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公允价值应用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全新的计量方式。
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发达,金融工具及衍生工具的大量涌现,公允价值计量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并逐步成为国际会计的发展趋势。
1 公允价值的定义在FASB关于金融工具的相关准则出台之前,公允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非金融资产。
之后, FASB在制定公认会计原则时也多次用到公允价值这一概念, 但由于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提出的, 因此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也都伴随着相应的其他相关概念, 而没有单独的对公允价值的统一定义.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UKASB)在财务会计报告准则第7号(FRS7)《购买会计中的公允价值》中提出“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在一项公平而非强迫或清算销售中交换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AC)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没有受到强制的熟悉情况下,双方自愿在一项公平交易中商定的对价的金额。
”IASC/IASB的金融工具联合工作组(JWG)(2000)在金融工具综合准则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和类似项目:准则草案和结论基础》中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企业在计量日由正常营业报酬趋势的正常交易中销售资产将收到的或者解除负债将付出的估计价格。
”我国会计界学者对公允价值计量所提供信息的相关性和历史成本的局限性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
财政部(1999)参照国际会计准则首次在《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中对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财政部(2006)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42条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解释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
”陈秧秧(2009)是这样表述的: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结算的金额。
黄世忠(1997)提出公允价值会计对历史成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公允价值会计极有可能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主流,取代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卢永华(2000)也认为从公允价值的本质出发,我国应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上,尽量采用公允价值,以求得会计信息有用、相关、可靠。
2 公允价值的研究2.1 公允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价值相关性主要是检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与股票价格(或股价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对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货膨胀会计中的重置成本、储备确认会计(RRA)、金融工具会计和其他资产公允价值会计等领域。
SEC(1978)发布ASR第253号中,要求美国的石油公司采用现值会计RRA,这样石油公司持有的油气资产要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认。
Dharan(1984)发展了顶期模型,发现RRA信息对观察到的股票价格具有很低的增量信息含量,并认为这主要是RRA信息的预测误差过大所致。
对金融工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
Barth(1994)研究发现披露投资性证券的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对银行股票的价格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Ne1Son(1996)的研究显示,贷款、存款、长期债务和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披露并没有增量的解释力,但投资性证券的公允价值相对账面价值具有增量的解释力。
Eccher、Rdmesh和Thiagarjan(1996)发现,证券、净贷款、长期债务和市场相关的表外金融土具的公允价值与股票价格都具有相关性,而且公允价值对历史成本有增量的解释力。
其他资产公允价值的相关性研究主要体现在对长期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相关性研究。
Easton、Eddey和Harris(1993)调查了澳大利亚的长期资产的重估,发现包含资产重估的金融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都具有价值相关性,其中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取决于其收益期和持续性。
不动产、厂场和设备(property,plant and equipment)三者中,厂场和设备的价值相关性要强于不动产,这体现了经营性资产比非直接经营性资产的价值相关性更高。
Danbolt和Rees(2007)以英国的房地产和投资基金两个行业作为试验的基础,比较了历史成本会计和公允价值会计,发现公允价值收益比历史成本收益具有更高的价值相关性。
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以模仿西方的估值研究为主,主要集中在A股和B股、A股和H股的会计盈余的差异比较方面。
邓传洲(2005)研究了“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作者以B股公司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IAS39)披露公允价值的股价反映,以及公允价值揭示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发现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持有利得(损失)具有较弱的增量解释能力,而投资的公允价值调整没有显示出价值相关性。
王跃进、周雪、张莉(2005)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的长期资产减值行为,发现减值总额真实反映了长期资产未来收益能力的下降,而且追溯调整后计入当年损益的减值数额也真实反映了长期资产未来收益能力的下降,从而实证了中国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体现了公允价值。
2.2 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研究较早探讨公允价值估计误差的正式文献是由Barth(1991)提供的,作者比较了美国公司养老金资产和负债的几种度量方式,考察哪种方式最能体现投资者的评价。
Barth和MeNicho1s(1994)调查了美国公司对1156家排污点所确认的环境负债,并估计市场对于公司未确认的环境负债的评估,结果未确认的环境负债平均高达公司市价的25.6%。
Aboody、Barth和Kasznik(1999)发现,英国公司对于固定资产的重估值的改变与公司未来业绩的改变方向是显著一致的,这说明英国公司的资产重估可靠性还是较高的。
国内对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主要以规范性研究为主,研究者认为估计和假设是会计所固有的,并不影响其可靠性;可靠性只是一个程度问题,没有任何计量属性在可靠性方面是无懈可击的。
孙丽影和杜兴强(2008)通过博弈模型分析了保障公允价值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必须依赖于有效的管制安排,从而达到提高识别经理欺诈的概率和合理化对欺诈的惩罚来保障公允价值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朱凯,李琴等(2008)通过Oh1son模型分析了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与股票定价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信息环境对公允价值在股票定价中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影响,即公司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公允价值对股票定价的增量作用越显著。
黄世忠(2009)等一些学者针对近期的美国次贷危机来探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否要采用的问题,他们通过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两方的观点分析,得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该采用,但在采用的时间和计量模式上应该进行改进。
3 启示与展望公允价值自2007年在我国正式施行以来,其总体运行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刘玉廷、王鹏、崔华清(2008)根据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认为,新准则规定了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但实务情况较为复杂,特别是估值技术的应用,如何选择估值模型和相关参数假设等,新准则没有提供详细指南。
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在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出台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这些研究成果均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针对我国新兴加转型经济的实际,需要组织专门力量研究与公允价值相关的问题,指导企业在实务中正确地运用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1] 陈秧秧.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研究—基于IASC/IASB的若干经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6.[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3]国际会计准则[M].北京: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4]周首华.现代财务理论前沿专题[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5]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6]葛家澍.财务会计理论研究[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7]路晓燕.公允价值会计的国际应用[J].会计研究,2006(4).[8]潘念萍.浅析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财会研究,2008(17).[9]谢诗芬.价值计量的现值和公允价值[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2.[10]李经路,张静,姬雄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初探[J].财会月刊,2008(23).[11]王跃武.论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J].财会月刊,2008(22).[12]孙丽影,杜兴强.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管制安排[J].会计研究,2008(11).[13]朱凯,李琴.信息环境与公允价值的股价相关性[J].会计研究,2008.7.[14]黄世忠.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论战[J].财会通讯,2009.[15]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J].会计研究,1997(12).[16]卢永华,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0(4).[17]刘玉廷,王鹏,崔华清.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J].财务与会计.2008(8).[18]王建成.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J].会计研究,2007(5).[19]王乐锦.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意义与特征[J].会计研究,2010(5).[20]万力.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分析[D].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10.[21]王海燕.新准则下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D].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09.[22]FASB.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No.7[M].2000.[23]Mary E.Barth.Fair value accounting[M].1994.[24] K.Macneal.Truth in accounting[M].1939.[25] Felthamand Ohlson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J].1995.[26] Barth,J.wahlen.Risk –Relevance of Fair value Income Measurement for Commercial Banks.Working paper[J].1991.[27] Barth Kasznik.Aecounting and financial stability.Finaneial Stability Review[J].1999.[28]George J.Benstona.The shortcomings of fair-value accounting described in SFAS157[J].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