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书论中西方美学理论98个细节(下)

古代书论中西方美学理论98个细节(下)

古代书论、中西方美学理论98个细节(下)古代书论、中西方美学理论98个细节(下)一定要清楚书法的98个细节(下)49、作书草率最难钱伯垌(见《初月楼论书随笔》)①钱伯垌——[清](1738至1811)字鲁斯,号渔陂,又号仆射山樵,江苏阳湖(今常州)人。

清代古文家、书法家。

一生未仕而以文名显,是“阳湖派”古文的首领。

善书,楷、行被包世臣列为“能品”。

以正、行书名。

自刘塘厌世,论者推为第一。

其书由董其昌、黄庭坚以追李邕、颜真卿,本于梁巘,坚实不及,而流宕转换时或过之。

好钦酒,诗笔亦劲达如其为人。

嘉庆七年(一八○二)与包世臣相晤。

初至京师,四库存馆方开,求试膳录不入格,而生平所至京师、山东、湖南、湖北、浙江、扬州、宣、歙之间,书迹皆遍其处。

卒年七十五。

《阳湖县志、艺舟双楫、齐民要术、吴育艾斋文集、大云山房集》【按】这是钱鲁斯与吴德旋论书的一句话。

其后,吴德旋说:“余初不解其说,后学怀素《小千文》,略得草率之意。

……近写杨景度《步虚词》,乃知草率者,细净之至也。

”可见,这里的“草率”,绝非一般的潦草、轻率之意,而是貌似草率,实为匠心独运。

所谓:“草率最难”,实际上是说:最难达到那种不事雕饰、打破程式、信手写来、自然天成的境界。

只有经过了长期“不草率”、勤学苦练的历程,才能体味到这里所说的“草率”的真正含义。

50、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

刘熙载《艺概》51、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

……草书比之正书,要使画省而意存,可于争让、相背间悟得。

刘熙载《艺概》①这句话的意思是:楷书用静止状态的外表来反映活动着的内涵。

草书以流动的外表来体现沉静的境界。

②相背——“分若抵背”,即“向背法”。

字的两部分相向者为向,字的两部分相背者为背;无论“向”“背”都应相互呼应、顾盼有情。

“姜夔在《续书谱》中说:"向背者,如人之顾盼指画,相揖相背,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

大要点画之间,施设(安排)各有情理。

求之古人,右军盖为独步(独一无二、最杰出的)”。

52、奔放处要不离开法度,,精微处要照顾到气魄。

吴昌硕(见《吴昌硕作品选》)①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

是近代著名篆刻家、书画家。

篆刻自创一派;书法以篆、隶、行著称书坛。

曾为西泠印社社长。

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

53、藁(教材为“稿”)法最为难,使转异毫端,心果手乃敏,气足更形完。

王世镗《藁诀集字》①藁——这里指草书。

②使转异毫端——草书之难不在笔下龙飞凤舞,而在区分毫端“使”“转”的不同。

只有明察毫端使、转之异,才能识草法之理。

这句之下有作者自注:“心果如胸有成竹,自目无全牛,而手下方可敏捷。

学者草每患气不足;否则,气足而形不完,张颠素狂不免此病。

”【按】一般认为,气势胆略是书法创作成败的关键,草书尤其如此。

但仅强调这一个方面,而缺乏功力与修养,只是气势夺人,则难免陷入“乱来”与“狂怪”。

因此,“心果”始能“手敏”,“气足”更须“形完”,时草书创作的要领之一;明白了心与手、气与形的依存、表里关系,既重笔势又重字法,方能不至于被人指为“野狐禅”。

刘海粟先生是我国近代美术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我国当代艺术大师、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是当今我国艺术界誉满中外的杰出的美术教育家。

擅长于中国画、油画和书法,对诗词亦有很深的造诣。

主要著作有《画学真诠》、《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存天阁谈艺录》、《黄山谈艺录》、《刘海粟艺术文选》、《石涛与后期印象派》、《中国绘画的继承与创新》等。

54、以其全生命的全副生活皆熔冶于书法之中,因之托赖了他所专精的书法,建立了他不朽生命。

其中最重要的关键,只在他所感到的一切物象,在此或在彼,今天或明天,都可能被“触电”而转移到笔画上去的一点,书家各功力之久,一旦悟到了这步程度,他的书法必然忽变到另一升华的境界。

潘伯鹰《中国书法简论》55、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王僧虔《笔意赞》①神彩——指导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和风采等。

②形质——指构成字的形体的基础,如点画的长短、肥瘦、方圆、刚柔。

它与“神彩”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古代书画论中的形与神的关系。

③绍——继承。

56、深识书者, 唯观神彩,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张怀瓘《文字论》①玄鉴——即“玄镜”,本指明镜,后用以比喻高超的见解。

但疑技巧有天得,不必勉强方通神。

王安石《王临川集》①但——只,不过。

②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

【按】这时所说的“不必勉强”,是自然、天然的意思,反对牵强附会或装腔作势。

王安石认为只有写得自然得体、不矫揉造作,才能写出字的精神来。

这一观点是反映了所有艺术的共同的内在规律的。

57、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苏轼《东坡集》①神——指神彩。

②气——指气韵。

③阙——同“缺”。

58、书画以韵为主。

……收书画者,观予此语,三十年后当少识书画。

黄庭坚《北齐校书图题跋》①少——稍、略微。

【按】黄山谷在论书画时多次用“韵”作为评判作品高下的标准。

看来,“韵”是他的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

“韵”的含义十分丰富,有绝俗、传神、含蓄、味外之旨、情感与表现方法之渗透等多重语义。

对此,可参看日本学者中村茂夫的文章《美学史论》11期。

59、欲书必舒散怀抱,至于如意所愿,斯可称神. 书不变化,匪足语神也。

……规矩入巧,规矩入巧,乃名神化,固不滞不执,有圆通之妙焉。

况大造之玄功。

宣泄于文学;神化也者,即天机自发、气韵生动之谓也。

项穆《书法雅言》①匪——同“非”。

②大造——即造化;指天地。

60、写字之法,在心不在手,在神不在心;神则妙矣,不可知矣,故曰“规矩可以言传、神妙必由悟入”。

何谓“悟入”?悟其所以立规矩之前,故多在规矩烂熟之后。

周显宗《感寓录》凡字、画、诗文,皆天机浩气所发。

……无机无气,死字、死画、死诗文也,徒苦人耳。

汉隶之不可思议处,只在硬拙。

初无布置等当之意,凡偏旁、左右、宽窄、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机。

”傅山《杂记》①天机——此处指人的灵性。

旧时一般人认为它是先天的。

②硬拙——硬,这里主要是力感强、气势大;拙,这里主要是形态古朴、自然。

【按】傅山在这里强调书法创作中的“天机”、“浩气”,是在力求打破当时陈腐的造作风气,追求个性、率真之情。

“信手行去,一派天机”,才能独于笔情墨趣之外,而获得高格高调的具有自然之美的艺术作品。

61、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

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弃也。

刘熙载《艺概》①士气——读书人的气息,即人们常说的书卷气。

②伧气——粗野之气。

③俳气——油滑之气。

62、学书通于学仙:炼神为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

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

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

刘熙载《艺概》【按】刘熙载把书法的神彩分为高低两个层次:“我神”和“他神”。

“他神”是经过学习而得前人之神,这是阶梯,也可能成为桎梏;“我神”则是最高阶段,是书家个性的自然流露。

只有完成了从“他神”向“我神”的飞跃,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家。

由此可见,中国书法艺术确实是一种以手写心、以墨迹显示人的精神、个性的神妙艺术。

63、执笔稳,下笔轻则自有一种秀逸之气。

高二适《题曹娥碑》64、王羲之写字,为什么不观太湖旁的石头而观庭间的群鹅?吴道子画《地狱变》又为什么要请裴将军舞剑?这些都证明一切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有生命,且丰富其生命。

有了生命,时间空间都不能限制他。

傅抱石《傅抱石论美术论集》①吴道子——唐代大画家,擅画佛道人物。

②裴将军——即唐代舞蹈家裴旻,擅剑舞。

唐玄宗时,李白诗歌、张旭草书、裴旻舞剑,合称“三绝”。

③傅抱石(1904-1965)——江西新喻人。

现代杰出的国画家和美术史论家。

兼工诗、书、印,成就极高。

有多种美术史论著作行世。

65、(王羲之)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

就余请书画法,……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吾余事虽不足法而书画固法,欲汝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

王廙《历代名画记》①王廙(276-322)——东晋书画家,字世将,山东临沂人。

元帝时,为左卫将军,封武康侯。

善诗工书画。

【按】王廙的“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历来被视为论述艺术创新的千古名句。

书画是艺术,失去了作者的个性便失去了艺术。

“自书”正是要求书者写出自己的面目,别具一格,不断创新。

66、那么,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的“我”与西方现代绘画理论中的“自我表现”是不是一回事呢?当代著名学者伍蠡甫认为:同为一个“我”字,其内容、涵义却不相同。

倘若以西方现代派强调个人主义的“自我”,来解释我国古典书画理论的“我”,就会违背历史主义。

当然,倘若一见到“我”字,便看作是资产阶级的货色,而予以否定,那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见《艺术评论》第二集)67、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既老,始是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为祖也。

米芾《海岳名言》68、古人书各各不同。

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

米芾《自述学书》69、怀素所以妙者,虽率真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

后人作草,皆随俗交绕,不合古法,不识者以为奇,不满识者一笑。

赵孟頫《跋怀素论书帖》①率意——随着自己的意愿。

②不满识者一笑——不够内行人一笑,即不值一笑。

【按】上乘的草书作品是既千变万化、自出新意,而又不失优秀传统之法的。

如果既缺少工夫、又不懂法度,而是乱缠乱绕、信手涂抹,只能骗骗“不识者”——外行人。

用赵孟頫的为番话来对照当今书坛的某些现象,仍然是能够发人深省的。

70、自书学不讲,流习成弊,聪达者病於新巧,笃古者泥於规模。

……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

按张融自谓“不恨己无二王法,但恨二王无己法”,则古人固以规模为耻矣。

文征明《甫田集》①笃古——笃,专一,信奉古人。

②规模——这里指规则、模式。

71、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帖,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帖中来,然后能自成家数。

今人不闻古法,不同古帖,妄以小慧,杜撰为书;或体势俗恶,或锋劲侧戾,邪气洋溢,流俗慕其时名,更相效习,转成画虎,此古法之所以益泯也。

丰坊《笔诀》①家数——指学术或文艺上的流派。

②杜撰——没有根据和来源地编造。

③戾——猛烈、劲疾。

④画虎——典出《后汉书*马援传》,本为“画虎类狗”。

这里用来比喻模仿得不成功,不伦不类,不象样子。

72、必须明师指授,八法、八病、运笔、撮襟等法,逐一讲究,意中了了,然后落笔,则一点一画都从规矩中来……临写时,更得精通书法者,提掇点化,则心益明,见愈长,临池之业,日异而月不同,骎骎骚到古人佳处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