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铁车站主体结构施工

地铁车站主体结构施工

第一章主体结构施工第1节主体施工准备1、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前准备工作(1)首先编制结构施工专项方案,报有关部门审批后实施。

方案中包括设备、机具、劳动力组织、混凝土供应方式、现场质量检查方法、混凝土浇筑流程、路线、工艺、混凝土的养护及防止混凝土开裂等的各项措施。

(2)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仔细进行测量、放样及验收,严禁超挖。

(3)结构施工前,对围护结构表面进行有效的防水处理,确保围护结构表面不渗漏。

(4)在每一结构段施工前首先进行接地网施工,接地网施工结束后,再施做垫层。

(5)对侧墙、立柱、中楼板、顶板模板支撑系统进行设计、检算,并经安全专项论证、报审批准后,根据施工进度提前安排进料。

(6)对结构施工顺序、施工进度安排、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向工班及全体管理人员进行认真交底。

2、施工节段划分车站主体结构施工遵循“纵向分段,竖向分层,从下至上”的原则,满足车站质量要求及工期里程碑节点安排,结构施工由车站两端向中间方向施作,竖向从车站底板开始自下而上施作。

主体结构共划分为17个节段,每段20m左右,施工队伍分别分段同时展开流水作业,施工节段的划分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墙体纵向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与弯矩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的交接处,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cm的墙体上。

(2)明挖结构施工缝的间距宜为15~20m。

(3)环向施工缝应避开附属结构及一些设备房间的距离要求设置。

3、主体结构施工流程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工艺流程见图4-4-1-1。

图4-4-1-1 主体结构施工工艺流程图每施工段的施工流程见表4-4-1-1所示。

主体结构每施工段施工流程表4-4-1-1第2节地基处理与综合接地施工1、基底处理及验槽(1)基底细石混凝土垫层施工前,人工清除基底300mm厚保护层。

(2)检查基底地质情况、土质与承载力是否与设计相符,如承载力不足可采用基底换填等措施。

(3)基底超挖在30cm以内时,可用原状土回填压实,密实度不得低于原状土,或用与垫层同级混凝土回填,或用砾石、砂、碎石回填压实,压实机械采用平板打夯机。

(4)组织有关单位对基坑进行验槽。

2、综合接地网施工基坑验槽合格后,进行综合接地网施工,综合接地网敷设按照主体结构分段进行,在垫层施工前安装。

接地网施工工艺流程见图4-4-2-2。

图4-4-2-2 接地网施工工艺流程图车站设置一个综合接地网,确保综合接地电阻R≤0.5欧姆。

综合接地装置有人工接地网构成。

人工接地网由水平接地体、垂直接地体、均压带及接地引出线构成。

接地引上线与结构钢筋绝缘。

接地装置施工在车站结构底板施工前进行,严格检查接地装置各连接点,严防脱焊、虚焊,主要连接点采用放热焊。

焊接工作由具有专业焊接资质的人员来完成。

施工应满足《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06)。

2.1 施工准备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进行基底验收。

在垫层施工前,按照设计图纸位置测量放线,确定接地装置的敷设位置。

2.2 水平接地体及垂直接地体敷设水平接地极采用TMY-50*5铜排;垂直接地极采用铜包钢接地棒,φ50,2.5m。

为配合车站施工,综合接地网按结构分段位置进行敷设。

每段超过结构接缝10m左右,预留出钢筋及接地网足够的搭接长度。

2.3 接地体的焊接要满足以下要求接地引出线采用TMY-50*5铜排;接地总母排采用TMY-100X10X1020mm铜排。

接地体的连接应采用气焊牢固焊接,不得虚焊。

接地铜排立弯(宽度方向),其弯曲半径大于1.5倍铜排宽度。

铜排平弯(厚度方向弯曲),其弯曲半径大于2倍的铜排厚度,施工时先弯曲成形,后焊接。

接地铜排的连接为搭接,其搭接长度为铜排宽度的2倍,且至少三个棱边焊接。

铜排接地体与水平接地体的连接,先弯曲再进行焊接,其扭弯直径大于铜排宽度。

2.4 施工技术要求1)本工程中的车站分别设强电设备接地、弱电设备接地、非电气金属管道及金属构件接地引出线各两组,每组接地引出线为三根,其中一根为备用。

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标记并妥善保存,不得丢失、断裂。

2)垂直接地与水平接地,接地体与接地线连接处需气焊牢固焊接,水平接地体纵横相交处每一个交点都进行可靠焊接。

垂直接地体在施工时尽量直接打入地下,以便与土壤密切接触。

3)接地装置不得与底板中的钢筋相连接。

禁止利用自然接地体,防止自然接地体与杂散电流网连接。

4)综合接地网施工在车站底板施工之前施工,必须严格检查综合接地网的各连接点,严防脱焊、虚焊。

5)施工中相关工种要密切配合,施工现场如有和设计图纸冲突的地方要及时与设计、业主、监理单位沟通。

6)在敷设水平及垂直接地体的沟槽内不得有明水,敷设完成后用电阻低的土壤回填夯实。

7)整个接地网的接地电阻R≤0.5欧姆。

3、垫层施工(1)清除软土、泥浆及浮渣,必要时可用级配碎石换填。

(2)混凝土垫层采用分段施工,在主体结构施工节段长度两端加200mm。

(3)浇筑前认真检查、核对接地网线。

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入模,平板振动器振捣,分段对称连续浇筑。

及时收面、养生,确保垫层面无蜂窝、麻面、裂缝。

(4)当坑内有水时,在坑内做排水沟、集水井抽干水,如坑底渗水较大,且有一定的动水压力时,应采取抽排水措施,并在减压的情况下铺基底垫层和浇筑封底混凝土。

(5)底板防水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垫层,其强度等级为C20。

第3节钢筋施工1、钢筋施工本车站结构钢筋采用HRB400和HPB300级两种热轧钢筋以及玻璃纤维筋。

为了保证钢筋分项工程一次成优,做到既符合设计要求,又符合施工规范,并确保隐蔽验收一次通过,所以要对材料进场、加工制作、连接、绑扎安装等工序必须进行重点控制。

车站结构钢筋的防迷流处理,严格按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混凝土浇筑前,对防迷流工程进行专项检查,验收通过后,再进入下道工序;车站混凝土结构施作完成,按有关规范对车站防迷流体系进行测试。

结构顶、底板、框架柱、梁主筋直径≥20mm的钢筋均采用机械连接—滚压直螺纹套管接头。

直径≤18mm的钢筋采用搭接绑扎连接。

2、钢筋的加工制作与绑扎基本要求(1)按设计施工图纸及现行规范和施工规程的要求进行下料和加工。

加工好的钢筋按类别和尺寸分别堆放挂牌标识,以免错用。

(2)钢筋进场必须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做到分期、分批进场和分类别堆放并作好钢筋的标识和维护工作,避免锈蚀或油污,确保钢筋表面洁净。

(3)钢筋进场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l499等的规定抽取试件作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必须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4)柱梁钢筋的箍筋必须呈封闭型,开口处设置135°弯钩,弯钩的平直段不小于10d 且不小于75mm。

(5)钢筋纵、横主筋交叉点,全部用铁丝扎牢,其余部分可以采用梅花型绑扎,绑扎接头的绑扎点不少于3处。

(6)梁、柱交叉点钢筋绑扎应注意摆放顺序,避免钢筋碰挤移位。

(7)钢筋绑扎允许偏差合格率达到90%以上。

(8)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的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本工程中,检验所得的强度实测值应符合下列规定: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

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

(9)受力钢筋的弯钩和弯折应符合下列规定:钢筋末端作180°弯钩时,其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

当设计要求钢筋末端需作135°弯钩时,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钢筋作不大于90°的弯折时,弯折处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

(10)除焊接封闭环式箍筋外,箍筋的末端应作弯钩,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箍筋弯钩的弯弧内直径除应满足规范规定外,尚应不小于受力钢筋直径。

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对一般结构,应不小于90°,对有抗震结构等要求的结构为135°。

箍筋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对一般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且不小于75mm。

(11)钢筋的接头宜设在受力较小处。

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

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

(12)当受力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或焊接接头时,设置在同一构件内的接头宜相互错开。

纵向受力钢筋机械连接接头及焊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5倍d(d为纵向钢筋的较大直径)且不小于500mm,凡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

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机械连接及焊接的接头面积的百分率为该区段内有接头的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

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的接头面积百分率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在受拉区不宜大于50%;接头不宜设置在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梁端、柱端的箍筋加密区;当无法避开时,对等强高质量机械连接接头,不应大于50%;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中,不采用焊接接头;当采用机械连接时,不大于50%。

3、钢筋绑扎施工(1)底板钢筋绑扎底板钢筋工艺流程:弹线→钢筋吊运至工作面→安装底板下铁→放混凝土垫块→支设底板上铁马凳→底板上铁和墙体插筋→调整钢筋→安放侧向保护层垫块→隐检。

(2)基础梁钢筋绑扎绑扎时,在临时支撑架上铺梁上层筋、套箍筋,连接上层筋接头,然后穿梁下层筋、连接下层筋接头,箍筋与梁上下层筋按分档线绑扎牢固。

待梁筋绑扎完毕后,拆除支撑架,将暗梁就位。

第4节模架施工1、支撑架工程结合本工程现场实际情况,支撑系统决定采用碗扣式满堂架。

碗扣式支撑架搭设、拆除必须遵循《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2008的要求。

立杆间距纵横向分别为900×900步距600mm,模板支架四周从底到顶连续设置竖向剪刀撑;中间纵、横向由底至顶连续设置竖向剪刀撑,其间距应小于或等于4.5m。

剪刀撑的斜杆与地面夹角在45°~60°之间,斜杆应每步与立杆扣接。

当模板支架高度大于4.8m时,顶端和底部必须设置水平剪刀撑,中间水平剪刀撑设置间距应小于或等于4.8m。

立杆下端设可调底座,下端可调底座搁置在底板和中板钢筋混凝土上。

上部可调托撑上放置主龙骨,依次向上放置次龙骨、模板。

支架连接示意图见图4-4-4-1。

连接前连接后图4-4-4-1 支架连接示意图1.1 支架搭设工艺底座和垫板应准确地放置在定位线上;垫板宜采用长度不少于2跨,厚度不小于50mm 的木垫板;底座的轴心线应与地面垂直。

碗扣支架搭设应按立杆、横杆、斜杆、连墙件的顺序逐层搭设,每次上升高度不大于3m。

底层水平框架的纵向直线度应≤L/200;横杆间水平度应≤L/4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