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同义词举例购、买——“购”的本义是“悬赏征求”、“重金收买”,《说文》:“购,以财有所求也。
”段玉裁注:“县(悬)重价以求得其物也。
”《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买”的本义是“市也”,即花钱买物,如《淮南子·说林》:“然酤酒买肉,不离屠沽之家。
”偷、窃——“偷”在上古主要作“苟且”、“轻薄”讲,如《礼 记· 表记》:“安肆曰偷。
”郑玄注:“偷,苟且也。
”《论语·泰伯》:“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邢昺疏:“偷,薄也。
”汉代以后,“偷”产生了“盗窃”义,如《淮南子·道应》:“楚有善为偷者。
”“窃”的本义就是“偷盗”,《玉篇》:“窃,盗也。
”《尚书·微子》:“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牷牲。
”《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圜圃,窃其桃李。
”邻、里——都指“邻居”。
周代的居民组织有“邻、里、族、党、州、乡”六种,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二十五家),四里为族(一百家),五族为党(五百家),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一万二千五百家)。
模、镕、型、范——都是铸物的模子,段玉裁说:“以木曰模,以金曰镕,以土曰型,以竹曰范,皆法也。
”锐、利——都有“锋利”之义。
“锐”的本义是“芒也”(“芒”是“草端”),指金属武器的尖子,引申表示刀剑等锋芒的尖锐。
“利”的本义是“ GE89D 也”,即刀口锋利。
“锐”重在“尖”,“利”重在刀口“快”。
口、嘴——“口”专指人的嘴,《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嘴”则专指鸟的嘴。
“口”、“嘴”二字在文言中区分清楚,不可混用。
互、相——都有“交互”、“互相”之义。
但“互”只表“交错”(此义系由本义“绞绳的工具”发展引申而来,如《汉书·谷永传》:“百官盘互,亲疏相错。
”颜师古注:“…互‟字或作…牙‟,言如豕牙之盘曲,犬牙之相入也。
”)、“互相”(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之义,而“相”不仅表“互相”即“甲对乙,乙对甲”的关系,如《周易·系辞上》:“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而且表“单相”即“一方对另一方”的关系,如《列子·汤问》:“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杂然相许”即“纷纷表示赞成愚公”。
还可表示“递相”即“传递式的单相”关系,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
”“父子相传”即“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一代传下去”。
完、备——都有“全”义,但“完”重在强调形体的完整不缺,如《世说新语·言语》:“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而“备”则强调数量的齐全不漏,如唐元稹《遣兴十首》之七:“择才不求备,任物不过涯。
”更、改、革——都有“更改”、“改革”之义,但“更”强调“改变”、“变换”,《商君书·更法》:“贤者更礼。
”《史记·秦始皇本纪》:“更名河(黄河)曰德水。
”“改”强调“改正”,《周易·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革”则强调“去旧换新”,《周易·杂卦》:“革,去故也。
”《国语·周语下》:“厉(周厉王)始革典(法典),十四王矣。
”问、讯、诘——都有“问”义,但“问”多指一般性的询问,《论语·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讯”多指细细地询问,《诗经·小雅·正月》:“召彼故老,讯之占梦。
”“诘”常表“责问”、“追问”,如《三国志·魏志·王朗传》引《献帝春秋》:“孙策率兵如闽越讨朗,朗泛舟浮海,欲走交州,为兵所逼,遂诣军降。
策令使者诘朗。
”仇、敌——在“仇敌”之义上,两者义同,但“仇”有“配偶”之义,《尔雅》:“仇,匹也。
”《说文》:“仇,雠也。
”段玉裁注:“雠犹应也。
《左传》曰:…嘉偶曰妃,怨偶曰仇。
‟……仇为怨匹,亦为嘉偶。
”“敌”则有“相等”、“相当”之义,《战国策·秦策五》:“四国之兵敌。
”高诱注:“敌,强弱等也。
”责、让——都有“批评”、“责备”的意思,但轻重程度不同。
“责”的词义较轻,表示一般性的批评,如诸葛亮《出师表》:“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让”的词义较重,有“谴责”之义,如《左传·僖公五年》:“夷吾诉之,公使让之。
”杜预注:“让,谴让之。
”两、再——都有“二”义,但词义范围不同,“两”还表示“偶”、“并”之义,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御下两马掉鞅而还。
”俞樾平议:“两马者,使服(马)与服(马)耦,骖(马)与骖(马)耦也。
”也可指“双方”,如《庄子·人间世》:“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再”则有“第二次”之义,如《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还表“重复”、“继续”之义,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视、见——“视”表示一般性的“看”的行为,《韩非子·外储说右上》:“鸟以数十目视人,人以二目视鸟。
”“见”不仅表示“看”的动作,而且表示“看”的结果,义为“看见”,《说文》:“见,视也。
”段玉裁注:“析言之,有视而不见者;浑言之,则视与见一也。
”《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听、闻——“听”表示一般性的用耳朵接受声音的行为,《说文》:“听,聆也。
”《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
”“闻”则既表示“听”的动作,又表示“听”的结果,义为“听见”,《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庙、观、寺、庵——“庙”本义指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引申指供奉神祇的地方,《水经注·江水》:“故为立庙,号朝云焉。
”“观”(guàn)本指古代宫门外高台上的望楼,亦称“阙”,《尔雅》:“观谓之阙。
”后来,引申指道教的庙宇,里面祀奉的是“仙”,刘禹锡《游玄都观》:“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寺”本指官署(如“大理寺”是掌管刑狱的官署,“太常寺”是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事宜的官署,“鸿胪寺”是掌朝贺庆吊之事的官署),东汉之后指佛教庙宇,供奉的是“佛”,如唐张籍《野寺后池寄友》:“佛寺连野水,池幽夏景清。
”“庵”本指圆顶草屋,《释名》:“草圆屋曰蒲,又谓之庵。
”后指佛教僧尼的小庙宇,如徐宏祖《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扶杖望硃砂庵而登。
”常用词的本义举例斤——本义是“砍斫树木的横刃斧头”,象形字。
《说文》:“斤,斫木斧也。
”王筠《说文句读》:“斤之刃横,斧之刃纵,其用与钁相似,不与刀锯相似。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戒——本义是“戒备”,会意字。
《说文》:“戒,警也。
从廾持戈,以戒不虞。
”“廾”(gǒng)是会意字,由左、右两手组成,意为“涑其两手以有所奉也”(段注),即两手捧物。
左、右两手持戈,即“戒”字的构形。
《荀子·儒效》:“胜敌而愈戒。
”杨倞注:“戒,备也。
言胜敌而益戒备。
”表——本义是“裘衣有毛朝外的一面”,篆字从衣从毛会意。
《礼记·玉藻》:“表裘不入公门。
”郑玄注:“表裘,外衣也。
”策——本义是“马鞭”,形声字。
《说文》:“策,马箠也。
从竹,朿声。
”《战国策·赵策三》:“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
”零——本义是“细雨徐徐而下”,形声字。
《说文》:“零,徐雨也。
从雨,令声。
”《诗经·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命彼倌人。
”更——本义是“更改”,篆字从攴,丙声。
《说文》:“更,改也。
”《论语·子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质——本义是“抵押品”,篆字从贝,斦声。
《战国策·赵策四》:“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句中的“质”义为“人质”。
佞——本义是“巧言善辩”,从女,仁声。
《说文》:“佞,巧谄高材也。
”徐灏注笺:“佞者巧慧之称,巧慧有邪有正,故佞有美恶。
”《论语·公冶长》:“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邢昺疏:“佞是口才捷利之名,本非善恶之称,但为佞有善恶耳。
为善捷敏是善佞,……为恶捷敏是恶佞。
”及——本义是“追上抓住”,篆文从又从人会意。
《说文》:“及,逮也。
”《左传·成公二年》:“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
”脩——本义是“干肉”,形声字。
《说文》:“脩,脯也。
从肉,攸声。
”《正字通》:“脩,肉条割而干之也。
”《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脩”指用十条干肉扎成的一束。
造——本义是“到”、“去”、“前往”,形声字。
《说文》:“造,就也。
从辵,告声。
”《左传·哀公八年》:“景伯负载,造于莱门。
”《世说新语·任诞》:“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然——本义是“燃烧”,形声字。
《说文》:“然,烧也。
从火,肰声。
”《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趣——此字在古代有二音、二义。
①音“七句切”(今音qū),义与“趋”通,为“疾行”、“疾走” 之义。
《说文》:“趣,疾也。
从走,取声。
”承培元《广说文问答疏证》:“趣,疾走也。
……凡言走之疾速者,皆以趣为正字。
”②音“趋玉切”(今音cù),义为“督促”、“催促”。
《礼记·月令》:“乃命有司,趣民收敛。
”《史记·陈涉世家》:“(陈王)趣赵兵亟入关。
”构——本义是“架屋”,形声字。
《说文》:“构,盖也。
从木,冓声。
”《玉篇》:“构,架屋也。
”《淮南子·氾论》:“筑土构木,以为宫室。
”高诱注:“构,架也,谓材木相乘架也。
”集——本义是“群鸟栖止在树上”,会意字,篆字上面是三个“隹”,下面是“木”。
《说文》:“集,群鸟在木上也。
”桂馥《说文义证》:“《禽经》:…独鸟曰止,群鸟曰集。
‟”《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
”探——本义是“探取”,即把手深深地伸进去摸取,形声字。
《说文》:“探,远取之也。
”《尔雅》:“探,取也。
”郭璞注:“探者,摸取也。
”《论语·季氏》:“见不善如探汤。
”行(háng)——本义是“四通的道路”,象形字。
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行象四达之衢,人之所行也。
”《诗经·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微行”指小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寘彼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