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阅读意义同策略(论文)

数学阅读意义同策略(论文)

“数学阅读”的意义与策略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是描述科学的语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

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发现数学学得好的学生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是阅读理解能力较强,读得准,读得快,而且理解得也快。

而考试过后分析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的原因,除了计算错误以外,不是漏掉了题目条件,就是画不出图形,甚至不理解题意。

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要重视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学阅读教育研究,探索数学阅读教学的特点,认识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和较强的数学阅读能力,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数学阅读教学的现状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对学生,尤其是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数学阅读能力是学生的数学学习以及科学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能力和自学学习能力,是现代人十分重要的数学素养。

1、教师。

大部分教师没有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没有掌握先进的阅读手段(登陆相关数学网站等);对新课程改革理解不透,只零星地读过课改方面的文章;上课时要求学生关上书本,一心听讲;没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更没有引导学生将读书心得上升为数学小论文;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同时也缺乏相关的理论及指导。

2、学生。

大部分学生认为阅读是语文或英语的事情,数学学习只要能解题就可以了;拿到数学题后不是先仔细阅读题目条件,而是依样画葫芦式的解题;自认为对解决实际问题头疼,因为题目中的众多条件难以进行正确理解;家长甚至部分教师都片面地认为,学好数学主要依靠在听课的基础上做大量的解题练习;极少数学生有课前预习、课后记数学日记的习惯。

3、课堂。

当下的数学课堂,点击声多了,读书声少了,教师成了课件的操纵者,孩子成了课件的欣赏者,甚至读题都成了课件或教师的专利,学生只要听懂就满足了,此不剥夺了孩子的读题权、思考权了吗?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阅读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仅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

众所周知,如今孩子的读题能力都有所下降,把“75”看成“57”,把“多”看成“少”,把“...”看成“...”已不足为奇。

很多学生理解能力不强,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数学阅读能力差所导致的。

其实,让学生亲身读题不仅能让他们读懂题意,而且还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何乐而不为!二、数学阅读教学的目标通过数学阅读教学,充分发挥数学教材的最大作用,提高学生数学语言水平、数学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积极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以达到的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将数学阅读教学纳入到数学教学基本环节中去,让数学阅读走进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数学阅读成为实现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实现优化教学的目标。

三.“数学阅读”的意义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可见数学也是一门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抽象、简洁的特点,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符号、图形符号等,理解每个数学术语。

而这些符号往往内涵丰富,与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要求在阅读中语言转换频繁,是一个内部语言的转化过程,最终要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数学定义或定理等,是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样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

人教版新课本八年级数学下册的综合运用题:“(如图)一整块砖的A、B、C三个面的面积之比是4:2:1,若把砖的B面向下放在地上时地面所受压强为a帕,若把砖的A面和C 面分别向下放在地上,地面所受压强分别为多大?”按理说,学生解题时应首先阅读命题、审清题意、弄清它的物理意义,然后分清连比中的各项与砖面的对应关系,再理清已知与未知间成何种比例关系。

但让上课老师困惑不解的是,班内不少学生却拿出了曲折或错误的答案,原因是他们未读准命题,未辨明题意。

一项在县直初中各年级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83%的学生认为阅读是语文或英语的事,数学学习只要能解题就可以了;52%的学生认为数学课本没有阅读的必要,它只是做作业的依据而已;76%的学生做数学题时不是先仔细阅读题目条件,而是先看题目结果求什么;有85%的学生一见应用题就心烦,因为对题目给出的众多条件难以辨清关系。

这种把“数学阅读”视为多余的想法和做法,目前已成为一些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上的一个误区。

很多教师、学生和家长都片面地认为,学好数学主要依靠听讲和做大量解题练习。

在这种思想指引下,学生很少得到有关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

他们由于阅读能力的长期弱化,以理解为基础的记忆内容越来越少。

例如,他们尽管会用勾股定理,可在某校期末考试中,仍有半数以上的考生不能准确表述“勾股定理”这一定义;再如,近几年来的中考和高考,数学应用题的比重愈来愈大。

又如,不少学生不但对应用题有厌烦心理,而且“看到较长的题目就无所适从,那么多的条件不知该如何取舍”,甚至“这些条件中还隐含什么条件”就更望而生畏了。

因此,“数学阅读”已成为教师走出上述误区和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而“数学阅读”则是读者通过数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因而专家强调:“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所以,若要切实加强数学自主学习的思维训练,最为重要的一个基点就是强化“数学阅读”。

但在课改的今天,不少数学教师恐怕学生不会,一直在课堂上反复、透彻地讲述,学生手里有课本却不让他们亲近和阅读课本,并且强制他们听讲,这真是强横至极。

课标还指出,数学课本“提供的素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可见数学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

所以,若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将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相互转化。

因此,笔者认为,“数学阅读”走进课堂是完全必要的行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四.“数学阅读”的策略由于数学课本既是教本也是学本,为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短时高效地完成课时内数学教学的阅读活动,使他们将来走进学习化社会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让他们自主合作发现问题、勇敢表达提出问题、主动想法解决问题,以使他们养成尊重课本、阅读课本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新课本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教学理念,重视了数学同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了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

就一般学生对例题、练习、习题和探究题的接受力而言,其编置有着深浅之分,浅者坡度科学适中,宜于学生巩固课文;深者虽然意在让学生自主伸展,但是,毕竟时空有限,不能短时高效。

为了不失教学的意义,我们在教学时特此配置了适量的阅读材料,以给学生提供铺垫,便于他们联系新旧知识做出解答。

(一).鼓励学生阅读课文内容,组内交流、组间质疑为了满足学生升学或就业的需求,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引发他们的兴趣与情感,我们常在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手捧课本阅读课文内容,去亲自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关系式的过程,去亲身体会用关系式和口头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新课本八年级数学下册“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二课时课文内容一般是例3和例4,鉴于二者在物理上都尚未学到,在设置上颇具层次性,后者虽比前者抽象,但借助课文提示,教学难度不大;前者虽比后者具体,但当地不太常见。

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先把学生引入这样的问题情境后再让其阅读课文:老师:同学们,我今天上班来的时候,在街上发现前面不远处,司机师傅正在那里撤换打泡的车轮,他使尽全身气力想用扳子拧动螺丝,脸色憋得通红,可一点也拧不动。

我急忙下车想帮他一把,这时,司机师傅却在身旁拿出一个稍长的铁管套在扳子把手上,只见用力不大,螺丝却松动了。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1:扳子套上铁管应该拧动了。

学生2:套上铁管等于把手加长了。

学生3:??? ??? ???(没有切题)老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将继续学习“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待阅读了课本59至60页的“杠杆定律”、例3和例4后,我相信同学们都能表达例3的原理,并能解决两例附带的问题,且都会说出咱们家用电器可以调控的道理。

同学们经过自主阅读,发现问题,开始组内交流,剩余问题再组间质疑。

每组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想难倒对方,如“杠杆的承受力与杠杆定律有关吗?”、“在实际生活中杠杆的重量可以不计吗?”、“电视遥控器调换频道也是调节电阻吗?”等等。

最后若还存在不能解决和尚未达标的问题,教师再引导、启发或讲解。

以上教学流程的顺序一般是:创设问题情境(3分)→自主阅读课文(5分)→组内互通有无(5分)→组间质疑解难(5分)→重点讲解疑难(7分),此时段约为25分钟。

这样,在教师主持下的课堂上,久而久之学生便学会了怎样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能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还能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而且能自主、生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引导学生阅读课堂练习,表达思维过程与结果我们知道,阅读是理解的基础。

如果不能详细地阅读数学练习,则不能准确地理解它,也不能熟练地掌握它,更不能灵活地应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

因此,“数学阅读”的基础地位应当巩固,课堂练习的思维训练理应加强。

新课本八年级数学下册“16.3 分式方程”,在其第二课时课文内容教学后,引入课堂练习时,我们运用了如下阅读材料:(投影)“解分式方程有位同学解答过程是解:方程左边通分,得根据“两个分式的值相等且分子相同,则它们的分母也相等”,得x-3 =x-4,化简,得 3 = 4 。

这位同学做到这里,感到奇怪,不知到该如何做下去。

根据上述材料,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1)请你仔细地阅读上述材料,这位同学的表达结果有错误吗?(2)如果没有错误,请你帮助这位同学把解答写完整;如果有错误,请口头表达一下你的思维过程。

”待学生对以上材料阅读、思考后,我们针对要求回答的问题,首先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口头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再请他生补充和优化,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请力近能及的学生板演自己的思维结果,其他学生在本位书面表达。

教师巡视时,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小声给以个别引导;着力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且做讲台指导;而后学生带着对以上阅读材料的认识自主课堂练习。

练习的内容是课本设置与教师编制的整体结合,练习的数量视课时的剩余时间而定。

以上教学流程的顺序一般是:阅读练习材料(2分)→交流材料问题(2分)→自主课堂练习(6分)→提出尚存问题(2分)→引导启发讲解(6分)→总结课堂所学(1分)→布置课下作业(1分),此时段约为20分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