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师语言》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教师语言》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教师语言》课程教学大纲师范类专业方向课程教学大纲小学教师语言〖课程名称〗小学教师语言〖课程类别〗教师教育类课程〖学时〗36〖学分〗 2【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小学教师语言》是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关于教师语言方面的一门专业方向必修课程。

《小学教师语言》的教学目标是:在学习和研究教师工作语言(即普通话)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小学教师语言的基本观点、基础知识和理论,并能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去观察、研究具体的小学教师语言现象,为学生将来从事小学教师语言文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教师语言》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下:1. 了解小学教师语言的性质、类型及语用原则。

2. 了解小学教师语言的功能、作用及与教学规范和师德规范的关系。

3. 了解并能分析一些经典的教学案例和教育案例。

4. 掌握小学教师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正确、规范地使用课堂教学语言和教育语言。

5. 掌握小学教师语言的基本运用技能,能够在教学和教育中得体地使用语言,产生良好的表达效果。

6. 了解小学教师语言的研究概况。

7. 了解小学教师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教学时间安排】本课程计2学分,36学时,学时分配如下:【教学内容要点】第一章小学教师语言概说一、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小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教师语言的要求,掌握小学教师的语言表达与教学和教育的关系;了解小学教师语言的研究概况。

二、主要教学内容(一)小学教师语言概述(次重点)1. 教师语言(1)教师语言的内涵(2)教师语言的类型(3)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2. 小学教师语言(1)小学教师的话语角色(2)小学教师语言的特点(二)小学教师的语言表达与教学(重点)1. 基于小学教学的表达(1)新课改后小学课堂教学的特点(2)小学教学对教师语言的要求2. 基于小学教材的表达(1)新教材的特点(2)新教材对教师语言的要求3. 基于小学生的表达(1)小学生的学习特点(2)小学生学习特点对教师语言的要求(三)小学教师语言表达与教育(重点)1. 小学教育的特点及重要性(1)小学教育的特点(2)小学教育的重要性2. 小学教育对教师语言的要求(1)有的放矢,针对性强(2)以情感人,以理服人(3)控制情绪,忌语言暴力第二章小学课堂教学环节语一、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小学课堂教学环节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小学课堂教学环节语的性质、特点及运用原则;通过训练,能够正确地使用导课语、讲解语、提问语和结课语;了解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环节语的实际应用情况。

二、主要教学内容(一)小学课堂教学环节语的性质及特点(一般)1. 小学课堂教学环节语的性质2. 小学课堂教学环节语的特点(二)小学课堂教学环节语的语用原则(次重点)1. 基于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原则2. 基于小学生特定对象的可接受性原则3. 基于小学课堂场景的适合性原则(三)导课语(重点)1. 导课语的作用2. 导课语的基本要求3. 导课语的构建4. 导课语的运用(四)讲解语(重点)1. 讲解语的作用2. 讲解语的基本要求3. 讲解语的构建4. 讲解语的运用(五)提问语(重点)1. 提问语的作用2. 提问语的基本要求3. 提问语的构建4. 提问语的运用(六)结课语(重点)1. 结课语的作用2. 结课语的基本要求3. 结课语的构建4. 结课语的运用(七)小学课堂教学环节语训练1. 导课语训练2. 讲解语训练3. 提问语训练4. 结课语训练第三章小学课堂教学方式语一、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小学课堂教学方式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及其与教学的关系;掌握小学课堂教学方式语的性质、特点及运用原则;通过训练,能够在教学中正确地运用叙述、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等几种方式语;了解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方式语的实际应用情况。

二、主要教学内容(一)小学课堂教学方式语的性质及特点(一般)1. 小学课堂教学方式语的性质2. 小学课堂教学方式语的特点(二)小学课堂教学方式语的语用原则(次重点)1. 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方式语的原则2. 结合学生年龄运用方式语的原则3. 按照表达要求建构方式语的原则4. 追求教学效果创设方式语的原则(三)小学教学中的叙述(重点)1.叙述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2.叙述的基本要求3.叙述语篇的构建4.叙述能力训练(四)小学教学中的描写(重点)1.描写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2.描写的基本要求3.描写语篇的构建4.描写能力训练(五)小学教学中的议论(重点)1.议论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2.议论的基本要求3.议论语篇的构建4.议论能力训练(六)小学教学中的说明(重点)1.说明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2.说明的基本要求3.说明语篇的构建4.说明能力训练(七)小学教学中的抒情(次重点)1.抒情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2.抒情的基本要求3.抒情语篇的构建4.抒情能力训练第四章小学教师评价语一、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小学教师评价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及其与课堂教学、教育之间的关系;掌握小学教师评价语的性质、特点及运用原则;通过训练,能够在教学和教育中正确地运用评价语;了解小学教师评价语的实际应用情况。

二、主要教学内容(一)小学教师评价语的性质及特点(一般)1.小学教师评价语的性质2.小学教师评价语的特点(二)小学教师评价语的语用原则(次重点)1.面向事实说话: 客观原则2.春风拂面:适度原则3.该出手时就出手:适时原则4. 机智应变:灵活性原则5. 口吐珠玑:教师的独特语言风格(三)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重点)1. 小学教师课堂评价语中常见的语用失误2.小学教师评价语失误产生的原因3.小学教师课堂有效评价语的构建策略(四)作业批改中的评价语(重点)1.小学作业评价语的使用现状及问题剖析2.小学教师作业评价语运用原则3.小学教师作业批改中有效评价语的构建策略(五)日常教育中的评价语(重点)1.小学教师日常教育中的评价语使用现状2.小学教师日常教育中的评价语用原则3.小学教师日常教育评价语的优化策略第五章小学教师的副语言一、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小学教师副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及其与课堂教学、教育之间的关系;掌握小学教师副语言的性质、特点及运用原则;通过训练,能够在教学和教育中正确地运用副语言;了解小学教师副语言的实际应用情况。

二、主要教学内容(一)小学教师副语言概说(一般)1. 小学教师副语言的界定2.小学教师副语言的特点3. 小学教师副语言的作用(二)小学教师副语言的语用原则(次重点)1.小学教师副语言运用的辅助性原则2.小学教师副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原则3.小学教师副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原则(三)强调性的副语言(重点)1.强调性副语言在小学教学、教育中的作用2.强调性副语言运用的运用3.强调性副语言的构建(四)提醒性的副语言(重点)1.提醒性的副语言在小学教学、教育中的作用2.提醒性的副语言的运用3.提醒性的副语言的构建(五)鼓励性的副语言(重点)1.鼓励性的副语言在小学教学、教育中的作用2.鼓励性的副语言的运用3.鼓励性的副语言的构建(六)批评性的副语言(重点)1.批评性的副语言在小学教学、教育中的作用2.批评性的副语言的运用3.批评性的副语言的构建(七)沟通性的副语言(重点)1.沟通性的副语言在小学教学、教育中的作用2.沟通性的副语言的运用3.沟通性的副语言的构建(八)小学教师副语言训练第六章小学教育教学中常见语用失误分析一、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小学教育、教学中常见的语病及其产生的原因,以便在实际训练和今后的教学、教育工作中减少类似问题的出现。

二、主要教学内容1. 课堂教学常见语用失误(一)课堂教学常见语用失误分析(重点)2. 课堂教学常见语用失误原因分析(二)教育语言常见语用失误分析(重点)1. 小学教育语言常见语用失误2. 小学教育语言常见语用失误分析第七章小学教师语言风格一、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小学教师语言风格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及其与课堂教学、教育之间的关系;掌握小学教师语言风格的性质、特点;通过训练,能够为今后在教学和教育中形成自己富有特色的语言表现风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教学内容、第八章小学教师语言运用综合案例分析一、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小学教师语言的理论知识在具体教学和教育工作中的运用,获取一些优秀教师的实践经验,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主要教学内容(一)小学课堂教学语言案例分析(重点)(二)小学教育语言案例分析(重点)(三)案例讨论及反思(次重点)【成绩考核方式】1.成绩评定总则以百分制计算总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核成绩占70%。

总成绩满分100分,60分即获得该课程学分。

2.平时成绩评定课堂讨论和实训、作业布置和测验占10%;教学见习和实践占10%;期中考查占10%;出勤率作为参考因素。

3.期末考核评定闭卷(理论考核)和实作。

【教材与参考书目】指定教材崔梅、周芸《小学教师语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崔梅、周芸等《教师口语技能训练教程》,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参考书目1.《教师口语训练手册》,教育部师范司,北京师大出版社,2005。

2.《教师语言纲要》,蒋同林、崔达送,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

3.《普通话等级测试训练教程第2版》,崔梅、周芸,北师大出版社,2012。

4.《现代汉语导论》,周芸、邓瑶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话语交际导论》,崔梅、周芸等,北师大出版社,2011。

6.《汉语修辞学》,王希杰,商务印书馆,2004。

7.《汉语语体学》,袁晖、李熙宗,商务印书馆,2006。

8.《语用学教程》,索振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教师口语技能训练》,崔梅、周芸等,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10.《当代修辞学》,陈汝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有关说明】1. 本课程虽然是一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

学习时应注意联系小学教师语言的实际,认识和理解抽象的教师语言理论,培养分析和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

2. 立足于教材和研究动态,采用设置疑问、课堂讨论、语料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小学教师语言现象,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扩大课堂的信息量,培养学生分析和研究中学教师语言的基本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合理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实践小学教师语言,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进行专题性研究。

4. 课堂讨论、作业选题、实践项目可结合教学内容自行设计安排,但要有足够的量,形式多样并富有启发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