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与幼儿互动

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与幼儿互动

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与幼儿互动陈洁北京市丰台区第二幼儿园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主题与环境密是不可分的,环境为主题而创设,主题依靠环境才能更深入、更具体的开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发展是在与环境互动中实现的。

环境是幼儿活动的凭借,也是幼儿活动的对象,环境的影响伴随幼儿身心成长的全过程,对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对发展幼儿智力和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纲要》提出:环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会忽视环境的教育价值,将目光局限于外显的教育功能上,无法充分挖掘和利用环境对幼儿的综合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环境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作为教师为幼儿创设具有丰富教育价值的环境,引发幼儿不断与环境积极“对话”,使孩子成为环境中真正的学习主人,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幼儿与环境积极有效互动,使环境真正能成为影响幼儿成长的隐性课程,从而促进幼儿身心主动和谐发展呢?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在创设主题环境时的困惑一般有以下几个问题:其中一类的问题是关于主题设计方面的:因为主题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主题内容的选择很重要,决定了环境这一课程的作用,选择好主题活动,环境创设也就随着主题的开展逐渐布置并完善,促进幼儿的学习。

设计什么样的主题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发展?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开展的主题活动比较陈旧,怎样才能有新意?如何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不断延续性,发展性的添加与丰富主题内容?另一方面是如何吸引幼儿与环境积极有效互动?怎样突破环境布置中旧有的布置手法,如图片、照片等平面的设计?怎样发挥环境的作用,使环境真正成为课程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这些困惑成为教师在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 .主题选择的类型2 .主题活动的设计与思路3 .创设丰富、互动、开放的主题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4 .创设丰富的、开放的主题下的活动区环境5 .创设主题活动环境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主题选择的类型分为季节型主题活动、新闻视角型主题活动、时事方面的主题活动、幼儿发展需要、生成性主题、社会题材方面的主题等等。

(一)季节型主题活动:以春夏秋冬季节变换为题材进行的活动,教师在选择上从气候、动植物的变化、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等角度出发进行考虑与设计,小班、中班、大班可以从不同角度开展。

(二)新闻视角型主题活动(短期的活动):以社会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实为题材进行的主题活动,如:前些天日本大地震及我国曾发生的汶川地震等方面的题材,教师可以从爱心教育、防灾知识学习、了解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基本情况等方面入手进行。

(三)时事方面主题活动:以当前发生的时事进行开展,如:世博会、奥运会等内容,包含:对体育项目的了解、了解奥运会基本知识、志愿者、场馆等多方面进行,以多角度、多视野全方面开展。

(四)生成方面主题活动:结合幼儿的兴趣点开展的主题活动,教师要在一日生活中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发现其价值,有目的的整合与筛选,开展活动。

(五)节日方面的主题活动(短期):此类活动开展时间相对较短,主要围绕五一、十一、春节、新年、三八妇女节、等节日开展的小型的主题活动,其中还可以包括国外的节日,“圣诞节”、“万圣节”等。

(六)社会性主题活动:以社会及幼儿身边发生的事件为切入点进行,如:根据当前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开展的主题活动等等。

(七)幼儿发展需求方面的主题活动:根据幼儿自身发展需求开展的主题活动,如《升班了》、《我长大了》、《向往小学生活》、《健康宝宝》、《文明礼仪小标兵》等等。

(八)以幼儿培养目标结合的主题二、主题活动的思路与设计思路:以旧主题新思路、新主题新想法、利用多种资源、整合筛选的观念确立主题活动内容。

个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好的主题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发展,有效地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还能够很好的实现环境与幼儿的互动。

下面我从主题来源、开展过程、拓展主题内容、环境创设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确立主题活动内容1 .以幼儿发展需求确立主题活动内容。

如:《我长大了》、《我的小学我做主》、《健康宝宝》、《文明礼仪小标兵》、《走进变化的世界》等等。

案例:班级--- 大班《走进变化的世界》这个主题,这是一个新主题,是结合幼儿自身发展需求进行设计的,其中包括了:幼儿自身的成长变化、自然界的变化、周围事物的变化等方面。

这个主题是从4个方面进行设计:“我在变”,“动植物的变化”,“奇妙的变化”,“我身边的变化”。

“我在变”---幼儿自身成长的变化;“动植物的变化”---指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奇妙的变化”---指自然界、时间等方面的变化;“我身边的变化”—指幼儿身边发生的事情—交通工具的变化、人们生活的变化、幼儿园的变化等等,同时结合区域活动进行延展;从这个主题中我们看到教师将落脚点不仅放在了时间、内容的变化上同时在空间、思维等方面进行延展,不只是对幼儿自己的成长变化的了解、其中包括对人类发展的变化、生命的、自然的、一日的变化的了解。

结合班级区域引导幼儿感知自然角植物的变化、美工区材料、作品的变化;结合新闻角了解周边事物的变化、每日新闻的变化,通过一个个活动使幼儿了解生活中每一点的变化、这一切都吸引着他们,从而打开孩子们的思路,使孩子对变化的了解不只是片段的认识,而是对于整个社会变化的感知,对孩子多方面教育的延展,从小培养孩子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了孩子们看待事物不狭隘。

又如:大班:《我的小学我做主》这一主题到了大班教师都会选择入学教育这个主题,因为大班末期,孩子们面临着马上就要升入小学的问题。

而如何引导孩子们能够顺利适应小学校生活,不仅仅是孩子要面临的问题,更困扰着家长们。

因此,在大班学期末选择《小学校》为主题,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孩子、帮助家长为上小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这个主题下,孩子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小学生活,做好各方面的经验准备,如学习整理小书包、了解学校的生活、请小学生来园与小朋友交流、进行家长讲座、同时教师从丰富的校外生活入手开展活动,激发幼儿对小学校的向往,使孩子们喜欢小学生活,通过与幼儿谈话进一步拓展活动内容,了解爸爸妈妈小时候上学的经历,拓宽孩子们对入学的认知,为孩子们顺利进入小学生活奠定基础。

这个主题活动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开展:一方面:爸爸妈妈上学的时候,一方面:我心目中的小学校,丰富的校外生活、另一放面:我上学了,每一个方面涵盖多项内容,从幼儿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安全教育、入学经验贮备、整理书包、课间十分钟等等全方位的开展活动。

(1)“爸爸妈妈上学的时候”。

孩子们通过和自己父母聊天,了解到过去他们上学的情况,包括:上学方式、学习用具、学校环境等方面,知道与过去比,了解现在我们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激发幼儿好好学习的愿望,同时增进了亲子关系。

(2)“我的同学录”:教师将幼儿自己带来的同学录放在美工区,孩子们在区域活动时为同伴用不同的方式留言,这一活动,得到孩子们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在区域环节过渡环节,互相填写同学录,还纷纷把自己的祝福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出来,如:绘画、剪纸、折纸、拼音、汉字等等。

增进了孩子们之间的友情,使幼儿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美好,发展了孩子的创造性。

(3)“我心目中的小学”这一活动中,主要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及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孩子们把自己的个人爱好融入到这一活动中,从而设计出“糖果学校”、“巧克力学校”、“飞天学校”、“太空学校”、“游乐场学校”等等。

并且把学校的各项设施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从而使自己设计的学校更完善,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性,使孩子们对小学生活更加向往。

(4)“学系红领巾”这一活动。

为了让幼儿了解到“少先队员”,开展了值日生戴红领巾的活动。

此活动一展开,大大调动了孩子们做值日的兴趣,每次值日生都特别主动的自己带上红领巾,户外活动的时候,戴红领巾的孩子还特别骄傲,对旁边的小朋友说:“今天我值日,我是班里最棒的孩子”,通过此活动增强了孩子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这个主题中,主题墙式也打破了原有的版块形式,根据大班幼儿爱玩棋这一特点,选取了棋盘形式,使墙饰功能除了欣赏、记录活动轨迹外,加强了幼儿游戏性。

老师将上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放在棋盘游戏中部高,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明确了学校学习的规则,与此同时,在主题墙上,拓展了“丰富的校外生活”这一内容,使幼儿感受到上学除了学习,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做。

激发了幼儿上学的愿望。

小墙,主要以情境方式,再现了上学路上的情景,拓展了主题活动外的一些相关经验: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法规、如何过马路、遇到坏人和不认识的人怎么办?等等。

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完成了自己上学的路线图,通过制作路线图,使幼儿知道在地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方位感,使幼儿初步感知地图的重要作用,同时也知道了自己即将上的小学校的具体位置,以及要采用的上学方式,如何坐车等等。

2 .以社会发展变化确立主题活动内容。

如:《这里是北京》、《快捷的生活方式》、《我们周边的社区---了解社区》、《环保教育》等。

案例:大班《这里是北京》这一主题活动,是被许多教师开展过比较传统的活动,是一个经典主题。

案例:《这里是北京》下面介绍一个主题活动大班《这里是北京》,老师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的主题活动,以往我们都会情感方面切入开展活动,以爱北京的角度出发,培养幼儿热爱自己的祖国,从了解北京的建筑、人文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内容入手,但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北京已成为多元化的大都市,它是一座具有悠久的历史,还有着现代文明的城市,在这个经典的主题中教师从社会发展与幼儿的视野结合开展,将主题的设计放在了社会大环境中,从另外一个视角、另一个高度引导幼儿来看今天的北京。

一方面从“不同人群眼中看北京”入手:如爷爷奶奶眼中的北京、爸爸妈妈眼中的北京、小朋友眼中的北京,引导幼儿在不同视角下了解北京的变化;这一内容分为了三个层次,爷爷奶奶眼中的北京——老北京、爸爸妈妈眼中的北京---现代及发展中的北京、小朋友眼中的北京——快速发展变化的新北京,使幼儿通过不同人群眼中的北京、不同年代的背景下了解北京的变化。

另一方面从衣、食、住、行、玩等方面切入主题开展活动,了解北京的文化;并根据主题开展的情况进行延展,丰富主题活动内容,如生活在北京的外国人、外国人在北京等多方面、多角度进一步发现北京的变化,从而使幼儿全面的了解北京,更加深刻的体验北京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大都市,从而建立幼儿热爱北京的情感;教师还引导幼儿自己设计未来的北京。

从实际体验出发感受北京的多元化,教师带领幼儿参观首博、卢沟桥抗战馆、万丰小吃城等,使幼儿从感知到亲身体验,增强幼儿热爱北京的情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