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 先秦诸子语录

1 先秦诸子语录


为学之道
② 学习的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温故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 政》) ——学思结合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 ——精益求精
●第一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为政》)
【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迷 惘,思考而不学习就危险。” 【本章大旨】强调学与思当交修并进、互相 结合。 罔:蒙蔽,欺骗。 殆:危险。
而不畏牺牲。
●第九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
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参考译文】孔子说:“后生们,为何没有人学
《诗》呀?《诗》可以激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 会与自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讽谏怨刺不平之 事。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 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 其道得之,不去也。
【参考译文】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 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 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
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研习与思考】
三、论述题
你认为孔子有关人格修养的这些论述,今天是否还 有借鉴意义。
大 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
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
●第八章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论语 卫灵公》)
【参考译文】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 义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义的。 【本章大旨】强调要舍生取义。 思考: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有哪些? 你认为他们死得其所吗?
太史公司马迁作《报任少卿书》中说: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 毛。‛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说:‚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固
有一死,人活着要有意义,与其泯灭良知,
蒙蔽羞恶是非之心而屈辱苟活,不如为正
义为人民更为自己的良心而死,死得其所,
问心无愧!
苏武、岳飞、文天祥、夏完淳等古代为国为民舍 生取义的英雄人物一样,近世为人民、为国家民族之
解放而慷慨捐生的莫过于辛亥烈士林觉民(18871911)与台湾光复先驱罗福星(1884--1914)二君。 1911年4月26日,广州起义的前夜,林觉民写下 著名的《与妻书》,他在书中对已经怀孕的妻子说: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
简单而言,学习《诗经》一可以抒发情感(兴), 二是可以了解社会(观),三是可以与人交流 (群),四是可以表达诉求(怨)。
其中,‚兴‛主要是一种正面肯定的情感,比如 说对姑娘的爱恋、自然的热爱、圣人君子的歌颂 等,主要是表达情绪; ‚怨‛则是一种反面否定的情感,更侧重诉求的 内容,比如指责暴政; ‚观‛所要了解的社会,这里主要是指诗经里反 映的各个国家的社会历史状况;
●第五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子罕》)
【参考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 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本章大旨】强调要珍惜时间。 川上:河岸上。 逝者:流逝的东西,此指时间。 斯:这,此指流水。 夫(fú):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 表示感叹、议论 舍:停止。
的人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有的人通过解决疑难问题获得 知识,但只要他们最终都获得了知识,也就是一样的了。 有的人出于本能,自然地行道,有的人出于对自己有利 而行道,有的人条件或力量不够,仍勉为其难,发愤用
功去行道:等到最终道实行成功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 乎勇。‛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
●第三章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 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 于是。(《论语 里仁》)
道:正当的途径。 处:接受。 恶(wù):厌恶,不喜欢。 去:摈弃,摆脱。 恶(wū):怎以 终食之间:在吃完一 顿饭那样的短时间里。 造次:紧迫,匆忙。 颠沛:跌倒,挫折, 流离失所。
●第四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
【参考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 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 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 自己的缺点。 【本章大旨】强调善于学习,从善如流。
善者:优秀、正确、善良、美好之处。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
天下平。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 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
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
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
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
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
●第七章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 令不从。”(《论语 子路》)
【参考译文】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如果本身行 为正当,用不着下命令,人民自然会照他的意旨 去做;如果本身的行为不正当,虽然是三令五申, 人民也不会服从的。” 【本章大旨】强调在上位者要以身作则,行为表率。 其:在上位的人。 身:自己。 不令而行:用不着下命令,人民自然会照他的意 旨去做。盖受感化的原因。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 《论语》是孔子弟子 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 子言行的记录,共二 十篇,是一部儒家学 派的经典著作,是研 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 据。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 东汉时,《论语》 被列为“七经”之 一。南宋时,朱熹 把它和《大学》、 《中庸》、《孟子》 合为“四书”。
为学之道
① 学习的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
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 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 治天下国家矣。(中庸 第二十章)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 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 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有的人生来就以自然地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知识,有
二、翻译题
1.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3.致知在格物。
【研习与思考】
三、论述题
谈谈你对“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八个方面之间关系的看法。
中庸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
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
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
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 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
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
同样是不可能的!
【研习与思考】
一、填空题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欲治其国 者, ;欲齐其家者, ;欲修其身 者, ;欲正其心者, ;欲诚其意 者, 。 2.致知在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意 诚而后心正, ,身修而后家齐, , 国治而后天下平。
●第六章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 子罕》)
【参考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 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本章大旨】强调在艰苦或污浊的环境中,才知道 谁才是真正的君子。后以“松柏后凋”比喻有志 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以“岁寒松柏” 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耐得住困苦,受得住磨 难,保持高尚节操的人。 凋:凋零,残落。
‚群‛可以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解释,就是‚不学 诗无以言‛,可见诗经是要用来交流的。
字词解析
大道之行也 大道: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行:施行 之……也:的时候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丘未之逮也 之:代词,指‚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的时代,‚逮‛ 的宾语。 有志焉 焉:兼词,于此(指‚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的时 代)。 引出孔子所向往的‚大同‛世界的话题。
【研习与思考】
一、填空题
1.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 仁, ,颠沛必于是。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 改之。 3.其身正,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
二、翻译题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本章大旨】对诗歌社会作用最高度的赞颂。
‚兴‛: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朱熹注: ‚感发意志。‛ 即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感发 情感,引起联想、想象活动,在感情的涌动中获 得审美享受。 ‚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 ‚考见得失。‛即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政治与 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状态。 ‚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 ‚和而不流。‛即诗歌可以使社会人群交流思想 感情,统一认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即强调诗歌 可以表达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与批判。
先秦诸子语录(一)
《论语》
《大学》 《中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