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第4单元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苏教版1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第4单元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苏教版1
(二)探究内容
1.情:深度
2.景:特征
(三)探究方法
情在于悟,景在于品
相
关
链
接
一.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另精通书画。有“雄视百代”的称誉。我们曾学过他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 寻人物: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
明确:(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3.赏月景:说到乐,人们想到的是“吃、喝、玩、乐”,(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欣赏美景。(2)什么景?①“月色入户”②“欣然起行”,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赏析三句写景的句子①句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作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②是作者的反应,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其兴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③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其妙处在于: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前者突出月光的“空明”之色,后者突出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解题
思考:“记” ——本文记述了哪些要素?“游” ——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三.赏读课文
1. 找原因: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明确:(月色入户)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2.朗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疏通课文。
(1)念无与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四.积累写月的诗句,不少于五句。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唐·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唐·李白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北宋·苏轼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
知
识
预
习
一.给下列的字注音: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欣然:2.念:
3.户:4.遂:
5.寝:6.空明:
7.盖:8.但:
9.耳:10.闲人:
三.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关键字】八年级
记承天寺夜游
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学
习
目
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3.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4.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朴素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
三.介绍张怀民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四.意境
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它以鲜明的艺术形象,采用情景交融的方式,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在写景文字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
前
预
习
学
法
指
导
一.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保留)如地名、人名、年号等 删(删除)
补(增补) 换(替换) 调(调整语序)
二.合作交流
1.会说:思路清晰
2.会听:抓住要点
三.课堂探究
(一)探究指引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人间词话》
文学作品中的写景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渗透了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句中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6.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唐·杜甫
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课
堂
探
究
一.导入课文:
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多情的月亮承载着乡思,传递着祝福,也抚慰着一颗颗落寞的心灵。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千多年前的那一轮明月,你可曾听懂一位文人在月夜下的心语呢?让我们追随古人的脚步,相约于皓月当空的承天寺,共赏一轮明月,共话坎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