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构主义简介社会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的一股重要思潮,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又称科学知识社会学,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理论,是继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变革。
社会建构主义主要以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的理论为基础,所以,也称之为“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
剑桥哲学辞典认为:“社会建构主义。
它虽有不同形式,但一个共性的观点是,某些领域的知识是我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制度的产物,或者相关的社会群体互动和协商的结果。
”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
因此,它反对客观主义,强调主客体间的互动,认为个人主体和社会是相互联系的,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个人心理的潜在隐喻。
个人主体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各类工具和符号为中介,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与社会的协商,在内在“自下而上的知识”的基础上转换、吸收外来“自上而下的知识”,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与知识,实现“有意义的社会建构”。
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作为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深深地扎根于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倡导的建构性认识论指导着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和行动。
而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当今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同样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思潮是多学科交叉发展的产物,这在性质上决定了其流派众多、体系庞杂,不同的学者受不同学科、不同思想来源的影响,进而形成不同的理论倾向。
瑞士学者迪斯贝尔根曾经列举了不同范式倾向的建构主义,包括: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社会文化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认知图式论、批判建构主义、情境建构主义、建构实在论、系统建构主义等诸多理论观点。
但所有的建构主义都坚信:知识不是由认知主体被动获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
这被一些学者称之为建构主义的第一信条。
建构主义的其它一些信条,多数体现着各种样式建构主义流派间的分野。
依据知识的功能是主体适应于经验世界的组织,还是对本体论的客观现实的反映,可将建构主义划分为激进(或极端)建构主义和温和(或平庸)建构主义。
在激进建构主义者看来,人不可能具有对外部世界的直接认识,只能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外部世界的意义。
我们无法把握客观世界的绝对真理,我们只能适应于客观世界,以适应性的真实换取客观性的虚幻。
而温和的建构主义只坚持建构主义的第一信条,即承认客观现实基础上的主动建构。
依据认知主体解释系统的封闭/开放程度,建构主义可分为内生性建构主义与外生性建构主义。
依据认知主体的生存与发展的目的趋向,建构主义可分为生存建构主义与发展建构主义。
生存建构主义认为人探究、解释客观世界的目的不是为了去认识客观实在并实现自我的价值,而是为了控制自我的行为,最大可能地保障自己的生存。
发展建构主义则认为人在建构经验世界适应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建构了自身。
认知的功能不只是为了适应,更重要的是为了发展,即我们在经验着世界的同时,发展了自身。
依据知识由个体单独建构还是通过个体间协商建构,将建构主义划分为个人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
个人建构主义认为,由于每个个体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经验基础,因而任何个人都不具有关于他人的经验世界的直接知识,每个人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就不能与他人拥有的知识完全相同。
个人建构主义甚至认为,即使是同一主体认知同一对象,由于经验的处境不同,因而建构的世界不同。
个人建构主义的基本信条是:我们只能经验着我们经验的世界。
社会建构主义则认为:我们的认知完全是一种个体间相互作用的社会行为,每个人的认知只是一种社会意义的分享,因而我们的经验只存在社会意义的建构而不是个人意义的建构。
社会意义的建构是一种认知分享,即认知主体不是单个个体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共同体,这种认知分享是个体间的分工合作。
社会建构主义还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个体间的意义建构是以语言这种文化生成物为中介,个体间的意义建构不能超越这种文化生成所赋予的文化传统,即文化传统制约着个体间的意义建构。
这种文化约束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状态,即当个体置身于社会环境时,其行为就不是一种纯粹的个人行为,个体在无意识中就受社会文化的约束,社会建构也是一种文化继承的建构。
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信条是我们分享着我们经验的世界。
尽管建构主义不同派别的主张不尽相同,但现代建构主义的三个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1.知识是认知个体主动的建构,不是被动的接受或吸收;2.认知功能在适应,是用来组织经验的世界,不是用来发现本体的现实;3.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
根据三测原理,我们可以把建构主义分成:传统建构主义:传统建构主义只接受建构主义的第一原理:知识是认知个体主动的建构,不是被动的接受或吸收。
传统建构主义在哲学上早有广泛、深入的探讨。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Xenophanes)就认识到人不可能得到真知(有关上帝或世界的真理)。
因为人的所有知觉和判断都会受到个人生活背景和态度的影响。
个人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人主观的建构,只反映个人经验的现实,只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头脑中,也只有对个人自己才有意义。
按照建构主义的第二原理,每一个人都是非常主观的用自己的经验在建构自己个人的知识,个人所建构的知识只是用来让个人的经验得到较合理的解释,而使他或她更能适应于他或她所生活的环境。
所以,每一个人所建构的知识基本上与外在的本体现实并无直接的关系,只与个人的经验有关。
社会建构主义:现代建构主义的第三原理是: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
原理主要在强调个人建构知识是在社会文化的环境下建构的,因此所建构的知识与社会文化脱不了关系。
所建构的知识的意义虽然是相当主观,但也不是随意的任意建构,而是需要与别人磋商和和解来不断的加以调整和修整,而且会受到当时文化与社会的影响。
所以,知识的主观部分是不会一样的,但在客观部分或相互主观的共识部分,或在某种范围和程度上是可以相通或相容的。
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没有独立于理论的绝对事实,事实总是相对的,由科学共同体的态度和信念、理论框架、意识形态组成的范式决定了界定事实的规则和标准。
经验主义与实证主义的通过中立的观察获得客观事实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事实不是通过观察得到的,而是通过语言“建构”的,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协商的结果。
因此,社会建构主义反对经验主义原则,认为所有对事实的认定都是人为的、武断的,所谓的真理和事实都是以社会的协商和共同的理解为基础的,不存在所谓通过经验方法获得的“客观真理”。
社会建构主义还反对那种主张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的本质、人们可从变化万千的现象和过程中发现稳定的特性和共同的特点的本质主义观点。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没有恒定不变的普遍本质,特别是在人的心理研究方面。
实际上,人并没有内在的、恒定不变的普遍本质,所谓的人的内在本质实际上是特定历史时代的认识论建构,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并被历史和文化具体地规定着。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人并不存在一个超时间、超文化、超历史的内在本质。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人格、态度、情绪等心理现象并不存在于人的内部,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文化历史的产物,是社会建构的结果。
社会建构主义反对本质主义的观点,提出他们的观点,所谓的人格是我们从人们的行为表现中推论出来的东西,然后又用于解释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循环论证”。
如果人们有一个稳定的人格内在于心灵,那么在一切场合人们的行为表现都应该是一致的,但实际上在不同的场合人们表现不同的行为。
这说明行为是同情景相联系,是人际互动的结果,事实上,人格的表现如友好的、外向的、内向的、害羞的、等都是与他人有关的,表现的都是人际关系方面的特征,这说明人格并不是人内部的东西,而是人际交往的结果。
所以没有所谓的“内在的人格”。
社会建构主义也反对心理学中形形色色的基础主义观点。
心理学中的基础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的知识有着确定和可靠的实在作为基础,我们对心理现象的分类,对心理特征的认识都是以实在作为基础的,是对心理实在的知觉和表征。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任何一种知识的形成都渗透了人对认识对象的处理,所谓的真理是并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发明的,是建构的产物。
所以心理现象的分类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的认识,不存在一个作为实体的心理结构作为分类的基础,心理事实的建构是社会过程的产物。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建构的,而不是现实的“映象”“表征”或“表象”,建构是社会的建构,而不是个体的建构。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特别是社会科学的知识,包括心理学的知识,是一种社会建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发明”出来的,而不是通过所谓的客观方法“发现”的。
知识和知识的对象或知识所指涉的事物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更不是“反映和被反映”“表征和被表征”的关系。
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总是以已有的概念、范畴、语言、话语作用于认识的对象,认识的过程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反映过程。
社会建构主义关于认识过程并非是对客观现实简单的表征,而是主体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的观点并不新颖。
而社会建构论认为建构发生在公众领域,是社会的建构,是人际互动的结果。
因此,社会建构主义采取了social constructionism作为名称。
社会建构主义还反对个体主义。
个体主义是传统西方心理学的一个典型特征。
不是从社会历史、风俗文化方面寻找心理或行为的原因,而且从个体本身的内在因素或直接的环境刺激中寻求解释。
从这种观点,首要的也是了解个体的心理,了解了个体就了解了社会,似乎个体先于社会,个体心理决定了社会心理。
社会建构主义反对心理学的个体主义传统。
他们接受马克思关于人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认为态度、信念、认知、情感等心理现象的原因并不在个体心理的内部,而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互动。
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建构是社会的建构,而建构的过程是通过语言完成的,因此社会建构主义给予了语言以充分的注意。
传统的观点认为语言是中性的、透明的,是人用以表达心理内容和心理状态的工具。
但是社会建构主义提出了一种与传统观点截然相反的主张,认为所谓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是通过语言建构的,语言是先在的。
这并不是说没有语言就没有这些内部状态,而是说人类是通过语言范畴来认识这些内部状态的,如果不使用语言范畴,我们就无法让他人了解自己。
所以,语言并不是一个中性的工具和媒介,相反,它为我们认识世界和自己提供了范畴和方式,它不是表达思维,而是规定思维。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没有超越历史和文化的普遍性知识,我们对于心理现象的理解是受时间、地域、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制约的,知识是相对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认识我们自身时所使用的概念和范畴,描绘自我体验时所使用的术语和语言,都是文化的、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