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专项练习(一)我代表我的祖国①徐悲鸿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画家。
②1919年到1927年,他在欧洲一些国家留学。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在外国的中国留学生常受到一些人的(忽视、藐视、歧视)。
③有一次,许多留学生坐在一起聚会。
一个外国洋学生站起来,恶毒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坐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动、激怒、激起)了,他走到这个样学生面前,大声地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④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⑤当时,巴黎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
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经过潜心临摹,徐悲鸿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⑥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
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⑦功夫不负有心人。
三年过去了,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
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震动、轰动、惊动)了整个画界。
⑧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
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
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的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谈山’。
”1、用“√”标出文中括号里合适的词。
(3分)2、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2分)功夫不负有心人: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眼不识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画出文章中的中心句。
(1分)4、第④段与第⑤段、第⑥段的关系是()(3分)A、总分B、分总C、总分总5、第③段与⑧第段的作用是()(2分)A、过渡和总结,表现了徐悲鸿为祖国争光的品质。
B、前后照应,用对比手法烘托了徐悲鸿为祖国争光的品质。
6、徐悲鸿是怎样的一个“有心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他为什么被拒签一年多前,朋友结束了在新加坡的考察观光,准备返回国内。
没想到,就在即将登机时,朋友却被机场工作人员礼貌地拦下对不起你现在不能登机为什么朋友吃了一惊我的机票有问题吗机票没有问题但登机不行因为你还有一本从图书馆借阅的书没有归还最终,朋友还是错过了那次航班,一个星期后,他才得以搭乘航班回国。
事情并没有就此画上句号。
今年,朋友的女儿到新加坡一所大学读研究生,大喜过望之下,朋友自然要亲自送女儿一程,可是,当他办理赴新加坡的签证时,却再次遇到不小的尴尬——在最后环节,他被拒签了。
朋友很想知道,自己符合出境的一切条件却终被拒签的原因是什么。
不久之后,他知道了答案。
原来,他被拒签的缘由,就在一年前那本没来得及归还的借书上面。
这是女儿出国后告诉他的,女儿还告诉父亲,像他这样有过不良记录的人,除非以后换一个名字,否则很难迈进新加坡的国门。
我曾多次听朋友提起过这件事,朋友显然很在意它,每次讲述之后,朋友都会(感慨感伤感叹):新加坡人的高素质,就是被这么“管”出来的。
相似的故事还发生在香港。
一位与我相识的公司老总,在去香港谈一单生意时因为不熟悉当地的右行车道,驾车时违反了交通规则。
迅速赶来的交警撕下罚单递给友人,这位友人却将一盒好烟连同罚单一起塞到警察手里,驾上车子扬长而去。
他天真地认为这件小事完全可以如此摆平。
可是,他错了。
拒缴罚款的他在一个星期后,就收到了法院的传票,令他惊愕的是,他(果然居然突然)以两项理由被起诉:一是拒缴罚款,二是贿赂警员。
事后,朋友在他的博客中原原本本地记下了这件事,他还说:在他的印象里,香港原本只是一座灯红酒绿的城市,通过这场“官司”,他对这座城市产生了一种敬畏。
使“东方明珠”熠熠生辉的,不仅是充盈的物质和繁荣的经济,更有昌明的法制和公职人员的廉洁。
两位友人的际遇,让我想到很多。
的确,他们所遭遇到的这种种尴尬,仅仅是由一本书一张罚单造成的,但这一本书和一张罚单背后的东西,却值得我们(考虑沉思深思)。
1、在第一自然段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选择()中合适的词语画“____ ”。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
大喜过望:扬长而去:4、这篇短文共讲了两件事,请你选择其中一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五自然段中“他对这座城市产生了一种敬畏”,这种敬畏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可是,他错了。
”他错在了什么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读了短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两碗牛肉面一个春寒料峭的黄昏,店里来了一对特别的顾客——父子俩。
父亲是盲人,一张密布着重重皱纹的黝黑的脸上,一双灰白无神的眼睛茫然地直视前方。
一个男孩小心地搀扶着他。
那男孩看上去才十六、七岁,衣着朴素寒酸,身上却带着沉静的书卷气,是个正在求学的学生。
男孩把老人搀扶到一张离收银台很近的桌子旁坐下。
“爸,您先坐着,我去开票。
”男孩放下手中的东西,来到我面前。
“两碗牛肉面。
”他大声地说道。
我正要开票,他忽然又朝我摇摇手。
我诧异地看着他。
他歉意地笑了笑,然后用手指着我身后的价目表,告诉我,只要一碗牛肉面,另一碗要小面。
我先是怔了一怔,接着就恍然大悟。
我会意地冲他笑了,开出了票。
他脸上露出了感激的神情。
厨房很快就端来了两碗热气腾腾的面。
男孩把那碗牛肉面移到父亲面前,细心地招呼:“爸,面来了,小心烫着。
”老人却并不急着吃,只是摸摸索索地用筷子在碗里探来探去,好不容易夹住了一片牛肉,就连忙往儿子的碗里夹。
“快吃,你多吃点。
”老人慈祥地说。
一双眼睛虽然无神,但脸上的皱纹却布满温和的笑意。
让我感到奇怪的是,那个做儿子的男孩并不阻止父亲的行为,而是地接受父亲夹过来的肉片,然后再地把肉片夹回父亲碗里。
父亲碗中的肉片似乎永远也夹不完。
“这个饭店真厚道,面条里有这么多的肉。
”老人感叹着。
一旁的我不由一阵汗颜,那只是几片又薄如蝉翼的肉片啊!儿子这时趁机接话:“爸,您快吃吧,我的碗都装不了了。
”“好,好,你也快吃。
”老人终于夹起一片肉片,放进嘴里慢慢嚼了起来。
儿子微微一笑,这才大口吃起他碗里的面。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恍然大悟:薄如蝉翼: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一句话概括回答。
3.把下列词语的序号准确地填在横线上。
(3分)A.悄无声息B.周而复始C.默不作声4、第三段中儿子为什么要对父亲说假话?5、老人却并不急着吃,只是摸摸索索地用筷子在碗里探来探去,好不容易夹住了一片牛肉,就连忙往儿子的碗里夹。
(“连忙”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6、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四)与生命进行一场博弈1954年的一个夜晚,随着一阵呱呱坠地之声,一个小生命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一个黑人家庭出生了。
然而,这个婴儿很不幸,在他才三个月大的时候,却因视网膜母细胞受到病菌感染而导致左眼失明,右眼也几乎看不见,法律上被认定为盲人。
还好,他的父母仍然百般呵护和宠爱着他。
六岁时,母亲要把他送入一所盲人学校学习盲文,而他却拒绝了。
理由很简单,他并不认为自已是个盲人,他的另一只眼睛还能模模糊糊地看到东西,他不愿自已被别人看成另类,他要像常人那样学习和生活。
说这话时,他才六岁。
母亲既为儿子有这样的志气感到高兴,但同时又忧虑重重。
母亲心里很清楚,对于一个近乎“盲人”的人来说,要想像常人那样学习简直是天方夜谭。
况且儿子还小,做母亲的不愿让儿子幼小的心灵因过早地遭受打击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望着儿子手中握着的小手杖,母亲问儿子:“你觉得以你现在的条件,你能保证你不会落后于别的孩子吗?”“不会的,妈妈,我能行的,相信你的儿子,妈妈。
”那好现在妈妈有件事需要你帮忙母亲犹豫似的皱了皱眉家里的酱油用完了你帮妈妈到集市买一瓶回来吧他接过妈妈手中的酱油瓶,高高兴兴地摸出了家门。
事实上,他只去过一次集市,那次是和母亲到集市的教堂,不过那已经是上周的事了。
从家里到集市大约有五里的路程,中途还要走一段很窄的山路,山路上满是滚落的石子。
母亲料想儿子会中途而返,她的本意只是想让儿子知难而退。
因为只去过一次集市,于是他沿路向行人打听去集市的路。
走过那段山路时,他的脚底已经磨出了血泡,此时距集市还有三里路,但想着妈妈晚上等着用酱油,他又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朝集市走去。
傍晚时分,他才回到家中。
手中的小手杖不见了踪影,短袖和裤子上都沾满了泥巴,胳膊肘处还磨破了好几处。
当他得意地提着满满的一瓶酱油向门前焦急等待他的母亲炫耀时,母亲一把搂住他,泪水夺眶而出。
母亲终于决定为儿子找一所愿意接纳他的学校。
那段时间,美国正处于种族歧视的自热化阶段,白人仇视黑人,正常的黑人孩子要想进入学校接受教育都很难,更别说像他那种条件的孩子了。
母亲带着他几乎走遍了纽约的每一所学校,结果都是无功而返。
经过多次碰壁后,母亲开始变得有点沮丧,而一旁的他却安慰母亲说:“妈妈,天无绝人之路,会有学校接纳我的。
”后来,长岛一所学校答应接收他进入正常班级学习,为此他们一家搬至长岛定居。
读高中和大学的时候,他就向妈妈承诺:“不向家里要一分钱学费。
”连续几年,他每天清晨清理垃圾,勤工俭学,不仅自己挣钱交学费,而且成绩年年第一。
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他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到霍夫斯拉大学法学院深造的机会,并且顺利地拿到了法学博士学位。
后来,他作为黑人聚居区哈莱姆的代表进入州参议院工作,并且成为参院少数党领袖。
时隔不久,在2008年3月1 7日的纽约州长大选中,他以压倒性优势成为纽约州第一位黑人州长,同时也是美国第一位盲人州长。
他,就是戴维·帕特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