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方早期伟大的思想家,柏拉图对后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尤其是他的代表作《理想国》更是为西方学人推崇,研究者甚众且成果颇丰。
本文拟从教育思想方面,评析柏拉图在该书中的有关论述,并探讨今日西方教育思想之成因。
柏拉图生活在雅典城邦由盛转衰时期,他目睹了当时雅典的内忧外患。
身处乱世,历经动荡,他一度想从政的理想幻灭了,但是他仍然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国计划纲要,试图找到一个理想国家的模式,以挽救希腊城邦的颓势。
在这种情况下,柏拉图写作了《理想国》。
在书中,他呼吁必须“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的灾祸是无法避免的。
”对于这一点,他深具自信,并以严密的逻辑进行了翔实的论证。
柏拉图展幵论证的起点范畴是“正义”和“不正义”。
在他看来,“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
国家的正义指的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由正义而产生了节制、勇敢、智慧等品质,这样城邦才能井然有序、保持稳定。
而国家和个人是相类似的,国家分成三部分(统治者、被统治者和辅助者、个人也相应地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
“个人的正义”的含义是一个人“自身内的各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并且“使所有这些部分由各自分立而变成一个有节制的和谐的整体",“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
而“不正义”则是指国家中的三种人、个人心灵中的三个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之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一切的邪恶,正就是三者的混淆和迷失”。
简言之,“正义”是柏拉图建立一个理想国家的原则,在每个人各司其职的前提下,形成有秩序、和谐的城邦。
而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要最大可能地接近正义的标准,接近理想状态,就必须依靠哲学家来治理,因为他们是“那些眼睛盯着真理的人”,“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他们爱智慧、勇敢、节制、公正,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们。
那么哲学家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势必涉及教育的问题。
柏拉图的教育主张是以对人的心灵、天赋的了解和分析为基础的。
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分为三个部分:理性、欲望和激情。
理性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部分,欲望是“人们用以感觉爱、饿、渴等等物欲之骚动的,……亦即种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激情则是介于两部分之间的一种。
当这三部分能够保持节制和协调时,个人就会自己主宰自己。
而人的这三部分并非天生就能够保持平衡的,“靠理智和正确信念帮助,由人的思考指导着的简单而有分寸的欲望,则只能在少数人中见到,只能在那些天分最好且又受过最好教育的人中间见到。
”而一般的人,则不是灵魂中较好的部分控制较坏的部分,就是灵魂中较坏的部分控制较好的部分。
那么柏拉图所^说的天分又是什么呢?柏拉图认为,人的天赋是有很大差异的,“虽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在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身上加入了白银。
在农民以及其它技工身‘上加人了铁和铜,但是又由于同属一类,虽则父子天赋相承,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错综变化,不一而足。
所以上天给统治者的命令最重要就是要他们做后代的好护卫者,要他们极端注意在后代灵魂深处所混合的究竟是哪一种金属。
如果他们的孩子心灵里混入了一些废铜烂铁,他们决不稍存姑息,应当把他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安置于工人农民之间;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
”从柏拉图上面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确知几点:首先,柏拉图认为人的天赋是有很大差异的,每个人生而各异。
其次,他提出不同天赋的人应做不同的事,担当不同的职务。
天赋好的人应占据较髙的职位。
据此,他反对世袭论,也反对极端的遗传决定论。
以前有人把柏拉图说成是遗传决定论的始祖,这种说法曲解了柏拉图的本意,至少是未能完整地理解柏拉图的思想。
再者,柏拉图重视人的理性,认为知识是美德的基础。
这就为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方面,他认为人生而异禀,天赋是教育的基础,“各种的天赋一一我们曾主张他们应具备它们作为受教育的基础……”。
另一方面,他认为教育,尤其是合适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对个人而言,教育可以增加人内在的理性和激情的力量,使人达到和谐。
“这两者(理性和激情〕既受到这样的教养、教育并被训练了真正起自己本份的作用,它们就会去领导欲望一一它占每个人灵魂的最大部分.并且本性是最贪得财富的一它们就会监视它,以免它会因充满了所谓的肉体快乐而变大变强而不再恪守本分,企图去控制支配那些它所不应该控制的部分,从而毁了人的整个生命。
"由此可见,柏拉图认为教育并不是凭空地在人身上产生善,消灭恶,教育必须以人的天性为基础,促进人的发展;同时,他意识到,只有合适的教育和培养,才能使好的天赋有好的结果。
“如果得到的是不合适的培养,那么最好的天赋就会比差的天赋所到的结果更坏。
”构成哲学家的天赋所得到的那些品质本身如果受到坏教育或坏环境的影响,就会成为某种背离哲学研究的原因……”对于国家而言,教育是“当政者注意的一件大家常说的所谓大事"。
教育抓好了,人们就会安守本分,各司其职,国家就能稳定,从而达到柏拉图所谓的“正义”。
很显然,柏拉图关于天赋和教育之间关系的看法是一分为二的,他认为天赋是教育的基础,也认识到只有经过合适的教育,天赋才会最好地发展。
在这二者之中,他更强调教育的作用。
其二,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到道德方面,使之实现善的理念。
他认为每一个灵魂都追求善,都把它作为自己全部行动的目标。
但是大多数是不自觉的,缺乏对于善的信念,只有哲学家才具有这一点。
因此,柏拉图最高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哲学家。
其三,围绕着培养哲学家的教育目的,柏拉图对教育分析阶段进行了论述。
对于儿童教育,柏拉图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他认为儿童出生前的各种事情,也值得我们考虑: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第193页〉,“儿女应该出生在父母年轻力壮的时候”(第193页〕。
这无疑含有朴素的优生思想的萌芽。
在儿童出生后,就应当开始教育他们,“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
在幼儿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
”(第71页)柏拉图认为早期教育是关键性的,决定着儿童以后发展的方向、他的这种看法得到了后来儿童心理学家们关干“关键期”研究的证实.在儿童’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他提倡对于3至6岁的儿童,应准许他们游戏,用游戏把儿童的趣味导诸工作方面,并陶冶儿童的品性;同时,给儿童听最优美高尚的故事。
6岁以后,应对儿童进行音乐和体育方面的教育。
在柏拉图看来,音乐和体育的目的就是使一个人达到内在精神状态和外在体. 态举止相调和的美。
“我注意到那些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那些专搞音乐文艺的人又不免过度软弱。
"(第121页)“……有两种技术一一音乐和体育(我要说这是某一位神赐给我们人类的〗一一服务于人的两个部分一一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
这不是为了心灵和身体,而是为了使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得当,达到和谐。
”(第 123页)对于儿童来说,他认为在儿童阶段文艺教育至关重要。
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侵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到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
在理性方面的教育还未能奏效的时候,音乐最能使人发生高尚的冲动,最能使人景羡4』。
《理想国》对于 20岁之前的教育并未详加论述。
到了 20岁,就要挑选表现得最能干的人,进行综合学习,研究各种内容的联系以及它们和事物的本质的关系,然后做第二次挑选。
从30岁起,用辩证法考试他们,用5年培养他们“跟随真理达到纯实的本身”(第305页〉;然后用十五年时间,让他们进行实践,接受考验,积累实际经验。
到50岁时,那些在实际工作和知识学习的一切方面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考试的人必须接受最后考验,然后,他们就在剩下的岁月中,研究哲学,并轮流管理政治事务。
这就是柏拉图提出的哲学家的分阶段培养过程。
从中可以看出,对于每一阶段,他提出不同程序的教育任务,学习内容的难度与入的年龄成正比。
同时我们从这一培养过程中,可以看刭关于按能力进行教育分流的最早论述。
其四,柏拉图在书中注意到了男女两性之间教育的差别。
柏拉图承认男女之间禀赋有异,但同时他又说:“我们所说的禀赋的同- 异,决不是绝对的,无限制的,而只是关连到行业的同异。
"(第185页)“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
根据自然,各种职务,不论男的女的都可以参加,只是总的说来,女的比男的弱一些罢了。
”(第187页)据此,柏拉图认为要让女子受到与男子同样的教育,无论是音乐体育还是军事训练,并且从事与男子一样的工作,只不过,在这些工作中她们承担比较轻些的。
可见,柏拉图对于女子教育的态度是十分开明而合理的,他意识到了男女之间的差异和共性,让女子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然而,他关于妇女儿童公有的看法,则只是囿于当时奴隶制城邦社会条件的一个理想,不可能付诸实践。
整体上来说,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建立及其有关的教育方面的论述,都是以他对人' 性的认识剖析为基础的,这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点。
他将人的心灵分为理性、欲望和激情,同时又把理性分为想象、知识、理智和理念,把欲望分为必要的欲望和不必要的欲望。
而且,在不必要的欲望中有些是非法的,“非法的快乐和欲望在我们大家身上都有;但是,在受到法律和以理性为友的较好欲望控制时,在有些人身上可以根除或者只留下微弱的残余,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则留下的还比较多比较强。
”(第352页)柏拉图还明确提出这些非法欲望往往是在睡梦中呈现出来的。
显而易见,柏拉图并非一位持简单的“性善论”或“性恶论”的哲学家,与同时代的东方哲人相比,他对于人性的了解具有更多的科学成分,这也许是中西哲学家对人的看法的差别的发端。
他把人作为特定的、可分的对象,认为人性中既有向善的因素,又有向恶的因素,两种力量之间〈必要的欲望和不必要的欲望之司以及理性与欲望之间)在:彳、断地斗争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天生的,而是可以增强和削弱的,可以转化的。
而达成这些效果的主要手段就是教育,教育有力地促进了人的心灵和谐、有序。
这样,柏拉图就突出强调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对教育的贡献也正是基于这一认识的信念:知识的种子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之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帮助学生的心灵走向光明,这是完全自然的运动。
后世西方教育中的“内展说”便是由柏拉图的这一思想发展而来的。
‘柏拉图同时也非常重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政治联系起来考察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