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在理想国中,教育问题很重要“理想国”共十章,第一、二两章讨论公道正义的问题。
因为在柏拉图的理想中,国家的建立是为求实现公道正义, 所以这两章概括了全书的主旨, 指出了教育工作的目标。
从第二章后半开始, 连续几章谈论教育问题。
约略加以划分, 第二章后半和第三章为一组, 讨论卫国者的教育, 也是执政者的初级阶段教育。
第五章讨论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
第六章和第七章为一组, 讨沦哲学家的培养, 也就是执政者的高级阶段教育。
第四章谈论教育的效能与领导, 还谈及节制、勇敢、睿智、正义诸德的意义。
这几章都属论述教育的重要部分。
其余第八、九两章谈论政体, 第十章淡论艺术, 和教育的关系也相当密切。
足见“理想国”包含着柏拉图教育哲学的全貌。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柏拉图生活的时代,希腊世界正从其“黄金时代”走向衰落,天灾与人祸造成当时希腊经济崩溃,政局动荡,道德沦丧。
文明的失落、辉煌不再,使得“城邦重建”成了公元前4世纪的人主要思考的问题,柏拉图在继承苏格拉底思想的基础上,构建出了一个思维上的理想国。
柏拉图提出:要么让哲学家拥有统治城邦的权力,要么让统治者成为哲学家,才能建立一个“没有堕落、没有贫穷、没有暴虐、也没有战争的社会”,才能重建城邦的秩序,因为只有“爱智”的哲学家才能认识并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拥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知识”,拥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德行”,并“通过促进和推崇正义”建立一个“辅助者、生意人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互相干扰”的正义的城邦,而“哲学家”的造就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
于是,在柏拉图看来,重建城邦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教育来造就“哲学家”,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哲学家”认识并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
根据柏拉图的“理念论”构成有形事物的理念是事物存在的依据,是永恒不变的。
何谓“善的理念”?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六卷用“太阳”来比喻它。
它“不仅使看见的对象能被看见,并且还使它们产生、成长和得到营养”。
物体因为太阳的照耀而被人看见,人的眼睛因为太阳的光线也具有了视物的视力,而“善的理念”就像太阳一样,是“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使事物的本质得以彰显,使灵魂的认识能力得以实现。
太阳孕育了万物,使万物得以生长繁衍,而“善的理念”是一切事物的“原因”,是知识和真理的原因,是最高的知识,是其他一切知识的源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知识从它演绎出来,也只有从它演绎出来才能是有用和有益的。
所以,认识并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就成了哲学家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有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哲学家,以至整个城邦,才能获得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美德,才能重建城邦的秩序。
人的灵魂的转向是在《理想国》第七章,洞穴隐喻中提出来的,只有实现灵魂的转向,人的灵魂才能不再受可见世界中所形成的意见的蛊惑,由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进而去认识最高的“善的理念”。
而理想国中提出的教育的体系其目的就是实现灵魂的转向,从而认识最高的“善的理念”。
教育体系公民教育的初等阶段:塑造正义的心灵1.1学前教育理想国中提到“一个安排的十分理想的国家,必须妇女公有,儿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
无论战时平时,各种事情男的女的一样干。
他们的王则必须是那些被证明文武双全的最优秀人物。
”所有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被从父母那里带走,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谁,孩子也不知道自家的父母是谁,这样就可以使儿童免受父母的影响。
儿童在3岁以前,由女仆专职负责饮食起居;教育则由国家最优秀的公民来监督实施。
3—6岁的儿童要集中到神庙的儿童游戏场上,由国家选派公民监督教育,饮食起居由女奴负责。
教育内容主要是讲故事、做游戏、学音乐等,在这里,儿童所接触的文学作品和所听到的音乐要受到严格的审查,给幼儿的故事要经过挑选,剔除不健康的;应选择那些能激发幼儿勇敢、正义和高尚品德的故事,荷马和赫西阿德是不许给儿童讲述的,以免受不良行为的影响。
在学习音乐时,吕底亚和奥尼亚的音乐是被禁的,因为他们要么表现愁苦要么是靡靡之音,会影响儿童生活的和谐,在组织游戏时,方式和内容要有精心的安排,不要经常变化,否则会影响其成人时对国家和法律的忠诚。
1.2普通教育柏拉图提出了强迫儿童受教育的主张,儿童6岁开始入男女分校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
这些学校的学习内容很丰富: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体操、骑马、射箭等。
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情感和道德,发展儿童灵魂中的低级部分,形成节制的品德。
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
而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
体育训练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其次还要学习军人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例如,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这是柏拉图的首创,被称之为“后四艺”。
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大多数奴隶主子弟结束学习,担负起保卫国家的职责,成为军人。
只有极少数的人可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
公民教育的高等阶段:心灵的真正转向国家对极少数具有金质潜能的奴隶主子弟施以高深的教育,从20岁至30岁这十年内以研究哲学,即辨证法为主,兼学“后四艺”。
但这个时期学习后四艺的目的与军人的学习目的不同:军人的学习是为了应用;而现在的学习则是为了锻炼思维,为了使思想接近世界最高的理念。
辨证法是所有内容中的统率学科,“辩证法是唯一的这种考察方法,能够不用假设而直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以便在那儿找到可靠根据的。
当灵魂的眼睛真的陷入了无知的泥沼时,辩证法能轻轻地把它拉出来,引导它向上,同时用我们所列举的那些学习科目帮助完成这个转变过程。
”感官的知觉,才能达到事物的本质,只有一直坚持依靠思想本身理解善者的本质时,才能体会最高的“善的理念”。
而且,只有依靠辩证法通过推理而不是。
柏拉图认为只有精通辨证法,才能学好其他学科,并非人人都可以研究辨证法,而是只有成年人中那些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才能研究。
这个阶段的教育结束后,学生可以担任国家的高级官吏。
其中的极少量的天资聪慧的,造诣较深的人可继续受教育,用20年的时间来研究辨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衡量各种事物。
这是最后阶段的教育,学生50岁毕业后可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成为哲学王。
到此为止,柏拉图的培养“哲学王”的教育目标就完成了。
整个教育的过程,就是人的灵魂实现转向的过程,由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解放、唤醒与提升人的理性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教育“哲学家”认识并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的过程。
同时,这个过程也说明了认识最高的“善的理念”的过程是一个奋力向上、十分艰辛的灵魂的攀登过程,被解除了桎梏的囚徒经过哲学家的引导,不断向上攀登,认识并拥有了最高的“善的理念”,成长为了一个哲学家。
柏拉图认为,这时教育的重任必落在这哲学家身上,哲学家应以教育家的身份再一次回到洞穴中,完成灵魂的“第二次转向”,对其他囚徒进行教育,以促使他们接受同样的教育过程。
这一主张是公正的,因为“我们已经培养了你们——既为你们自己也为城邦的其他公民——作蜂房中的蜂王和领袖;你们受到了比别人更好更完全的教育,有更大的能力参加两种生活(哲学生活和政治生活)。
”只有实现灵魂的第二次转向,才能使教育形成个完整的永远的循环过程。
总之,柏拉图的整个教育体系,是一个完整的逻辑系统。
认识并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对世界和灵魂的划分分别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高度论证了人的理性把握真实世界的可能性,为教育的实现给出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前提;而教育的过程则在于唤醒、培养并提升人的理性,唤起人们的“一种终极关怀精神,一种自觉寻求理想的精神,也是一种摆脱形而下世俗、追求形而上思考的精神,而这中精神是实现灵魂的转向,掌握最高善的理念,建立良善城邦必不可少的。
局限柏拉图教育体系的特点十分明显,它是以实现人的灵魂的转向,培养哲学王为其最高目的的。
虽然柏拉图的精英教育思想中也包含着大众教育因素,即主张所有的儿童都要接受普通教育。
他还明确提出了强迫教育的主张,要求所有的孩子到一定年龄都无一例外地要接受学校教育,并主张再教育中男女有平等的机会。
但这些都是为培养哲学王而服务的,在柏拉图《法律篇》中,这样讲到,“任何公民如果除掉研究善德以外还想致力于其他技术,应当予以严惩”,这表明柏拉图的教育目的,哲学家的培养是第一位的,而其他技工的培养是微不足道的,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公民对德行、理念以及其他形而上的狂热,而忽视了实践技艺的发展。
并且,根据理念的永恒性,柏拉图认为教育也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同时,教育是国家的首要事务,政府要集权管理,确立统一的教育体制,严格控制教育的设施,这无异于造成教育的僵死和垄断。
并且,为了生育出优秀的后代,柏拉图提出,政府只允许健壮的男女结婚,而不合格的男女不能结婚,并对婚龄做出严格的要求,而子女的抚养权也应该归为国有,小孩从出生后就开始哲学王的培养,而事实上能成为哲学王的人少之又少,在孩子受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被淘汰掉,从而失去受教育的权利。
事实上,柏拉图把教育当做必须集中掌握在政府中的神器,并把教育当做培养统治者,特别是培养哲学王的阶梯,并以此悬想出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对于父母的婚配直至哲学家的养成都做了周详的安排,但同时,这种教育体制剥夺了人的多种自由权利,并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
结语虽然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精心设计的只不过是一个教育的“乌托邦”,但正因为如此,才彰显出了这部不朽的著作中所特有的教育的理想情怀,才使得我们得以领略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真正魅力所在。
一方面,对最高的“善的理念”的追求也许是我们永远无法实现的,但这种对最终目的的追求却是对人的整个教育过程的一种指引,使得教育事业与参与到教育事业之中的人都有了一种崇高感,只有使教育有了一个高尚的目的,才不至于使教育迷失方向。
另一方面,追求教育的最终目的的过程,也是对人的理性能力的唤醒、培养与提升的过程,使受教育者摆脱可感世界,摒弃意见获取知识,摒弃经验,洞察理念,把握真理,使受教育者摆脱各种束缚,做到发掘自己的主体性精神,自己主宰自己,获取自由,这也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更为本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