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湖带旅游度假区生态环境专题第一章走向“太湖时代”——中心城市发展的史然湖州地处太湖南岸,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
自古以来,湖州的发展与太湖密切关联,从历史角度,湖州市发展大致经历了“因湖而生”、“因湖而兴”、“因湖而衰”和当前的“因湖而活”的四个阶段。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五湖,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以“山不高而清秀,水不深而辽阔”而闻名于世。
太湖流域自然条件优越,为吴越文化发源地。
位于太湖南岸的一颗明珠——湖州市,自战国时期楚春申君筑菰城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
发源于天目山脉的东、西苕溪,曲折蜿蜒地自南向北在现在的湖州市区交汇后,主流由长兜港、小梅口注入太湖。
这种自然水系特征为舟楫之利提供了天然便利条件。
在农业时代,西苕溪河、太湖成为湖州市域对外人员交流、商品交换最重要的交通通道。
位于东、西苕溪交汇处的湖州自然成为商贾、文人墨客云集的场所。
独特的交通区位强有力地推动了湖州市的发展,造就了历史上湖州市的兴旺发达,从而被素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物之邦”的美誉。
但是,进入近现代,随着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兴起,以航运为主导的传统运输曾一度一落千丈。
水运地位下降及其现代化交通运输的落后(湖州地处三省交界,偏离我国经济中心区)使湖州从农业时代的交通优势转变为工业时代的交通劣势。
虽然地域上归属长三角、临近苏南地区,但由于太湖和东南山区的天然阻隔,使得湖州在整个长三角区域发展中处于区位劣势。
既没有全面融入苏锡常为一体的苏南经济圈而获得经济高速增长和大量的海外投资,又没能全面接受杭州的辐射带动而获取全面发展。
换言之,改革开发以来,由于太湖的天然屏障使湖州没有能够与苏南地区同步增长、同步发展,没有能够进入长三角核心发展圈层。
那么,从湖州市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湖州能否通过“得太湖”而重新崛起和复兴呢?本章从国内外临湖城市发展及其空间演变、现代化人居环境、湖州市空间结构变迁三个角度来论证湖州从“苕溪时代”迈向“太湖时代”是历史的史然,而中心城区北进又是湖州市城市开发进入“太湖时代”的一个必然阶段。
一、亲水性人居环境构筑与城市空间扩张1、水文化与城市形成与发展水赋予万物以灵气。
“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高下无所不至,万物无所不润。
及其气流届石,精薄肤寸,不崇朝而泽合灵宇者,神莫与并矣,是以达者不能测其渊冲而尽其鸿深也” (《水经注》)。
形成了“古人择水而居”等唯物主义聚落观。
综观人类的发展,世界各大城市的发展无不与水结下深厚的渊源。
早期的大城市往往与大港口合二为一。
在北美,铁路出现之前崛起的城市几乎都位于航道之上,如波士顿、纽波特、纽约、费城、查里斯顿、巴尔的摩等最早兴起于大西洋沿岸的海港城市,又如匹兹堡、辛辛那提、圣路易斯等内河港口城市。
如从国内城市形成、发展与水体关系考察,临水城市大体有以下几种布局方式:(1)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往往孕育出大城市。
如上海、天津等;(2)大江、大河与其支流的交汇处,如武汉、重庆。
城市发展的规模与江河水系流域面积存在密切关系;(3)江河入天然湖泊的交汇处。
江河水系流域面积和湖泊航运能力基本决定早期城市发展的规模;(4)临海式,这种城市随近现代航运技术提高而迅速发展;(5)临江城市,如镇江、南京;(6)临湖式,如古代杭州、惠州、常熟、岳阳。
2、水的灵动——湖滨带是现代人类向往的聚居胜境如果说水赋予早期城市聚落的生命,那么,对于未来而言,水主宰人类聚落布局的形态。
伴随着现代交通(铁路、公路和航空)的产生和发展,城市曾一度试图摆脱滨水布局趋势,涌现出大量布局与现代交通节点的城市。
但脱离滨水而布局的城市建设和扩张却走向的人类追求自然、亲近自然的反面,违背了人类不断追求聚居场所的本性。
从感应地理学和景观偏爱理论的角度,湖滨带对于人类有着一种内在的持久吸引力。
可能正是人类本性的要求,近20年来,在世界各国,掀起了一场浩大的滨水聚居区复兴和开发的浪潮。
从聚落地理学的角度,人类重新选择临水而居是一种自然回归,是人类追求理想家园的向往。
从生态学的角度,湖滨带(带)是水陆交错带,能够产生湿地,不仅有水,还有土,物种多样化明显,是孕育万物的地方。
从社会学的角度,湖滨带是人类休闲的最佳场所之一,而这种休闲为人际交往提供最佳的方式,从而既可以缓解城市居民的心理、工作压力,又增加人际沟通。
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角度,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塑造一个最适人居的环境,而湖滨带是最富有变化的地带,水面的碧波荡漾,野生动植物勃勃生机又增添了水的灵性。
3、湖的神韵——构筑湖州人居“天堂”的核心要素太湖“山不高而清秀,水不深而辽阔”,湖面2000多平方公里,有大小岛屿48个,峰72座。
太湖风光以清秀见长,这里山水相依,碧波万顷,朝晖夕雨,雾霭晴光,自然景色变化万千,晨暮、四季各不同,加上周围群山和湖中小岛,融娇艳、神秀于一体,形成一幅“山外青山湖外湖,黛峰簇簇洞泉布”的自然画卷。
湖的广阔给人以海的向往,湖滨带是人类选择居住的佳境,也是近20年来世界各国湖滨带复兴浪潮的重点之一。
湖州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在历史上,湖州的发展与太湖关系密切,曾“因湖而生”、“因湖而兴”。
但改革开放以来,太湖曾一度成为阻碍湖州发展和对外联系的重要因素。
但世界各国湖滨带复兴也使湖州对未来充满种种憧憬,给未来的湖州市带来勃勃生机。
但在对太湖湖滨带的开发上,湖州远远落后于对岸的无锡和苏州。
这也说明了南太湖湖滨带开发积聚了大量的潜质,只要规划好、建设好,南太湖沿岸将湖州是打造“长三角生态旅游城市”(2003年总体规划中湖州城市性质的定位)的最大生长点。
人类居住的亲水性→湖滨带开发与复兴→湖滨带建设→城市空间扩张。
在人类居住的亲水性驱动下,走向太湖,湖州城市空间向北扩张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
此外,湖州城市向北扩张不仅滨太湖而揽湖光山色,而且湖滨带开发可以与湖州特有的人文风情交辉相映,实现山水文化等旅游资源的整合,从而为“长三角生态旅游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4、滨湖区开发带动城市空间扩张实例(1)无锡沿太湖规划与开发从历史的角度,在环太湖周边的城市,无锡与太湖关系最为密切(尽管苏州占太湖约2/3的水面),由于地缘因素(无锡市区与太湖为临),无锡最早对太湖进行开发,20世纪90年代,以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无锡太湖山水城旅游度假区(省级)为依托,对太湖的开发呈加速态势。
其中,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南端的马迹半岛,首期规划面积13.5平方公里,有57座山峰,41条溪流,38处津湾,"一级空气,二级水质",绿化覆盖率46%,植物460种,动物百余种,是个天然公园。
56处人文历史古迹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经过几年实践探索与科学论证,确定了走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特色开发之路。
无锡太湖山水城旅游度假区是无锡城市延伸到太湖中的半岛,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
度假区以海拔281米的军嶂山为主峰,连绵山脉贯通半岛南北。
度假区以梅梁湖景区为依托,以太湖湖东十二渚为主体,山峦叠翠,山水间错,空气清新,茶果飘香,俨然一幅山辉川媚、晴红烟绿的天然画卷。
山水城旅游度假区距市中心10公里,湖岸线长15公里,近城沿湖的区位使度假区既置身于宁静淡泊的世外桃源,又座拥现代都市的市井繁华。
无锡建设特大城市的重点板块蠡湖新城、滨湖新城和大学城紧邻度假区。
山水城旅游度假区功能定位是:以湖光山色、港湾半岛为环境特色,以度假休闲、旅游观光为主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聚落和生态保护区域。
据此,度假区将秉承"美化山水、保护生态、做强特色、持续发展"的思路,把度假区建成无锡特大城市最具特色、最富魅力的山水城、绿色岛。
(2)苏州沿太湖规划与开发苏州太湖规划与开发大体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为标志。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是1992年国务院批准首批国家旅游度假区之一,位于苏州市区西南(原属于吴县市管辖范围)15KM的太湖之畔,规划面积11.2平方公里,控制面积26平方公里。
度假区以“太湖山水、古吴文化、桥岛风光、田园野趣、美食度假、游乐世界”为特色,将逐步建成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服务一流的多功能、高标准、国际化的“东方游乐天堂”。
第二阶段,2001年,经过撤县建区(撤消吴县市建制,成立吴中和相成两个区并入苏州市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将苏州市区的范围推进到太湖湖畔,2003年,对位于太湖湖畔的吴中区进行整体规划,拟在此建设苏州新区的中心区。
(3)走向巢湖——合肥打造滨湖城市巢湖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合肥位于巢湖北岸,南淝河穿越合肥市区最后注入巢湖。
在2002年合肥市发展战略规划中,安徽省政府提出“东拓、南进、西控、北抑”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其中,明确指出“南进”即城市空间积极向巢湖方向拓展,并将打造“滨湖城市”列入城市建设的目标当中。
二、湖州城市发展与城市空间拓展1、国内外临湖城市发展及其空间演变综观世界各国,临湖城市的产生、发展大多数是“因港而兴”。
早期湖州城市的发展也得益于其港口的发展,因而,从港口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可以透视国内外临湖城市发展及其空间演变的一般规律。
尽管世界各地临湖城市所处自然环境、发展条件有所不同,但从港城界面和空间关系来看,港口与城市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大致经历了港城同体、港城分离和港城互动和一体化三个阶段。
(1)港城发展的第一阶段——港城同体港城初始联系的发生源于港口的运输中转功能,这是港口最基本的功能。
由这一基本功能诱发产生的港务部门和集散部门,称为港口直接产业,是港城联系的最初媒介,也是以港兴市的根本原因。
在整个农业时代和工业化初期,出于农副产品、工业初级产品运输和人员往来便利,港口首先选择良好的区位进行建设。
为了尽可能地降低交易成本,最典型的区位是在河流与湖泊、河流支干与主干、河流支干与支干交汇处建设港口,港口的建设又使产品交换和人员往来更加便利,随后城市便围绕着这个面向外界的窗口自然发展起来。
在空间上,通常是港城共居一地,工业、商业、港口活动和人类居住混杂在一起,各功能之间没有特别的空间界限存在。
在功能上,港口的发展着主宰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其他活动几乎都围绕着港口运输而展开,城市对港口有很强的依赖性,一旦由于某种原因使港口衰亡,在没有其它力量参与下,城市发展过程就因港口衰败而中断。
但初期形成的港城合一的空间形态,由于后期发展造成用地混杂,建设无序造成港口发展的窒息。
(2)港城发展的第二阶段——港城分离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临水工业的增加、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发展和港口自身发展的要求,港口与城市及其其周围的环境关系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出于港口扩建、改建和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安全(如防洪)的考虑,大部分港口活动迁移至城市以外地区,并逐渐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