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二章 细菌概述 PPT课件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二章 细菌概述 PPT课件

侵袭性酶:细菌产生的能发挥侵袭力的酶物质 3、维生素:细菌产生的可供人体吸收利用的维生素B、维生素K 4、抗生素:微生物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的物质 5、细菌素:细菌产生的仅对近缘细菌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6、色素:细菌产生的颜色的物质
与致病有关的: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 与诊断有关的:色素 与治疗有关的:细菌素、抗生素、维生素
• 培养基按性状分: 固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 按营养组成和用途分:基础、营养培养基等
2,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固体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
营养(血)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2,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现象












• 2,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 ——固体培养基中生长现象
第二章 细菌概述
细菌概述就是就细菌共性的地方进行概括性的讲述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 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一)细菌的大小

(二)细菌的形态
• 二,细菌的结构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由于细胞壁结构不同,G+与G-在染色性、免疫原性、致 病性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二、细菌的结构
2. 特殊结构
-荚膜 –鞭毛 –菌毛 –芽孢
1.荚膜
某些细菌产生的、包围在细胞壁外的一层很厚 的粘液性物质。大多为多糖。在普通显微镜下只能 看到菌体周围有一层透明圈。
• 荚膜形成的意义: • 1)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 2)具有免疫原性,可作为细菌鉴别和分型的依据
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1.正常菌群:在正常人体的体表以及与 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 量的细菌,这些细菌通常对人体无害, 称为正常菌群。一个成年人含有1013-14 个细胞,但可以携带1014-15个微生物。
2.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 ➢ 与人体保持平衡状态 ➢ 菌群之间相互制约,形成相对的生态平衡 ➢ 一定的抗癌及抗衰老作用
鉴别细菌 细胞的生理生化反应 API细菌数值鉴定系统
细菌鉴定系统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 一 细菌的生长繁殖
3,
人工
培养
细菌
的用
途及
意义;
扩散法药物敏感试验
筛选 药物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 二 细菌的代谢产物
(一)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热原质:细菌产生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2、毒素: 细菌产生的对机体有毒性的物质
菌落(R型)
菌苔
菌落(S型)
• 2,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 ——半固体培养基中生长现象
有鞭毛细菌 混浊生长
无鞭毛细菌 沿穿刺线线状生长
Streptomyces coelicolor-1
费氏志贺氏菌
铜绿假单孢
沙门氏菌
粘质沙雷氏菌
3,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及意义;
分纯细菌
3,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及意义;
3.条件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与人体间的平衡状态在某些特定 条件下可被打破,使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也能引起疾 病,将这些细菌成为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转变为条件致病菌的特定条件:1)寄居部位的 改变;2)免疫功能低下;3)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正常菌群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使其中各种 微生物间的种类、数量的比例关系破坏。
• 1、繁殖方式:无性二分裂方式 /2、分裂速度:每20-30分钟分裂一次 ,
谓之一代 • 按20分钟分裂一次,一个大肠杆菌24小
时后会繁殖为=1.8x1016=(10亿)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 一 细菌的生长繁殖
1、细菌的繁殖方式——二分裂法
(三)细菌的人工培养
• 1,培养基:是人工配置的适合细菌生长繁殖 的营养物制品。 液体培养基
性菌毛:传递遗传物质(质粒),
与病原菌耐药性和毒力基因转移有 关。
性菌毛:接合, 毒力、耐药性 等性状的遗传 物质传递。
普通菌毛:细 菌的粘附结构 , 与宿主细胞表 面特异性受体 结合,与致病 性密切相关
(4)芽胞(spore,endospore)
在不适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 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
• 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和速度 • 掌握: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 • 熟悉:细菌的人工培养及细菌常见的变异现象 • 了解: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及意义,细菌遗传变异在临床上
的应用。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 基本条件:
1、营养物质:水、无机盐、含碳化合物、含氮化合物 等;生长因子
水中致病菌的主要来源:土壤以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 等。
易污:人畜排泄物波及到的地方,近土壤的地方,如厕所附 近,池塘的边缘。
水中常见病原菌:消化道感染菌,如:痢疾、霍乱、沙门氏菌等。
搞好饮水卫生 对防止消化道 传染病很重要 !
空气中的非病原菌常是培养基、生物制品、医药制剂污染的 来源。
故手术室、病房、制剂室、细菌接种室等均应经常进行空气 消毒,以防止感染或污染。

• 3)抗干燥作用
荚膜是某些细菌(如脑膜炎球菌、 肺炎链球菌)的重要毒力因子,具有 抗吞噬能力。
2.鞭毛
• 定义:为附着在某些菌体上的细长而呈波状弯 曲的丝状物

种类:单毛菌

双毛菌

丛毛菌

周毛菌
• 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
• 功能性质:是运动器官
原核生物外部构造(鞭毛)
鞭毛(flagellum):的作用(意义)
2、酸碱度:绝大多数病原菌的最适酸碱度为PH7.2-7.6 3、温度:绝大多数与人体条件相同(37℃) 4、气体:根据细菌对氧气的需要否将细菌分成
– 1.需氧菌;如结核分枝杆菌。 – 2.微需氧菌:如弯曲菌。 – 3.兼性厌氧菌:病原菌中绝大多数属此类 – 4.专性厌氧菌:破伤风杆菌。
(二)细菌繁殖方式与速度
➢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 ➢熟悉:细菌的形态 ➢了解:细菌的大小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 (一) 大小 :测量单位:微米(μm) 。

观察仪器:光学显微镜
(二)形态:
1.球菌(coccus) 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2.杆菌(bacillus) 3.螺菌(spiral bacterium)
(一)球菌
1.双球菌:在一个平面上分裂成双排列,如 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
2.链球菌:在一个平面上分裂,成链状排列,如 溶血性链球菌。
3.葡萄球菌:多个不规则平面上分裂,菌体无秩 序堆积呈葡萄状排列,如金葡菌。
单球菌 链球菌
双球菌 葡萄球菌

单• 一、细菌的形态


杆 菌杆菌
的 排


双 杆
G+和G-菌细胞壁差异:
特征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强度
较坚韧
较疏松
厚度
厚,20~80nm
薄,5~10nm
肽聚糖层数
多,可达50层
少,1~3层
肽聚糖含量 多,可占胞壁干重50~ 少,占胞壁干重10~
80%
20%
磷壁酸
+
-
外膜
-
+
壁磷酸是G+的重要表面抗原,并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G-细胞壁在肽聚糖层外还有较厚的外膜结构,外膜是G-细胞壁的 主要结构,它包括三层,其中脂多糖(LPS)为G-的内毒素,与 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1、形态结构的变异:有荚膜肺炎球菌—培养—→无荚膜 2、毒力的变异:强毒的结核杆菌13—年,—23—代培—养→弱毒卡介苗 3、耐药性的变异:青霉素敏感金葡菌用—药—→80%耐药
2、遗传变异的医学应用:
①诊断:因细菌形态结构变异,给诊断带来困难。 ②治疗:因细菌发生耐药变异,给治疗带来困难。 ③预防:因细菌抗原性变异,给预防带来困难。 ④基因工程:将需要表达的基因引入到合适的细菌体内,随细 菌的繁殖可获得大量人们需要的基因产物。


链 杆 菌
3、螺形菌
1.弧菌: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呈弧状或逗 点状。如霍乱弧菌。
2.弯曲菌:菌体有2-3个弯曲,呈燕状,如空肠弯曲 菌。
3.螺菌:菌体有数个弯曲,如鼠咬热螺菌

旋 菌
弧 菌


弯曲=1



弯曲 菌
2≦弯曲≦6
螺菌 弯曲≥7
霍乱弧菌
幽门螺旋菌
鼠咬热螺菌
最多
杆菌
其次 球菌 自然界中 哪种最多?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 包括病原体和非病原体的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 常用物理方法
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 方法。
细菌鉴定系统
(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大肠埃希菌与产气肠杆菌的鉴定 大肠埃希菌含有色氨酸酶,能分解色氨酸产生靛基质,当加入 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试剂后可形成玫瑰靛基质呈红色,为靛基 质试验阳性; 产气肠杆菌无色氨酸,靛基质试验为阴性。
细菌鉴定系统
二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
小测试
1.请阐述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及 速度。 2.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有哪些?
第三节 细菌与外界环境
一、 细菌的分布 二、 消毒与灭菌 三、 医院内感染
• 掌握:消毒的基本概念、物理消毒灭 菌法
• 熟悉: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化学 消毒灭菌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