史,都是片段的、片面的。

历史视域处理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客观主义的观念,是整体的观念。

5)事实上,当前的视域是不断形成的,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检验我们所有的偏见。

这种检验最重要的部分是,面对过去和理解我们出于其中的传统,因此,没有过去,现在的视域就不能形成。

有什么样的隔绝的现在视域,就有什么样的过去视域。

而理解总是我们猜想它们存在视域的融合。

二、论述题1、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中的客观主义?答:1)客观主义哲学相信有独立于精神的现实存在。

客观主义一词来自于它强调知识以及价值标准的观念并称之为“客观”。

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存在异同。

相似之处在于,都遵循归纳与演绎的基本逻辑,都追求对研究对象的客观描述与解释,都恪守基本的科学研究程序与规则。

不同之处在于:本体论差异,即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的差异;方法论差异,自然科学主张实验,社会科学主张观察;认识论差异,自然科学探讨典型现象,社会科学关注大数现象。

而客观主义方法论代表的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

2)实证主义将其在自然科学中取得成功的方法与模型应用于社会科学中,并以自然科学作为典范规制社会科学的发展。

实证主义将认知建立在主体和只是客体分离的基础上,并不关心观察者本身的态度,而只关注于客体,认为并不存在诸如主体或真实的自我。

3)社会科学研究在摒弃纯粹个人的价值判断的前提下,客观主义首先是从这样一种幻觉出发的:解释者要获得解释的真理性,他就必须站在整个社会交往形式的外部,根据他认为是科学的理论观点来解释世界,即他只能把整个人类世界当作一种类似于物理的实体性对象那样来观察和解释。

4)相比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更多的要涉及到价值判断、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其他影响客观性的东西,实证主义不能把客观主义的理想贯彻到底。

哈贝马斯和伽达默尔都反对客观主义的解释,他们都否认我们能够像一个外在的观察者那样分析或解释社会和人类。

他们都认为解释者只有采取一种参与性的姿态,加入被解释者的真实的生活交往形式中,才能获得客观的解释。

客观主义也同时认为,存在一个客观的历史本文的世界,一切具有建构性的意义的解释都必须尊重这一客观的历史本文的世界,把它当作解释的真理性的评判尺度。

5)哈贝马斯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客观主义进行了批判,认为实证主义、客观主义妨碍了人们用恰当的方式研究自身的行为,否认了哲学反思的价值。

同时,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也是其重构社会批判理论的认识论前提。

他对伽达默尔缺乏反思与批判的精神进行了批判,但认同伽达默尔之于解释学的贡献,避免了客观主义的独断论,又避免了尼采式的主观相对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2、什么是社会科学的启蒙和批判的使命?答:1)社会科学的研究不应只对社会事实的意义进行研究,它的研究应超出这一层面,进入事物和作品在其客观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义。

要做到这一点,社会科学就必须进入自我理解和启蒙的意义的领域。

2)“启蒙”:对世界、对人类思想、对自我思想的改变,使其更加科学,开导愚昧,使之明白事理。

“批判”:对现有的思想文化或言行进行批驳;带有政治功能,带有意识形态的功能。

3)启蒙就是对在近代哲学中膨胀起来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意识的继承和光大,实际上是实现了人的主体性。

潜含着强烈的权利意蕴,表达了明确的要做主人的欲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