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教案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教案一、课程说明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

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

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

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教学重点与难点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8、教学进程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

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主要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增加讨论课和习题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习题习题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习题巩固讲授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课:安排每章后。

(三)考试环节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课堂答问、笔记、小测验、作业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闭卷形式,题型主要分为:名词解释、判断分析题、选择题、计算分析题、简述题和论述题等。

五、建议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高鸿业等:《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黄亚钧,袁志刚主编《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黎诣远《西方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李翀:《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2000周惠中:《宏观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Varian: Intermediate macroeconomics, w. w. Norton company, fourth edition, 2002Pindyck: Macroeconomics,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2000第十二章国民经济核算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及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国民经济五个总量指标之间的关系;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关系;领会名义GDP与实际GDP的含义及关系。

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详见讲稿)本章共分七节,四学时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1学时)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3、宏观经济学的加总法4、宏观经济学鸟瞰和本书宏观部分的章节安排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0.5学时)1、GDP的含义2、认识总产出等于总收入对于核算GDP的意义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0.5学时)1、用支出法核算GDP2、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第四节、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0.5学时)1、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含义2、国民经济五个总量指标的关系第五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0.5学时)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3、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第六节、名义GDP和实际GDP(0.5学时)1、名义GDP的概念2、实际GDP的概念3、GDP平减指数第七节、结束语(0.5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2、国民经济的核算方法。

3、国民收入构成及其恒等关系。

4、基本概念的理解。

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适当介绍该学科的理论前沿和热点问题,适当介绍国民经济核算的SNA体系和MPS体系,讲解过分强调GDP的危害。

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本章以课堂讲解为主,并采用对比和案例教学的分析方法。

每次课课前用5分钟提问,对提问内容精心设计。

讲授结束时用3分钟总结,包括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等。

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李翀《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2000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与微观经济学有哪些区别和联系?(2)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进程:(具体每次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1.基本内容:一、均衡的产出1.几个假定2.均衡产出的概念 (1)均衡产出 (2)图形3均衡的条件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1.消费函数2.储蓄函数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4.社会消费函数三、其他消费函数1.相对收入假说2.生命周期理论3.永久收入假说四、国民收入的决定1.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2.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3.乘数及其理论4.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其他消费理论,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掌握投资乘数等乘数的概念。

3.教学重点难点: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

4.教学建议: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基本内容:一、投资的决定1.实际利率与投资2.资本边际效率的意义3.资本边际效率曲线与投资边际效率曲线4.预期收益、风险与投资6.托宾的“q”说二、IS曲线1.IS曲线及其推导2.IS曲线的斜率3.IS曲线的移动三、利率的决定1.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2.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3.流动偏好陷阱4.货币需求函数5.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四、LM曲线1.LM曲线及其推导2.LM曲线的斜率3.LM曲线的移动五、IS-LM分析1.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2.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六、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2.教学基本要求:本章是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内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投资函数与IS 曲线方程的推导过程,掌握货币的需求函数与LM曲线方程的推导过程,理解影响IS曲线和LM曲线斜率的各种因素,理解IS-LM模型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IS曲线、LM曲线和IS-LM模型分析是教学的重点,资本的边际效率概念的理解、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以及LM曲线的三个区域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建议: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要求学生课后做好预习和复习,认真做好课后习题,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本章要求掌握失业的类型及其产生原因,理解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率,了解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掌握通货膨胀的定义、种类、形成原因及效应;理解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及作用。

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详见讲稿)本章共分八节,六学时第一节失业的描述(0.5学时)1、失业的数据2、失业的分类3、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第二节失业的经济学解释(0.5学时)第三节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0.5学时)1、失业的影响2、奥肯定律第四节通货膨胀的描述(0.5学时)1、通货膨胀的数据2、通货膨胀的衡量3、通货膨胀的分类第五节通货膨胀的原因(1.5学时)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3、成本推动通货膨胀4、构性通货膨胀5、通货膨胀的持续第六节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0.5学时)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第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1学时)1、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2、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3、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4、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第八节结束语(0.5学时)习题(0.5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1、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和治理,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及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相互关系是本章的难点。

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在教学中注意在讲授完有关经济理论时结合现实中的例子,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

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本章以课堂讲解为主,在讲授基本内容时加入学生讨论,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运用通胀理论分析二十多年来中国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问题;2.查阅资料: 各国自然失业率不同的原因;3.案例分析:为何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通货膨胀和失业如此之低?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书后习题(P636)教学进程:(具体每次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第二次课第二十一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了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等基本范畴的含义。

把握经济增长的测度模型和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周期的历史沿革和基本表现形态。

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及扩展,经济周期的乘数-加数原理和实际周期理论。

学会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分析中国改革和开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能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详见讲稿)本章共分10节,八学时第一节、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0.5学时)第二节、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0.5学时)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2、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些事实3、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方法第三节、增长核算(1学时)1、增长核算方程2、增长的经验估计3、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第四节、新古典增长理论(2学时)1、基本假定和思路2、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3、稳态分析4、储蓄率的增加5、人口增长6、资本的黄金律水平7、考虑到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第五节、内生增长理论(0.5学时)1、基本模型2、两部门模型第六节、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0.5学时)1、鼓励技术进步2、鼓励资本形成3、增加劳动供给第七节、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0.5学时)1、经济周期的含义2、经济周期的特征第八节、经济周期理论的简要回顾(0.5学时)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周期研究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周期理论概述第九节、乘数-加速数模型(1学时)1、加速原理2、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思想3、乘数-加速数模型第十节、实际经济周期理论1、作为波动源的技术冲击2、基本理论教学重点与难点1、经济增长核算2、新古典增长理论3、乘数-加速数模型4、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在教学中注意在讲授完有关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时结合现实中的例子,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