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现代电影海报中美术艺术的表现手法

浅谈现代电影海报中美术艺术的表现手法

浅谈现代电影海报中美术艺术的表现手法摘要:纵观电影海报的发展历程,从手绘阶段到电脑设计时代,这一艺术形式越来越需要设计师具备专业性知识。

电影海报设计开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设计门类,文化的差异性注定其具备显著的民族性特征。

电影海报设计师只有立足文化传统并冲破其束缚,方能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逐渐达到完善自身的最终目的。

电影海报也是随着社会、科技、媒体等的发展以及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借鉴和吸收,其艺术表现形式也得到了深化和发展,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很好把审美和诉求功能结合在一起,让观众在得到电影信息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满足。

关键词:电影海报;美术;艺术一、现代电影海报设计现状我国的电影海报产业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到现在,随着科技与时代的进步,经历了黑白到彩色的转变,传统手绘表现形式到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艺术形式,逐渐从纯粹介绍电影相关内容的简单招贴画,过渡成为集图形、文字、摄影、绘画等视觉元素于一体的,综合传递电影内容信息、且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构成感的艺术作品。

优秀的电影海报是电影的高度浓缩和体现,一方面可为即将上映的电影造势,提升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还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可观的经济价值。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科技与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多种设计元素各方面的不断深化,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电影海报的发展环境不断得以改善和提高,在满足功能诉求的基础上提高视觉艺术审美的水平,使得视觉效果更佳,视觉流程、艺术表现形式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日渐成熟。

由于美学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电影海报设计必定带有民族性特质。

设计师的成长环境决定了设计理念的民族性差异,他的作品体现着历史发展的清晰脉络,在多元化的沟通与理解中,电影海报图形语言的国际性趋势并没有消解民族性内涵。

相反,拥有国际背景的民族性设计才是电影海报的发展趋势,因为国际性基于民族性得以产生、发展,否则电影海报设计的国际化将成为空洞的说谈。

以德国为例,它是现代设计与现代设计教育的发祥地,包豪斯的设计理念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欧洲传统文化对冈特·兰勃的广告招贴设计作品存有显而易见的影响。

电影海报设计伴随着世界电影而产生,经历了由黑白到彩色的发展历程,逐渐由单纯介绍电影内容的招贴画,变成一种平面设计艺术作品。

从海报设计角度研究,世界电影海报大致经历了手绘海报和电脑(设计)海报两个阶段。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手绘海报首先出现于观众视野,直到五十年代,新中国的电影海报均采用手绘的形式。

这种绘画方式强调了平面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大胆的夸张造型以及鲜明的色彩,充分表达了设计者对电影内容的文化解读。

二、电影海报设计的视觉元素(一)表达情感的载体文字是一种交流思想和表达意图的载体,与其他元素不同的是,它不仅肩负着阅读的使命,富有个性新颖的字体还具有图形的功能,不仅能在瞬间抓住人们的眼球,引起观众的注意,还能有效的宣传电影名字,传达电影主题和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字信息部分的设计分为文案设计和字体设计,文案设计根据电影广告策略,电影主题,创意的需求来进行编写,也可根据电影经典台词来构思,在注重思想性和创新性的基础上,力求简短有力,通俗易懂,内涵深刻并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字体设计是在文案设计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字体形象来加强对文字语义的准确表达,对电影主题内容的不断深化,体现电影的主题及表达相应的情感。

(二)促进交流的工具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图形有具象图形,如人物角色剧照,道具,拍摄场景建筑,风景等形象都属于具象图形,具象性图形传递信息具有直观、醒目的视觉效果;抽象图形则是对自然形象和电影主题概念进行概括、提炼、简化而得到的形态,这种图形样式虽然在形式上已经脱离原有物象的外貌特征,但其本质上仍具有与原来物象想关联的特性,抽象性图形具有简化特征,在电影海报设计中起到烘托主题,串联信息,构建画面,营造气氛的调和作用,也可以有效地丰富版面的视觉效果;创新图形主要利用创造思维和不同的表现手法对图片进行创新设计,给人新的视觉体验。

(三)引起共鸣的要素在电影海报设计中色彩也是重要的构成元素,它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深刻地展现某个形象的个性特点,强化情感的感知力度,既达到传递信息的效果又能给观众以美的视觉享受,让人印象深刻。

当色彩被人的视觉感官所接触时,会产生的视觉生理上的刺激和感受,人们对色彩的种种体验和反应,本质上就是一种色彩心理的具体呈现。

在设计过程中,有效的利用色彩的心理反应规律、色彩的联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色彩的暗示作用,快速地抓住人们的眼球并引起强烈的兴趣和准确的情感共鸣。

三、美术艺术的表现手法(一)直接展示直接展示顾名思义就是直接在海报设计中展示人物或场景。

在电影海报设计时剧情中的人物或剧情中具有代表性的场景为表现对象,使得电影海报设计中的要素构成变得单一而明确,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极为准确地展示电影的信息,可以瞬间刺激和激发观众内心的消费愿望。

展示法是比较传统和通俗的视觉表现手法,是用直观的视觉表现手法,直接而真实地把剧情中的人物或场景展示在观众面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设计对图像的要求比较高,不仅需要好的图片、照片,还要有较好的摄影技术和运用电脑和其他手段对图形进行组合构成的能力。

直接展示的表现手法在意识形态上最为大众所接受,突出了设计的大众化特征及海报设计的社会效应。

由于这种手法是将电影的部分信息直接展示给观众,所以在设计制作时要对海报的整体形态的构成、色彩及张贴环境都应仔细研究。

例如,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的电影海报,电影里叙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至纯至美的爱情故事。

其被誉为一部诗化的电影,在第15届釜山国际电影节电影海报中,主人公静秋和老三二人的特写镜头占据了画面一半的空间,男女主人公的衣服、发型等细节都透露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等信息。

整个海报的色调以绿色为底,彰显清纯之美。

其真实的人物形象瞬间打动人心,并引起观众对电影的联想与期待,从而达到宣传与传达电影信息的目的。

(二)对比衬托对比又称对照,对比是对立冲突的艺术美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把对立或相反的两种事物并置,使它们相互衬托,突出强调某一个方面。

如有些电影海报为了突出主角与配角间的关系,就用人物的放大和缩小做对比,使观众一目了然。

如2011年众多巨星参演的《辛亥革命》电影海报中,孙中山(赵文瑄饰)作为男一号主角被放大放置在画面的中上方,而其他人物则被缩小,并围绕在男一号的周围作为陪衬。

大与小的对比使观者的视觉流程直接落到了主人公的图像上,成为第一个视觉中心,更直观地表达了电影的主题。

而有些电影为了体现震撼的视觉效果,通常会以浩大的空间场面、剧烈的天体自然景观作为招贴的背景,运用视觉的刺激性和对比关系去挖掘这种对人的视觉、心理、生理三方面的冲击力。

例如,电影《2012末日预言》为了突出震撼的视觉效果,从而吸引观众走进影院观看和了解电影,利用电影海报的特殊构图以及夸张的图形、色彩等的对比处理,从而达到一种视觉及心理的强烈震撼。

画面以鸟瞰式的构图把都市的高楼大厦、车辆、街道等整合编排在一起。

常规的给人巨大、高耸、直入云霄的高楼大厦,在此鸟瞰式的构图下犹如摇摇欲坠的积木。

高速公路上车水马龙的汽车就像小小的甲虫,随时就能掉入万丈深渊。

本该热闹非凡的都市却笼罩在阴冷的蓝灰色调里。

人类引以为傲的繁华都市在地核爆裂导致地面塌陷的强大外力作用下,呈现的是一种瞬间土崩瓦解、分崩离析成万丈深渊的恐怖场景。

看到这惨烈的场景不禁让人反思人类的骄傲自大、贪婪无度地向大自然无限索取,而人类在暴怒的大自然的面前又是何等渺小和可怜,从而起到警醒人类在向大自然疯狂索取和破坏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会自食人类自己种下的恶果?国产片冯小刚执导的《唐山大地震》的前导海报设计也是运用了场景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

整个海报以唐山地震后残垣断壁的大背景为构图,采用纵深式构图,运用夸张的物、人、景的对比。

一个弱小女孩站在空旷的废墟里,女孩的眼神里充满了恐惧、无助,海报色彩选用压抑的灰黑色调,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力。

并准确地传达出了该电影的主题是讲述一个巨大的灾难故事,这种运用高度的视觉对比关系使电影海报产生了强烈震撼力,对于观者的心理和情感也是一种强烈的冲击,此海报成功塑造了具有震撼力的视觉符号。

(三)运用联想诗人艾青说:联想是由事物唤起的类似回忆,联想是经验与经验的呼应。

通过联想的创作手法,将人们脑海中储存的审美习惯与审美对象套用到大多数人自己的或与自己有关的经验,美感往往显得特别强烈,不但突破时空的界限,扩展艺术形象的容量,更能加深海报画面的意境。

从而使审美对象与审美者融合一体,发生联想的过程中引发美感共鸣。

[4]在海报设计中通过想象或是联想,把图形的主题与其有关的各种形象联系起来,利用人们的想象把各种形象改造和组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形象和新的意义,使新创造的综合形象能更准确而充分地表达电影的主题,从而达到让观众对电影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

例如,《天下无贼》电影海报,画面中既没有出现反映故事情节的主角形象,也没出现具有代表性的场景等。

画面以黑色为背景,两只交织在一起的手尤为突出。

一只男性的手欲打开一个包的纽扣,而一只带有红手套的女性的纤细手指夹着一个刀片。

如此讳莫如深的画面,似乎透露出了一些影片的主题和内容,并给观者更多想象的空间。

电影《观音山》的前导版海报就是充分运用了联想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双穿着黑网丝袜的女性腿,两腿交叉,丝袜上特别显眼的几个破洞,占据了最醒目的中心位置,左方挂着一个粉色话筒。

整个画面充斥着悬念,使人产生联想,似乎看到了主人公为了生计而艰难、坎坷、辛劳的奔波。

参考文献:[1]陈清洋.中国电影海报史[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2]朱琪颖.海报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朱琪颖.海报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作者:张艺琪,1992年生人,女,2015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籍贯黑龙江。

在职研究生专业是艺术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