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寓言四则2作课教案

寓言四则2作课教案

教学课时计划(教案)
学校班级级学科语文教师课题《24 寓言四则》时间年月日
课堂教学目标
知识点
学习水平
识记理解应





①翻译《杞人忧天》、《穿井得人》,积累文言词语。

②分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内容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学难点
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型教读教具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达标措施、反馈矫正)
第二课时《穿井得一人》
一、情景激趣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 0篇。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被称为“四公
子”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名扬四海。

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而自己也是堂堂
秦国丞相、秦王的仲父,不应该被他们比下去,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门下食客多达
三千人。

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
共二十多万字。

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他还把书的内容写在布匹上,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
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但是最后也没有一个人
能够做到。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一、积累语言:
溉汲:浇灌。

溉,洗涤。

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及:到国:国都。

道:议论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向、对。

宋君:
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向、对。

于:在穿井:打井。

穿,有“凿通”的意思。

二、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
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
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宋君问之:穿井得一人之使。

作者感叹:以讹传讹不如无闻。

第二步,精读课文,翻译理解。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人听了
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
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
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
没听到的好。

二、理解课文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5.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
的求实精神。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拓展阅读
原文: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
一圣人。

(《不苟论?赞能》)
译文:
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支宝剑,不如得到一个欧冶。

得到方圆千里之地,不如得到一个圣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