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委婉语【摘要】语言的交际职能是语言的生命力。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委婉语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产生并不断改变完善的,它使语言的交际更为圆融和自然。
汉语委婉语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它的产生受到民族政治经济、民族社会结构、民族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特征及价值观体系等一系列超语言的人文因素的影响。
委婉语是由“指称”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决定而构建的一种语言替代,对任何所指物的委婉表达,都是通过语言替代来实现理想的语言效果。
【关键词】委婉语文化语言替代【正文】美国语言学教授Edward 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①L.R.Palmer也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②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语言理解就包含着文化理解,同时语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语言理解的层次越高,文化理解也就越高,需要的文化理解也越高。
李泽厚先生曾就“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论述了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关系,语言与文化也是如此密不可分。
语言跟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从无到有,逐渐演变,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其它社会现象和意识联系在一起,反映着文化因素,同时也被文化的变迁影响。
逻辑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他的书中曾经有关于语言的阐述——语言图象论。
他认为语言是世界的投影,语言的结构反映了世界的结构,通过对语言的剖析,可以看清世界。
而我国杰出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对此作了浅显简明的总结:“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
”语言的发展,由于内因和外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呈现出种种不同的现象。
从空间和结构上反映出来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主要有借用、混合和融合三种情况——相互接触较多的语言中,最容易发生借用现象,这是使语言丰富发展的重要手段;混合在借用的基础上加深加广,是指在长期的混合使用过程中,一种语言或两种语言渗入① Edward Sapir,Language,P.221② L.R. Palmer,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Linguistics,P.151在某一语言的声音系统和意义系统中,形成比较稳定的体系或指一些在一定历史过程中暂时的或只是某些因素的临时结合;融合是一种语言战胜另一种语言的情况,语言融合的遗迹,表现为底层现象,在融合了其他语言的结构中,含有被融合的语言的某些遗留下来的因素。
从时间和历史的连续中反映出来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语言分化和整化。
分化指一种语言或一种语言因素,逐渐分化为几种语言或几种语言因素的状态。
如方言、习惯语、亲属语言等。
语言的整化指几种语言或语言因素在发展过程中相接近起来或逐渐一体化。
语言的作用体现为语言的职能。
“也许由于它太平淡无奇了,我们对语言很少注意,把它只看成像呼吸或者走路那样理所当然的事。
”③语言无处不在,无时不用,这是语言最普通的地方,也是最重要的地方。
斯大林有这样的阐述:“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
”④点明了语言最重要的交际职能。
语言的交际职能就是语言的生命力。
季绍德说:“在一定语言环境里,遇到直说会强烈刺激对方情感或预计直接表达会影响语言效果的时候,便不言本意,采用一种委婉曲折的话来表达,这种修辞方式叫委婉。
”⑤陈望道先生是这样界定“委婉”的:“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的,名叫婉转辞。
”⑥汉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汉文化的一个突出的思想就是“中庸”,话不能说得太满、太绝,但许多事情还不得不表达出来,因此人们就在言语中更多地采用了委婉语这种表达方式。
但词和句子本身并不是委婉语,只是在语言的运用中才使它们成为委婉语。
委婉语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就背上了鲜明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标记,表现出强大的交际功能。
委婉的说法是用一个适度的、不直接的、含糊的词来取代一个令人感到粗鲁的、过于率直、具有冒犯性的词,所以委婉语通常被定义为有益或被扬升的词汇。
莎士比亚曾说过:玫瑰无论叫什么名字,它一样的芳香。
所以,委婉语所表达的真正意思是和用粗俗语言陈述的内容本质是一致的。
只是选择一个不直接提及事情不愉快的侧面的词来代替那个包含令人不悦内涵的词,尽力淡化、净化这个词语所带来的损害性联想。
汉语委婉语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它的产生受到民族政治经济、民族社会结构、民族生③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商务版 P.1④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⑤季绍德《古汉语修辞》吉林文史出版社⑥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活方式、民族心理特征及价值观体系等一系列超语言的人文因素的影响。
“忌讳”是汉民族心理层级体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与之相适应,语言禁忌是产生委婉语的直接动力。
另一方面,汉民族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言语交际中避俗求雅、力图含蓄,这是委婉语产生的另一个原因。
而委婉语在当今社会的使用,除了上述两点,还有力求礼貌幽默、模糊政治军事局势严重性等原因。
以下分别作简单阐述。
对崇高神圣或令人讨厌的事物的禁忌。
人们对某些人、某些事物特别崇拜,认为直称他或它的名称是大不敬的行为,因此必须禁忌。
避讳就是一例。
对尊者、长者等不能直呼其名,哪怕是读音有点相近也应当回避。
再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秀才”一词就已产生,但刘秀做了皇帝后,为避其讳,就将“秀才”改为“茂才”。
同时,对一些特别讨厌的事物,不愿提及它,也要禁忌。
如对于明朝的人来说“元”是十分痛恨的,所以明朝人把“元来、元任、元由”等词的“元”一律改成“原”,成了“原来、原任、原由”。
对危险恐怖神秘事物的禁忌。
“死亡”在人们看来是一件恐怖危险的事情,常常要对它表示禁忌。
人们还用“死”的不同说法,表现不同阶层、身份和年龄的人的死,表现死的不同原因、方式,以及不同的感情色彩。
如“崩”,意谓天崩地塌。
帝王之死,犹如天崩地塌,为大国之难,因此婉称帝王或帝后死亡。
同义的还有:崩驾、崩殂等。
薨,房子坍塌时发出颠坏之声而令人震惊,古代用以婉指诸候或二品以上大官之死。
类似的有:薨背、薨逝、薨陨等。
“不禄”则专指士大夫等一般官吏之死。
而现代则多用不在、故去、逝世等表达死亡之意,在一些庄重、严肃的场合,也用安眠、安息等。
对不洁或难以启齿的事物的禁忌。
这些大多是有关人体器官、生理现象等的词语。
例如,把厕所称作“洗手间”、“卫生间”等。
再如,比起西方民族,汉民族文化传统中,性观念更为严肃保守,性心理更为含蓄羞涩,婚姻关系和家庭结构都比较牢固,性行为受到较好的道德约束与社会控制,加之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积淀,言语过程中有关“性”的一切均属禁忌之列。
汉语的称谓中委婉语众多。
作为礼仪之邦,汉民族非常重视言语交往过程中的礼尚往来,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还要力求雅致,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同义称谓语。
一般说来,直称则比较通俗,婉称则显得文雅。
例如,称妻子的父亲为“岳丈”,比“丈人”要文雅些,但比起“泰山”、“冰翁”来,后者则更加典雅。
汉语委婉语不仅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而存在,实际上也给我们提供了汉文化中有关价值观的许多信息,为数不少的委婉语也应运而生。
例如,中国人在与价值观念有关的“钱”的问题上,态度表面看是矛盾的:一方面“君子言仁不言利”;另一方面“钱”毕竟是财富的象征,人们又离不开它。
这种“矛盾”心理在言语实践中的调和就是正面谈论“钱”时,毫无顾忌,但在涉及个人的金钱观念时,往往避“俗”就“雅”,如用“金、银、钞票、现金、款项、收银处”等代替。
这使得中国人既可以从容地谈“钱”,又能保全体面。
此外,不直言“钱”有时是缘于宗教原因或迷信心理。
例如“佛龛”,有的人就不说买,而是说“请”,因为“佛龛”作为供奉佛像的小阁子,是佛界净地,佛界是视金钱为世间浊物的,说“买”就显得俗气,有玷污佛祖之嫌。
委婉语的使用可以使人类的语言妙趣横生、诙谐幽默。
现在用来描绘为保持体型而进行的“反肥持久战”,幽默地说明了减肥女士的决心和毅力。
在家庭生活中,有的妻子比较强硬,丈夫软弱,这样的丈夫常被称为“妻管严”。
这些词语含蓄委婉,更让人回味。
在政治和军事中,也涌现出一批外交上的委婉语。
外交家常常企图将紧张局势的严重性缩小到最低限度,因而让自己的真正动机给人以模糊的印象,这样的委婉语只有行家才会明白。
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写信给孙权说:“今治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⑦所谓“会猎”实指交战,这是用委婉的言词进行军事恫吓。
另外如外交抗议,政策问题,如不加掩饰地使用直言,或者不合乎国际惯例,或者造成政局不稳,运用委婉语可表现出有节的政治风度,避免冲突的发生。
总之,委婉语在含糊化、弱化、美化表达的同时,有这样一个基本特征:委婉语是由“指称”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决定而构建的一种语言替代,对任何所指物的委婉表达,都是通过语言替代来实现理想的语言效果。
从哲学上来说,世界万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这种联系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
有的是有规律可循的,有的则是无规律可循的。
间接的、不规律的联系呈现出来,更多地依赖于人类思维的主观发挥。
因此,委婉语的语言替代也是一种联想替代。
委婉语的使用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使用委婉语的目的是为了礼貌、自尊,或得到其它的某种特定效果。
其原因通常是由于社会文化习俗的规约,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
[参考书目]1.《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语文出版社 1989年1月第一版。
⑦刘向《战国策》2.《语言理论》宋振华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3年12月第一版。
3.《语言学新解》熊学亮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2月第二版。
4.《聪明人说话的100个小诀窍》孙广春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年5月第一版。
5.《实用委婉语辞典》王亚军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年4月第一版。
6.《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商务印书馆 1996年12月第一版。
7.《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三期。
8.《现代语文》2007年2月。
9.《南京社会科学(语言学研究)》2007年第十二期。
10.《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