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及其应用
4.2.2
有机物降解与需氧量
在曝气池内,活性污泥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其自 身氧化都是需氧过程。这两部分氧化过程所需要的氧量,一般 用下列公式求定 :
△o2 = a QSr
式中 ΔO2 —— a —— b —— kgO2/d 表示;
b XV
(9)
混合液需氧量,其量纲为 [ 质量 ][ 时间 ]-1 ,一般用 活性污泥微生物对有机物氧化分解过程的需氧率,
从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的工程实践要求考虑,对活 性污泥反应动力学的研讨重点在于“确定生化反应速率与各 项主要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研讨的主要内容是: ( 1 ) 有机物的降解速率与有机物浓度、活性污泥 微生物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 2 ) 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增殖速率(亦即活性污泥 的增长速率)与有机物浓度、微生物量等因 素之间的关系。 ( 3 ) 微生物的好氧速率与有机物降解、微生物量 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ν
ν ν ν
S KS S
max
ν
( 13 )
—— 底物的比降解速率, [ 时间 ]-1 ,常用 h-l 或 d-1 表示 ; —— 底物的最大比降解速率, [ 时间 ]-1 ,常用 h-l 或 d-1 表 max 示;
对于完全混合式曝气池,底物的比降解速率,按物理 意义考虑,下式成立:
ν
dt t
b q
1
( 11 )
o2
——
去除每 kgBOD 的需氧量, [ 质量 ][ 质量 ]-1[ 时间 ]-1 , 用 kgO2/(kgBOD·d) 表示。
QSr
一般
从上式可看出,当在高 BOD 比降解速率条件下运行时,活 性污泥的污泥龄较短,每降解单位重量( 1kg ) BOD 的需氧量 就较低。这是因为在高负荷条件下,一部分被吸附而未被摄入细 胞体内的有机物随剩余污泥排出。此外,在高负荷条件下,活性 污泥微生物的自身氧化作用很低,因此,需氧量较低。
即活性污泥微生物每代谢 1kgBOD 所需氧量的 kg 数; 每千克活性污泥单位时间进行自身氧化所需的氧的 千克数,即污泥自身氧化需氧速率,其量纲为 [ 时 间 ]-1 ,一般用 d-1 表示。
( 9 )式可改写为下列两种形式
QSr = a XV XV
△o2
b = aq
b
( 10 )
生活污水的 a 值为 0.42 ~ 0.53 , b 值介于 0.10 ~ 0.20 之间
令
Sr= S0 — Se
-1
Sr —— 污水中被利用的有机物浓度,其量纲为 [ 质量 ][ 体积 ] △X XV
,一般用 kg/
m3 表示。将( 5 )式各项以 XV 除之,则上式变为
= Y
Q Sr
XV
Kd
(6)
BOD 比降解速率 q ,其量纲与污泥负荷相同,单位用 kgBOD/ ( kgMLSS· d )表示。
对 活性污 泥反应动 力学进 行研讨 的目的
明确各项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使人们能够创造更适宜于 活性污泥系统内生化反应进行的环境条件,使反应能够在比较 理想的速率下进行,使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更合 理化和科学化。 对反应机理进行研究,探讨活性污泥对有机物的代谢、降解 过程,揭示这一反应过程的本质,使人们能够更自觉地对反应速 率加以控制和调节。
4.3.3
莫诺 特公式在完全混合曝气池中的应 用
完全混合曝气池内的活性污泥一般处在减衰增殖 期。此外,池内混合液中的有机物浓度是均一的, 并与出水的浓度( Se )相同,其值较低,有 Se<S "。因此,采用式( 19 )是适宜的。
进水
Q , S0
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 V , Se , X Q+RQ 曝气池 二沉池 Se , X
Q(S0 Se) XV
根据完全混合曝气池的 特征,式( 15 )可改写, 即以 Se 代入式中之 S , 得:
=
(S0
Xt
Se)
= K Se
2
( 22 )
ds
X Vmax Se = K dt S Se
( 23 )
代入式( 21 )得:
Q(S0 Se) XV
=
(S0
Xt
S e)
Vmax Se = KS Se
ν=ν
ds
dt
max
S
KS
= K2 S
= K2 SX
( 19 )
从式( 18 )可见,底物降解 速率与底物浓度呈一级反应, ( 18 ) 底物浓度已成为底物降解的限 制因素。因为在这种条件下, 混合液中底物浓度已经不高, 微生物增殖处于减衰增殖期或 内源呼吸期,微生物酶系统多 未被饱和,
K2=VMAX/KS, 量纲为 [ 体积 ][ 质量 ]-1[ 时间 ]-1 ,一般用 m3/ ( kg·d ) 或 L/ ( mg·h )表示。
4.4.1 劳伦 斯 - 麦卡蒂( lawrence - McCarty )模型的基本概 念
4.4 劳伦 斯 - 麦卡蒂( lawrence - McCarty ) 模型
微生物比增殖速率
单位重量微生物(活性污泥)的增殖速率,即比增殖速率,仍以 µ
表 示。以
dX
dt
表示微生物的增殖速率,则 µ 值为 :
进水
Q , S0
曝气池
Q+RQ Se , X
二沉池
处理水
Q-QW Se , Xe
回流污泥
RQ , Se , Xr
剩余污泥排放
Qw , Xr
Q—— 污水流量; S0—— 原污水底物浓度; Se—— 处理水底物浓度; X—— 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浓度; R—— 污泥回流比; Xr—— 回流污泥浓度; V—— 曝气池的有效容积; Qw—— 排泥量; Xe—— 处理水中的污泥浓度
4.3
4.3.1
莫诺特( Monod )公 式
莫诺 特公式及其推广应 用
max
max
2
莫诺特于 1942 年和 1950 年曾两次用纯种的微生物在单一 底物的培养基上进行微生物增 殖速率与底物浓度之间关系的试 验。得出了如右图所示的形式。 这个结果和米凯利斯 - 门坦于 1 913 年提出的酶促反应速率与 底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的。
△
o2
——
单位重量活性污泥的需氧量, [ 质量 ][ 质量 ]-1[ 时间 ]-1 一般用 kgO2/(kgMLVSS·d) 表示;
XV
,
从上式可以看出,在 BOD 比降解速率高,污泥龄短时, 每 kg 活性污泥的需氧量较大,也就是单位容积曝气池的需氧 量较大。
△o2
QSr
△
= a
XV b = a QSr
活性污泥微生物增殖的基本方程式为:
dX dt
g
= Y
dS dt u
Kd X
(4)
活性污泥微生物每日在曝气池内的净增殖量为:
△X
Y S0-Se ) Q = (
Kd V X
(5)
Se
经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处理后,处理水中残 留的有机物浓度, [ 质量 ][ 体 积 ]-1 一般用 kgBOD/m3 ;
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 V , Se , X
概述 第三节
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及其应用
反应动 力学的理论 基础 莫诺 特公式及其推广应 用 劳伦 斯-麦卡蒂(lawrence-McCarty)模型
IWA(国际 水协 会) 的活性污 泥法动 力学模型
4.1 概述
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通过数学式定量或半定量地揭示活 性污泥系统内有机物降解、污泥增长等与设计运行参数、环境因 素之间的关系,对工程设计与优化运行管理有着一定的指导意 义。 有关的动力学模型都是以完全混合式曝气池为基础建立 的,经过修正后再应用到推流式曝气池系统。 ⑴ ⑵ ⑶ ⑷ 在建立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模型时,作了以下假定: 活性污泥系统运行处于稳定状态; 活性污泥在二沉池内不进行代谢活动且泥水分离良好; 进入系统的有毒物质和抑制物质不超过其毒阈浓度; 进入曝气池的原污水中不含活性污泥。
( 24 )
本书提到的动力学参数 K2 、 µmax 、 Vmax 、 Ks 、 Y 、 Kd 、 a 和 b 等各值,在特定条件下,对于特定的污水来说,为一 常数值。本书中的底物一般指有机物,可用 BOD 、 COD 或 TOC 等指标表示;污泥浓度也可用 MLSS 或 MLVSS 等表示。 当采用不同指标时,与其对应的上述动力学参数的数值也有所不 同,因为动力学参数的量纲和单位中包含着不同的指标因素。
ν=ν
max
( 16 )
ds dt
νmax X K1 X
( 17 )
式中 vmax 为常数值,以 K1 表示。
在高底物浓度的条件 下,底物以最大的速率进 行降解,而与底物浓度无 关,呈零级反应关系。即右 图上所表示的底物浓度大 于 S’ 时的情况。底物浓度 进一步提高,比降解速率 也不会提高,因为在这一条 件下,微生物处于对数增 殖期,其酶系统的活性位 置都被底物所饱和。
4.2
4.2.1
反应动 力学的理论 基础
有机物降解与活性污泥微生物增殖
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增殖是微生物合成反应和内源代谢两 项生理活动的综合结果。因此,单位曝气池容积内,活性污 泥的净增殖速率为:
dX dt
g
=
dX dt
_
s
dX dt
e
(1)
dX dt s dS dt u
可用下式计算:
dX = dt s
在稳定条件下,对系统中的有机物进行物料平衡,得:
QS0 + RQSe
经整理后,得:
(Q+RQ)Se
V
0 = dt
ds
( 20 )
Q(S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