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中的“冷暴力”的表现和解决办法
(2013-10-29 15:22:58)
转载▼
分类: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亲子关系中的“冷暴力”的表现和解决办法作者:真正好家庭幸福教育
一、“冷暴力”的表现
“冷暴力”主要是指发生在精神方面的忽视、冷淡、轻视和疏远等。
相对于传统的以暴力动作为主要表现方式(如身体伤害)的“热暴力”,“冷暴力”是以言语为主要工具的,减少甚至停止家庭成员间的言语交流,或者是使用侮辱性的言语等来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如,父母们从孩子年幼时就不断施压,当孩子达不到预期目标时会用一些讽刺性、挖苦性语言来数落他们,或者在感觉挫败后对孩子直言“心灰意冷”、“不想理你了”、“懒得管了”,等等。
亲子之间的“冷暴力”成为破坏亲子关系的隐形杀手,正是由于它的隐蔽性特点,很多家长往往犯了这种非肢体伤害的暴力行为却浑然不知。
具体来说,亲子之间“冷暴力”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
(一)威胁恐吓
儿童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大人们利用孩子们对于惩罚的恐惧心理可以一时限制他们做不该做的事情,但是却不能阻止他们去这样做”。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今天不把这个任务完成,你就别想吃饭”……这类威胁恐吓的言辞也许能在短时间内刺激孩子将事情完成好,减少家长的挫败感,但长此以往,结果将导致孩子激烈或消极的反抗。
以威胁恐吓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目的,会在孩子心目中形成父母专制自私的印象,令孩子感到痛苦与沉重的压力。
孩子长期笼罩在这种无形压力之下,无法自由表现自己,易产生担惊受怕情绪,做事畏手畏脚,不敢积极行动。
(二)侮辱蔑视
对很多中国父母来说,批评好像总是比赞扬容易脱口而出,他们往往只是注意孩子的不完美,而忽视了孩子的优点。
“你怎么笨得像头猪一样”,“你就不是块跳舞的料”,等等。
父母本意是借用这样的话来激发孩子的羞耻心或简单地发泄一下自己的不满和失望,殊不知可能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情绪、自暴自弃甚或对父母产生怨恨。
鲁迅先生说:“小时候,如果你不把他当人,长大后,他就成不了人。
”如果孩子长期面对侮辱、蔑视,自信心就会严重受挫,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对自己的错误产生恐惧心理。
(三)不理不睬
“我不能打,不能骂,不管他总可以吧?”“这孩子我已经对他没辙了,懒得管了。
”……当孩子总是无法达到期望时,有些父母在感觉受挫后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心态,对孩子不理不睬、消极应对。
这种消极的方式是家长对教育责任的逃避,孩子会认为是自己的无能导致父母不再关注自己,他们会内疚、自责,从而对自己感到失望。
(四)包办替代
现在很多家庭的父母(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于宠爱,为孩子包办一切事情,早早就规划好他们一生的道路和发展方向,在日常生活中更是要什么就给什么。
然而,这种包办替代和溺爱的方式无意中却构成了对孩子的精神虐待,因为他们被剥夺了切身体会生活的权利。
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你们知道造成你们儿童的不幸的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吗?那就是他要什么便给他什么”。
包办替代与溺爱成为最容易被家长们忽视的亲子关系的隐形杀手。
二、亲子之间家庭“冷暴力”的成因分析
(一)传统的父母权威教育观影响
《说文解字》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6〕在古代,“教”字体现出了它的成人性与强制性。
“父为子纲”和“子不教,父之过”等传统的观念更是给予父母权威者的教育地位与教育责任。
父母拥有教育孩子的权威与权力,所以很多父母用强制的口吻或行动来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当孩子不听话时,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力实施威胁恐吓,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时,他们用讽刺、蔑视表达自己的愤怒与失望。
(二)父母自身教育素养的不足
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教育责任,但是由于教育水平不高,自身修养不足导致教育上的“有心无力”。
“教育者先受教育”,这是一条普遍的原则。
父母现代教育观念的缺失,使他们倾向于借鉴前人或父辈们实施于自身的一些教育理念,而这些教育理念多受到传统父母权威思想的渗透。
同时,现代父母生活压力较大,文化素养的缺失使他们也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很多时候不自觉地就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出气筒,稍不如意就对孩子呵斥责骂或冷嘲热讽。
(三)家庭亲子沟通的缺失
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能否沟通以及沟通的质量如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亲子关系的质量互为因果、互相影响。
很多父母在平时与孩子交流的内容就局限于“在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老师今天都教了些什么”,“宝宝吃了些什么,吃饱了吗”等内容,而当孩子兴致勃勃地向他们描述发生在自己、其他小朋友或老师身上的一些趣事时,却表现得心不在焉或干脆不耐烦地打断;有些父母则由于工作忙碌,在家时间很少,孩子的日常
起居和送读等都由祖父母辈或保姆照顾,缺乏和孩子的交流、沟通。
久而久之,孩子在父母习惯性的话语控制与双方的对话缺失中丧失了表达自己观点的兴趣,他们变得沉默,不再愿意与父母进行交流。
三、解决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引起家长对“冷暴力”的重视要减少亲子之间存在的“冷暴力”行为,首先要引起家长对它的重视。
政府、教育部门可以借助媒体进行宣传,如利用公益广告、报刊专栏、张贴宣传画等方式都是不错的选择。
幼儿园应该成为宣传教育的主力军,可以围绕“冷暴力”专题进行家庭讲座、召开家长会、采用园内宣传栏进行宣传等。
同时,对个别“问题儿童”教师可以预先对父母进行访谈或家访,了解存在的亲子“冷暴力”行为后再引导父母对此关注,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教育建议。
(二)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掌握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家庭教育作为一种伴随孩子一生的教育,父母自身的素质,本身就是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长文化素养的提高,一方面需要来自外部的支持与鼓励,如报刊的宣传、教育部门组织的专题讲座、幼儿园和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辩论会等,另一方面则需要家长自身的学习,如,阅读教育书籍,与其他家长积极交流教育经验,参加有关家庭教育的短期培训,关注媒体宣传的教育信息等。
家长文化素养的提升,将使他们更积极地对自身教育方式进行反思,更主动地尝试运用民主科学的育儿方法,更少地对孩子施行“冷暴力”行为。
(三)合理调节情绪,学会控制非理性行为有些父母虽然意识到“冷暴力”对孩子的伤害,但当情绪失控时往往就不自觉地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出气筒。
尤其现在很多父母工作压力较大,长时间处于应激或心理失调状态,情绪比较浮躁,孩子的不听话与不顺从就成为了他们情绪的宣泄口。
家长要学会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情绪失控时的一些非理性行为,在情绪浮躁或愤怒的时候,可以选择给自己一个“暂停”的时间,从孩子眼前消失一段时间,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独处或通过做运动、找朋友聊天等其他方式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等心情平和下来再面对孩子。
(四)加强亲子沟通,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避免“冷暴力”的有效手段。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与孩子进行交流,多听听他们对自己教育方式的看法,询问他们是否需要自己的帮助,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
当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时,要注意使用语言的艺术性,避免侮辱性的、讽刺性的言语,尽量用含蓄幽默的方式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
当自己不慎在愤怒之下对孩子施行了“冷暴力”时,要敢于放下家长的架子,诚心地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
民主、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助于让孩子对家长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也才能在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中摒弃那些对孩子的隐形伤害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