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太湖的生态环境和治理
江苏太湖的生态环境和治理
第一组
黄洪逸 黄达譞 林文峰 谢贤忱 黄务俭
内 历史变化 容 污染现状
解决方法与展望
太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态
历史变化 污染现状 解决方法与展望
简介 变化
太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水域面积排第三,位于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 北部交界处,有“包孕吴越”之称。太湖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 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太湖生态 历史变化
现状
污染现状
原因
解决方法与展望
困境
富 导致蓝藻水华泛滥 营 导致沉水植物的消亡 养
影响微生物种群组成和营养盐循环
化
太湖生态 历史变化
现状
污染现状
原因
解决方法与展望
困境
二次污 染
船舶运 输
工业污 染
污染源
生活污 染
农业污 染
水产养 殖污染
太湖生态 历史变化
现状
污染现状
原因
解决方法与展望
2007年5月30日,太湖因为蓝藻污染事件污染严重,造成无锡 自来水发臭,无法正常使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
2013年8月1日,《谁在污染太湖流域?》报告中称富士康科 技集团、鼎鑫的污染排放给太湖流域部分河流造成严重污染。 对此,江苏昆山市环保局8月2日起,就所涉企业启动全面监 测调查。
2007年5月29日开始,入夏以来,无锡市区域内的太湖水位出现50年以来最低值, 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从而引发了太湖蓝藻的提前暴发,影 响了自来水水源水质。无锡市民纷纷抢购超市内的纯净水,街头零售的桶装纯净水也出 现了较大的价格波动。
1111年,太湖结冰,冰层厚到可通行车马,此为首次见于中国史载 之太湖结冰事件。
春秋战国时期, 气候和暖,雨水较多。地处太湖之滨的吴国, 为了讨 伐楚国, 开凿了荆溪上游的青溪运河, 长江洪水直接排入太湖, 太湖 水面扩大。
公元37 1 年,《宋书》载: “ (晋)太和六年六月京都大水 ……临海 五郡大水,稻稼荡没, 黎庶饥馑。”此后大约每隔10 余年, 当地府 志中必有一次大水记载。
困境
工业污染
农业污染
生活污染
船舶污染
水产养殖
二次污染
太湖生态 历史变化
现状
污染现状
原因
解决方法与展望
困境
行政交界水域污染管理问题
• 环境治理投入甚微,废污水治理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 法制管理手段。
局部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
• 治污两头热中间不热。中央、省级很重视,当地居民由 于身受其害也很重视。直接管理部门的县乡干部政府为 了求政绩,尚未真正从思想上重视。
源 头
1. 全面控制点 源与面源污染
点源:主要为工业污染,提高太湖 流域限排标准,加大监管力度
面源:主要为农业污染,调整农业 结构,推行创新生态农业、有机农 业;采用前置库和湿地处理技术
2. 控制生活垃圾污染:对投放到太湖的生活 垃圾进行控制,提高生活污水的限排标准
太湖生态
高锰酸钾指数:1990-2004年间呈上升趋势。 总磷指标:1990-1995年,明显增加;1995-1999年,呈下降趋势; 总氮指标:一直高于Ⅲ水质标准,甚至高于Ⅴ水质标准且总体呈上 升趋势。
太湖生态
历史变化 污染现状 解决方法与展望
简介 变化
今 天
2002年5月1日:20多台挖掘机、推土机及40辆运输车 一齐出动,苏州市历史上首次对太湖进行的“大扫除”----太 湖清淤工程启动。
太湖生态 历史变化
现状
污染现状
原因
解决方法与展望
困境
现 状
太湖水污染严重 整个流域水质型缺水严重 太湖的网围养殖、圈圩养殖 东太湖沼泽化
太湖生态 历史变化
现状
污染现状
原因
解决方法与展望
困境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
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 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 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 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 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这种现象在 河流湖泊中出现称为水华,在海洋中 出现称为赤潮。
征 受环境改变及人类活动的干扰,洄游和半洄游性鱼类及定 居性鱼类数量减少,而湖泊敞水性低龄鱼在人为繁殖措施 下逐步增加
太湖现有鱼类107种,隶属14目25科73属
太湖生态
历史变化 污染现状 解决方法与展望
简介 变化
太湖生态
历史变化 污染现状 解决方法与展望
简介 变化
早 期
有关太湖水患的最早记载, 是《史记》对大禹治水的描述: ‘ 帝壳之 时, 洪水滔夭’ , “ 三江既人,震泽致定”。
工业化、城市化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 治理的方式与区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就湖治湖,未从 污染源、河网水系的源头进行治理。
太湖生态 历史变化
治理
污染现状
展望
解决方法与展望
从源头处控制污染
治 从过程中处理污染 理
从末尾处消除污染
太湖生态
历史变化 污染现状 解决方法与展望
治理 展望
从源头控制污染 从过程处理污染 从尾处消除污染
太湖生态
历史变化 污染现状 解决方法与展望
简介 变化
富营养化明显,磷、氮营养过剩,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污染
生 物总磷、总氮属严重超标,局部汞化物和COD(化学需氧量) 含量超标
态 年最高水温出现时间在7、8月,最低出现时间在12月下旬~ 特 2月上旬,历年最高水温达38℃,最低0℃,平均17.1℃
太湖生态
历史变化 污染现状 解决方法与展望
简介 变化
近 来
80年代初,以Ⅱ类、中营养一中富营养水体为主,符合饮用水源 地的水质要求。 1981年,太湖水域属Ⅱ类水的面积占6 9 %,Ⅲ类水30%,Ⅳ类水 1%;中营养状态的面积占83%,中富营养状态的占16.9%。
近20年来,水质级别下降两个等级,由原来的Ⅱ类水为主到现在 的以Ⅳ类水为主;富营养化程度上升了1.5~2个等级,由20世纪 80年代初期的以中营养和中富营养为主,上升到以富营养为主。
旧中民太湖流域最大的一次水患发生于19 3 1 年7 月, 连降三次暴雨, 四次大雨, 总降水量达3 6 9 .5 毫米。
• 为了与水患作斗争, 历代劳动人民采取了江口置闸, 遏潮治沙等方式来治理太湖, 并在其周围 山区梢树造林, 防止泥沙淤塞太湖。
• 由于历代王朝治理水患的根本出发点, 是为了维系当地的财政赋税, 并非真正关心人民的疾苦, 所以太湖水利工程时修时废, 太湖泥沙淤积日益严重, 以致积重难返, 使今天的根治太湖, 背上 了沉重的历史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