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李商隐的爱情诗

浅谈李商隐的爱情诗

浅谈李商隐的爱情诗在唐代诗歌经过盛唐和中唐充分开拓后已难乎为继,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最足称道的伟大诗人,是唐代唯一可与李杜匹敌的诗人。

世人喜欢把李商隐与杜牧并称“李杜”,或与温庭筠并称“温李”,其实,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杜牧和温庭筠都远不如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晚唐的社会面貌,社会的种种沉疴痼疾,在他的诗中均有所反映。

晚唐一般诗人的作品创造性不大,题材、境界较为狭小。

但李商隐却是一个例外。

他的诗,有的是直接对时事政治表示态度的;有的是托古讽今,歌咏历史题材;有的是抒写友朋生死之情的;有的是感伤身世之作,而在李商隐抒情之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

这些诗在李诗中不占多数,却是李商隐诗独特的艺术风貌的代表,在其整个诗歌创作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不少爱情诗的作者,往往以一种玩赏的态度来对待女子及其爱情生活。

李商隐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从一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来写爱情、写女性。

在李商隐的作品中,最为人传诵、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爱情诗。

他的爱情诗意境优美,含蓄朦胧,内涵丰富,感情真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人往往不愿直接表达感受而闪烁其词,隐约其人,忽断忽续,或彼或此,使人产生一种朦胧惝恍的审美感受。

李商隐的诗其所以具有感伤情调、朦胧意境、表现其内心深隐幽微的情绪,这与他一生的遭遇有着密切的联系。

众所周知,李商隐的一生是极其坎坷不幸的。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士大夫家庭。

在王阳学道时发生了与女道士宋华阳之间刻骨铭心的初恋,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之间的爱情未能成为婚姻;在仕途上李商隐也经历坎坷,二十四岁进士登第,随后又投靠于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下,由于其出众才华得到赏识:“以后由于政见与已受拜为相的令狐陶不合,倍受排挤和压制,仕途惨淡。

在婚姻上也很不幸,妻子王氏出身名门,因常年分居,终因操劳过度于三十九岁便辞世。

他一生的遭际,如梦似幻,朴素迷离,政治上的挫折,使他欲回天地之志而成虚;爱情上的追求,又总是“一寸相思一寸灰”;昔日昵交密友,旋即摧抑自己的势力;相濡以沫的妻子,又在盛年奄然而去。

这一切使他常常一种感伤、抑郁的情绪纠结包裹,这种感情基调影响了他的审美情趣。

义山夫妻恩爱,心心相依,但为理想与生计,诗人一次又一次别妻远游,依人作幕,相见不易分别更是难忍。

颔联千古名句,既是诗人对亡妻深挚之爱的象征,也是王氏生前忍受生活的艰难,始终不渝地对诗人温柔而执着的爱的象征。

颈联想象妻子仙逝后,人世与幽冥相隔,然后他们的爱可以打破两个世界的界限,妻子还是会云鬓如昔,为我容饰;我则沈吟相思,为伊人而憔悴。

结处翻作宽慰语自解,妻子在蓬莱仙山,我与她神灵相通,并不遥远,有青鸟代我探望,两情仍可时时相通。

如此一往情深,感人至深的爱情诗,在义山生平中除王氏无人足以当之。

李商隐优秀的爱情诗源于他高尚的精神情操,他的前期是这样,他的后期更是这样。

读之增伉俪之重,才是其重要的价值所在。

由于现实政治和现实生活几乎剥夺了诗人在现实中的所有追求,诗人所有的只能是精神生活——心灵的感受、体验等,因而诗人不是长于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认识,而是长于对内心世界的感受和体验。

对内心世界感受、体验的细腻、入微,使诗人的心灵一旦受到外部触动时,在心境中有时就会出现一连串的心像序列。

诗人要把它表达出来,发而为诗,往往是以心像来融合眼前的物象或融合记忆中的、甚至是历史、神话中以及想象创造的形象来加以表达。

李商隐可说是一个痴情的人,他的诗,往往都诉说着他本身坎坷的爱情道路,据说他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于亡妻的怀念却是与日俱增。

崇让宅乃是其岳父王茂元的第宅,诗人与王氏曾居此处。

如今赌物思人,触景生情。

隐丧妻已六、七年了,他自己亦已走到人生的尽头,仍然是一往情深,他对于爱情的执着专一,遗憾的是,由于社会的动荡,当时名微位卑的李商隐一生的确切行踪无法考证,因此他的许多诗作至今无法诠释,但这却丝毫不能降低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李商隐的诗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灵心善感,一往情深,在他的爱情诗里大多写相思之苦和会合之难,即便是绝望的爱情,也总是贯穿着一种执著不移的追求,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他的爱情诗源自于他高尚的精神情操,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上的新风格、新境界。

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漂浮迷离的意境和富丽华艳的辞藻,使他的爱情诗呈现出一种朦胧之美。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首先表现在主题的多义性上。

从他的作品的题目上就可以感觉到这种独有的魅力。

他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均以“无题”或首句头二字及句中任意二字命名,其实均属无题之作。

如《锦瑟》、《嫦娥》、《柳》、《昨夜》等诗篇。

李商隐有意识地以此为一些意境朦胧、内涵深远的爱情诗作命名。

用“无题”的方式来摆脱题目对解读作品内涵的束缚,使读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觉力和联想力,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寻求解答,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如《锦瑟》,历来是被诗评家称为最难解的诗迷,作品虽题目为《锦瑟》,但仅以诗中首二字为题,实际等同“无题”。

诗的额、颈两联创造了四个优美的意象,“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庄生晓梦迷蝴蝶”,当回想青年时代的壮志雄心,但又无法伸展,故曰“迷”。

“望帝春心托杜鹃”,当为壮志难酬,致一片雄心,惟有付之吟咏,有如望帝之化为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与“蓝田日暖玉生烟”,则以珠玉自喻。

珠有与月盈虚的传说,今沧海月明而珠不能自盈,是以有泪;玉韫山中,终不为人所采,则蓝田日暖,亦徒见宝玉生烟罢了。

这四句可以说,如实地概括了诗人的一生,似乎都蕴涵着诗人的一种愁苦、孤寂的情愫和希望破灭的凄怆。

但诗的最后二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提携全篇,对以上所用的典故加以总结,进一步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感触。

这首诗是以朦胧的情思寓于朦胧的境界,通过含蓄、暗示来表达诗人的人生哲理,展示内心世界。

而且这首诗是写于李商隐在世的最后一年,很容易让人理解为是诗人五十年的经验总结。

所以历代诗评家结合他的身世,得出如此多的考证。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表达了一位远隔天涯的女子的痛苦思念。

诗人在梦中与恋人失之交臂,醒来后便陷入无尽的怅惘之中。

痛楚的呼唤已无济于事,于是提笔急书,寄情文字,却发现纸上竟是些淡淡的字迹,待到急迫的心情平息下来,诗人借着残烛的余光,遥思独居闺房的恋人,描画出迷人的场景。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锈芙蓉。

”描写烛光半笼于翡翠与金丝的烛惟之中,光焰黯淡而柔和;由麝香熏过的芙蓉帐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给华丽的景物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具有一种虚幻的审美效应。

由此烘托出两地相思者的孤寂与凄凉的心绪,使作品中的意境更加浓郁,主题表现得更加深切。

正如钱谦益所说:“义山《无题》诸作,春女读之而哀,秋士读之而悲。

”李商隐的这些“无题诗”仿佛是一个个有着不同情节,不同人物的爱情故事,在体味了爱情的甘苦的同时也深深地理解了作者在感情上的遭遇。

在骈俪文体盛行的晚唐,李商隐喜欢在诗文中使用众多的典故,使诗歌的内涵曲折幽深、富于情趣,同时也为作品增添了扑朔迷离之美。

二、李商隐善把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的诗境,融多方感触于沉博艳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

李商隐的诗不太注意意象的外部联系,善把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的诗境,同时又善用美丽的辞藻与事典,给人造成镶金嵌玉的感觉。

再加上爱情与生活的不幸,身世遭遇的坎坷,对唐王朝命运的忧思相联系,成为表感凄艳之美。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抒写对昨夜一夕相对,造成间隔的意中人的深切怀想。

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那种灵犀一点的心心相印,该是多么珍贵。

诗颈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形成相互映照,在心虽相通而身不能接的苦闷中,突出了间隔中的契合、苦闷中的欣喜、寂寞中的慰籍。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描写了两个场景,一个繁华一个冷清。

可想诗人在灯红酒绿的晚宴上,也许是因为羞怯只能与所爱之人相视传情,也许是因为与所爱之人欢娱良宵而当夜深人静之时又感到惆怅。

总之,应官鼓声,一夜风流随风而逝。

坐在马上心绪迷乱,失魂落魄,像风中蓬草一样投入一天庸常琐事中去。

李商隐的爱情诗写得一种无望而又无法遏止的追求,同时又在爱情描写中渗透多方面的人生感受,甚至与对事业理想的执著追求相沟通。

如《无题》(相见难时别亦难)这首诗,这是一首熔铸着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和缠绵灼热的执著追求的爱情诗。

其中额联句“相见难时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从自身着笔,运用比兴手法表达别后缠绵执著的思念和至死不渝的忠贞。

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采用“春蚕”,“蜡炬”比喻,象征加上“丝”、“泪”二字一语双关,促使这种真挚深沉的感情表白,至死方休的爱情誓言显得热烈而又委婉,含蓄而又鲜明。

而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从对方着笔,设想对方无刻不沉浸在相思痛苦之中。

晓妆揽镜,但愁青春消逝,凉夜吟诗,当感月光之清寒。

“青鸟殷勤为探看”着重写“诗从对面飞来”于细致入微的体贴中,更见爱情的深挚与专一。

这首诗最广为传诵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正是相爱着的男女对爱情的表白吗?诗篇所表现的相思苦痛,浓郁的悲剧气氛延绵不绝,更体现出诗篇的凄美。

正如赵臣瑗所语“言情至此,真可以惊天地泣鬼神。

”。

三、从诗人的高尚情操中体现出纯情之美李商隐的爱情诗虽显得朦胧和凄美,但从诗篇的内涵和意境来说,更能体现诗人的高尚情操,从而也体现诗人对爱情的真挚和纯情、对理想的追求和纯情、对人生的感悟和纯情。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这首诗的意境虽显得较为凄美,但同样体现出了诗人的纯情。

这首诗描绘出诗人在青年时期就有过创伤的爱情悲剧,他与一位年轻姑娘相爱却不能相守的不幸结局,诗人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与女冠的相恋,,忧畏重重,无果而终,这种遇合两难的爱情使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悲苦与哀伤,爱情的欢乐与痛苦,艰辛与珍贵,不幸与崇高,失意与酸楚,在李商隐的爱情诗里表现得缠绵悱恻,哀怨动人。

体现出诗人年轻时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同时也使得我们对他们真挚的爱情充满了很多的同情和向往。

还有《柳枝五首》同样是一个悲情的记录,描写一个大胆奔放追求自由的女子在世俗的眼里是那样的不合礼数,平常不会梳妆打扮,只喜欢调琴理弦,吹萧弄管,奏出一些像天风海涛一样气势雄浑的歌曲,弹出一些幽怨欲绝的音乐,直到听到诗人的《烟台》诗,才懂得真正需要的情感,在与诗人真心相爱构建一个理想浪漫的感情世界时,不幸的是这柳枝姑娘被东诸侯娶走,使得两个渴望结合的年轻人却只落得各自分散的结局,但两位年轻人对爱情的执著却抗拒不了礼数的重压,爱情在诗人的心中成了飘渺的海市声蜃楼,外在的现实虽阻隔,却使内心的渴望愈加浓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