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真题练习(含答案解析)典例精析古诗词的分类及鉴赏方法一、古诗词的分类古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
这是一种分法。
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
宋代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二、古诗词的鉴赏方法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
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
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
(一)咀嚼诗歌语言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技巧的阅读习惯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欣赏时要重点关注诗中动词、形容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的作用。
诗词由于声律的要求或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或这两者兼而有之,某些语序往往要颠倒,欣赏时要注意还原语序(主语后置、宾语前置、主宾换位、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才能准确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悟意境。
古诗词语言风格常用词语: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
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碜,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等。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等,李清照后期的词。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亲切,韵味无穷。
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常用的概括诗歌语言特色的术语:生动活泼机智辛辣长短结合舒卷自如奔放流畅词采瑰丽言浅意深简练流畅言简意赅音韵和谐简洁幽默用语警策隐含哲理用语工丽用语精妙一呼一应自然天成语丽情悲言近旨远含蓄蕴藉音节响亮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朴素自然通俗精练古拙淳朴清新明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二)分析诗歌意象古典诗词常见意象的意义: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时光流逝古迹—怀古伤今梅花—傲视小草—平凡、生命力顽强或弱不禁风征蓬、归雁—思念(思乡)南冠—囚犯松竹梅—高尚情操哀鸿—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如:“鸿雁遍野”“哀鸿遍野”即指百姓流离失所白衣苍狗(白云苍狗)—世事变幻无穷吴钩—宝刀、利剑,指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莼羹鲈脍、莼鲈秋思—思乡之情双鲤—书信庄周梦蝶—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采薇—隐居生活碧血—为正义事业流的血苌弘化碧—蒙冤而死或忠心不泯折桂—科举及第怀橘—孝顺双亲红叶—以诗传情红豆-相思昆山玉—杰出的人才咏絮—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三)辨析表现手法1. 直抒胸臆2. 借景(物、事、画面)抒情3.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4. 托物言志5. 借古讽(喻)今(《石头城》《乌衣巷》)6. 通过典故言志(《锦瑟》)7. 渲染8. 移情9. 对话表现人物(《寻陆鸿渐不遇》)10. 以小见大11. 侧面描写(《风》)12.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13. 虚实结合14. 点面结合15. 一语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16. 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梦游天姥吟留别》)17. 夸张(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18. 象征19. 通过想象(梦境)来表现主题(《梦游天姥吟留别》《迢迢牵牛星》《鹊桥仙》)20. 明贬(褒)暗褒(贬)21. 赋、比、兴22. 重章叠唱(《秦风·无衣》)23. 对比24. 类比25. 反复26. 动静结合(《山居秋暝》)27. 衬托(正、反)28. 以动衬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29. 以静写(衬)动30. 以乐景衬哀景31. 以哀景衬乐情32. 拟人33. 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方法点拨:一首诗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要能细心辨析、具体分析某种或几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运用的妙处。
解答技巧:先表明观点,即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接着,根据此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分析它在表现诗歌内容和主旨方面的妙处。
(四)把握情感类型1. 忧国伤时2. 建功报国3. 思乡怀人4. 长亭送别5. 生活杂感(五)分清艺术风格1. 豪放类:苍凉博大志趣高远情感深沉雄劲粗犷气势雄健气氛悲壮意境高远情调豪迈寄托遥深气势雄伟想象新奇腾挪跌宕撼人心魄景象壮阔清新飘逸2. 婉约类:风格清新清新淡雅含蓄蕴藉韵味悠长格调凄清意境深邃抒情含蓄婉转清幽空寂幽静空灵“诗中有画”诗歌鉴赏解题指津1. 填空型:看清题目要求,注意题目空格前后相互照应的语言及能给我们启发、暗示的文字,所需信息尽量在诗句中提取。
2. 问答型:认真审题、明确要求。
读全、读准、读懂题目。
明确答案来源于何处(如全诗、上阕、首联等),答题时要有得分点意识。
3. 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一般可采用“总—分—总”式。
①概括特色(一个判断以表明观点,回答题中所问);②扣住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③揭示这样写的好处,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妙处。
另外做诗歌鉴赏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紧扣要求,围绕题旨展开论述;(2)不能用读后感、诗句解释代替诗歌鉴赏;(3)对作品理解、评价,力求准确、合理、有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随意拔高;(4)术语表述要正确,切忌不着边际,乱套名词术语,费时而不显功。
提分策略近年来,中考试题加大了对诗文阅读和欣赏的考查力度,突出了语文的文学鉴赏色彩。
所选用的诗词曲大多取自课内,侧重于绝句中的送别、咏物、咏史诗。
考查的重点是内容和语言。
诗歌阅读题,在中考中表现为:客观题、主观题。
1. 客观题:主要是选择题,它包括赏析、判断、识记等子题型。
赏析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作品中词句的含义、作品的意境、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的分析与评论、鉴赏;判断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明晰信息的理解或对隐含信息的发展、阐述、概括结论的正误及恰当与否;识记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名句的积累情况。
对于这类试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答:(1)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
(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
(5)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
2. 主观题的解答:(1)从关键词语入手,如抓住诗句中的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及作用,去品味赏析。
(2)从关键句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3)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4)从作品、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5)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6)从作者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入手,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3. 赏析类主观题的解答:(1)体会诗歌的遣词。
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三方面来分析用词的精妙之处。
(2)体会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3)体味诗歌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4)领会试题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和命题者的意图。
4. 鉴赏诗歌的一般流程是:诵读(或默读)全诗一一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悟和共鸣——评价诗歌的审美价值——创造自己心中的新形象。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答案。
组织答案因题而异:(1)对问答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2)对综述题,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即答出“诗歌写了什么”“是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3)对对比题,要通过研读,比较其异同,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4)对领会主旨题,应指出诗歌表现的思想倾向,具体剖析作者是通过什么意象或表现手法来表达其思想与情感的。
总之,答案的组织,不同题型有不同的套路,要在训练中注意总结。
但是无论什么题型,答题中都要做到:紧扣要求,吃透提示,表述准确,要点齐全,分析具体,组织有序,语言流畅。
专项训练1. (2014·江苏南京模拟)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题目。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皎白的月色、栖息的乌鸦、冰冷的露珠、湿润的桂花营造了一种的环境氛围,为下文抒发诗人的之情做铺垫。
(2)《全唐诗》中收录了本首诗,其中最后一句中的“落”字写为“在”字。
请你结合语境,说说用“落”字为什么比用“在”字好。
答:2. (2014·浙江杭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两题。
余干①旅舍(唐)刘长卿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注]①余干:地名,在今江西。
(1)诗歌中“”这一形象,可以看出诗人所处的季节是。
(2)“时渐进,情渐浓”是本诗一大特点,请就此做简要赏析。
答:3. (2014·辽宁营口模拟)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秋日行村路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1)“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答:(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4. (2014·上海闸北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题目。
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蝶恋花》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各有一个词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基调,它们分别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