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精讲 第17讲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1)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精讲 第17讲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1)

课时作业(十七) [第17讲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一、选择题1.“它的重要性是难以估量的,它被广泛地应用在工厂,成为几乎所有机器的动力,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产方式,极大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并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它是指( ) A.柴油机 B.瓦特改良的蒸汽机C.发电机 D.珍妮纺纱机2.有历史学家称它“对世界历史来说具有头等重要性,因为它不但为20世纪的不发达世界提供了主要目标,而且为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军事基础”。

这里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开辟新航路 B.启蒙运动C.资产阶级革命 D.工业革命3.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上,英国人用了7根烟筒(下图)来代表它的工业时代。

通过下图不能看出( )A.“7”在英国人心目中是个吉利的数字B.烟筒多是因为当时主要动力为瓦特发明的蒸汽机C.烟筒不断冒烟反映了环境污染严重D.工业革命对英国人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4.19世纪欧洲男子着装发生了很大变化,宫廷贵族过于奢靡烦琐的服装被舍弃,便于工作和运动的舒适、简便的男装流行起来。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机器生产需要简便的工作服装B.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封建贵族C.工业化造成服装的大批量生产D.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的贫困化5.19世纪后期西方某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漫画《英国章鱼:只吃黄金》,画中章鱼的触角从英国伸向了世界各大洲。

下列对此说明正确的是( )A.反映了英国极力推行武力扩张的政策B.讽刺了英国人只喜欢黄金的贪婪欲望C.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成果对外的传播D.揭示了世界市场与“世界工厂”的互动关系6.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

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B.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C.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7.读1789—1900年美国专利技术增长情况表,由此得出的史论一致的是( ) 年代1789—1800年1850—1860年1890—1900年专利276 25 200 200 000数(项)A.B.美国知识经济的产生、发展C.美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D.美国拥有最大的海外市场8.托拉斯在美国刚刚出现时,“全国视为怪物,视为妖魔。

政府务所以摧抑扫除之……至一千九百(1900)年以后,举国舆论,幡然一变。

于是遏禁之政策,一变为补救之政策”。

它表明当时( )A.政府放弃了自由竞争政策B.国家实行“混合经济”C.托拉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D.政府成为“总资本家”9.下图为在法国获得发明专利的“汽马”。

这项发明出现的前提是( )A.马的驯养与使用B.蒸汽机的改良与使用C.电的发明与使用D.内燃机的创制与使用10.《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兴起于重工业领域B.在欧美国家陆续发生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D.电力的广泛使用11.尼尔·福格森在《文明》一书中写道:“到1913年,西方帝国主宰了世界。

仅占世界土地面积10%的11个宗主国,管辖着超过一半的世界。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A.西方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的侵略与扩张B.第二次工业革命增强了西方国家的实力C.交通运输和通讯手段的变革加强世界联系D.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列强主导了世界12.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根据这一认识,可能会对15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 )①新航路开辟②早期殖民扩张③工业革命④第二次工业革命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3.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

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

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材料二……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

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

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材料三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

……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

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

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

“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是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采用工业生产的国家……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满意的政府,也因为我们有一些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有利条件,再因为我们有储藏丰富的煤炭资源,还因为我们有精巧的机器和机械……但最为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有他国无法比拟的资本积累……——19世纪20年代英国一位下院议员材料二只要我们细心就会发现,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是以前所没有出现过的世界——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统治的世界。

它的成果为西欧人所享用,俄国人、日本人、美国人也尽沾其利,甚至中国人和印度人也在某种程度上“分享”到了,你大概能在中国看到流线型的汽车,在轨道上轰轰的电车,你也可能非常烦恼,因为有来自新闻标题以及电影镜头的攻击和来自传声筒的干扰;当然,绝不会有飞机强大噪音给你带来的睡眠烦恼。

材料三根据发动工业化的主体,世界大国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民间发动的工业化,以美国为典型的,以市场经济为主,渐进式的从轻纺工业到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再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兴工业,经历的时间较长,比较协调,效益较好。

第二种是政府发动的工业化,以苏联为典型的,以计划经济为主,有领导有计划地以高速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第三种是民间和政府共同发动的工业化,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其特点是民间和政府各取所长,优势互补。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英国拥有的“他国无法比拟的资本积累”从何而来。

(2)据材料二,文中两个引号的内容意味着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种日益紧密的联系是如何实现的。

(3)据材料三,美国在“民间发动的工业化”的初期,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课课时作业(十七)1.B [解析] 由材料中“广泛地应用在工厂,成为几乎所有机器的动力……并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改良蒸汽机作为动力,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成为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2.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注意理解“不但为20世纪的不发达世界提供了主要目标,而且为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军事基础”。

只有工业革命壮大了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在侵略扩张中确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巨大的影响。

故选D。

3.B [解析] 由材料中“烟筒……代表它的工业时代”等信息,可以判断本部分代表的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但B在图示中无法体现出来,烟筒多也可能是电力时代的火力发电等。

由材料中“7根烟筒”可判断A正确;奥运会的盛大节目中采用工业革命为背景元素,可以看出D正确。

4.D [解析] 19世纪,欧洲服饰的变化与当时欧洲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密不可分。

服装简便化、穿衣大众化和时装平民化的变化,与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人数量的增加、生产力的提高、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密不可分。

材料反映的是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反映“社会的贫困化”。

5.D [解析] 注意时间是“19世纪后期”,英国的触角“伸向了世界各大洲”,说明了世界市场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和市场,反过来工业革命又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6.C [解析] 19世纪中叶以后,英国企业的设立越来越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说明了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思想变化,C正确。

7.A [解析] 分析各选项,B可排除,美国知识经济的产生、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C 错误,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D说法与材料无关。

材料主要反映了科技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经济发展迅速,科技专利数也呈增长趋势。

8.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垄断组织的认识和阅读分析能力。

对托拉斯由“遏禁之政策”转变为“补救之政策”,主要在于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1900年后,政府并没有放弃自由竞争政策,A错误。

国家实行“混合经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B错误。

政府成为“总资本家”不符合史实,排除D。

9.D [解析]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不久,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

内燃机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蒸汽机,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特别是迅速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

人们在用内燃机驱动火车和轮船的同时,还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汽马”的发明正是以内燃机的创制与使用为前提的。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10.C [解析] 由“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可知C项正确;A、B、D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均可以排除。

11.D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主导世界的现象。

D是对材料的总结和概括,而不是分析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