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三字经》(一年级)教学计划一、全册教学目标:1、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2、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3、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4、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份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份先秦诸子的著作;5、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6、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二、教材分析与学生情况分析:《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三字经》全文长达1720字,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
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学生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
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
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
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
《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实施教学的主要措施:故事导入、反复诵读、配乐吟唱、品读解意、联系实际、感悟升华、背诵积累、深化感受、积淀语言等。
教学进度第一课教学内容: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课时: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1、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体会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理解《三字经》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这几句三字经。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难点: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其中的深刻意义。
教学方法:三个版块:(一)故事激趣(二)诵读感悟(三)拓展升华。
教学准备:《三字经》故事,原文释义。
德育渗透:认识到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的知识根底,长大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板书设计:主备板书: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同学们,你们觉得读书有没有年龄的限制呀?(引出不论老少,都可以努力求学的道理。
)二、新授感悟1、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
2、自读《三字经》中从“人之初……贵以专。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并将这几句话读正确、流利、通顺。
3、同桌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4、教师讲解解释这几句三字经的含义。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5、让学生自己边学边讲。
6、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1)你认为那句话对你的启示最大?为什么?(2)要想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小时候就要怎么样?7、请学生思考问题:年岁大的人还要不要学习新知识?(说明我们不能到长大才省悟到读书的重要性。
要认识到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的知识根底,长大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三、扩展活动: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想法,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是小品,可以是绘画,也可以用完整的话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1、自读《三字经》中从“人之初……贵以专。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并将这几句话读正确、流利、通顺2、同桌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教学反思:第二课教学内容: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课时: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难点:体会原文的含义教学方法:故事激趣、诵读感悟教学准备:《三字经》故事,原文释义。
德育渗透: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成才。
板书设计:主备板书: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1.同学们,你们听过《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吗?2.那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讲一讲呢?3.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4.过渡:这个故事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
二、诵读感悟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
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看的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
你们想听吗?(听《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读一生评一师评。
(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同学们,真聪明!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2)在汇报中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3)你们想知道《窦燕山—教五子》的故事吗?那就听老师来讲一讲吧!(4)小结,可见,好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的成长是多么的有利啊!三、拓展升华1、在生活中,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你的?你喜欢他们的做法吗?说说理由。
(启示思维,当你长时间看电视时,当你早上不爱起床时,当你和小朋友生气时,当你……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做的?)2、假如,你的爸爸妈妈此时就在你的眼前,你想对他说什么?师小结: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1)、一起读原文: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2)、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3)、自由读,要求: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4)、同桌互读。
小组比赛读。
(5)、开火车读。
(6)、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教学反思:第三课教学内容: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课时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 1. 讲解三字经中“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内容,理解含义。
2. 朗读并背诵三字经前三课所学句子。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熟读成诵。
难点:体会原文的含义教学方法:朗读与讨论教学准备:《三字经》故事,原文释义。
德育渗透: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成才。
板书设计: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教学过程一、回顾并背诵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
1、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学生回答:曹操、孟子等~)2、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二、新授:1、自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师讲解。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
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先介绍岳飞(简介略)2)讲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请老师教育孩子的问题。
3)讨论:小孩不肯好好学,固然是不应该的,但作为家长和老师是否也应该找一下教育的方法或方式存在问题?[交流看法。
]师小结:孩童是有聪慧,拙笨之分,勤奋,懒惰之别。
“人之初,性本善。
”么。
但不同的学习环境就会使其产生好坏的差别。
不同类型的孩子应有不同的施教办法。
2、熟读背诵“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3、朗读复习并背诵三字经前三课所学句子。
(1)、自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2)、讨论:小孩不肯好好学,固然是不应该的,但作为家长和老师是否也应该找一下教育的方法或方式存在问题?[交流看法。
](3)、熟读背诵“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4、朗读复习并背诵三字经前三课所学句子。
教学反思:第四课教学内容: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三维教学目标:1. 讲解三字经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内容,理解含义。
2. 朗读并背诵三字经前面课所学句子。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难点:感受其中的深刻意义。
教学方法:师讲解为主,组织学生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三字经》故事,原文释义。
德育渗透:只有通过不断地经验积累和学习,才能让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板书设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教学过程一、复习背前几节课所学内容。
1、指名背,齐背等形式检查所学过的内容。
2、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二、新授:1、自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师讲解。
1)理解字、词意思。
琢:雕琢。
器:有用的材料。
义:道义,伦理。
少:年少。
亲:亲近、尊敬。
师:老师,师长。
礼:礼貌。
2)【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3)【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