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腰椎穿刺术

腰椎穿刺术

腰椎穿刺术
1、概念:是医学上一种常用的检查手段。

它从病人脊椎骨间隙内抽取出一定的液体“脑脊液”,用于临床诊断分析。

2、脑脊液循环通路:CSF自侧脑室脉络丛分泌—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中间孔&侧孔—脑脊液
表面蛛网膜下腔&脑池—上矢状窦蛛网膜颗粒吸收。

成人CSF总量110—200ml,平均130ml,生成速度0.35ml/min,约生成500ml/d,人体CSF更新3—4次/d。

3、适应证
(1)CNS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脑炎/脑膜炎&脱髓鞘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癌病/颅内转移瘤;脊髓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2)治疗性穿刺
可行鞘内药物注射;腰麻;SAH(行CSF置换)
4、禁忌证
颅内压增高&明显视乳头水肿;怀疑后颅窝肿瘤;局部皮肤(穿刺点附近)有炎症者;有出血性疾病患者;病人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

5、并发症
(1)腰穿后低颅压头痛:最常见。

持续2—8天。

额枕部头痛明显,可伴有颈背部痛,咳嗽/喷嚏/站立时症状加重,严重者伴恶心/呕吐&耳鸣。

腰穿使尽量选用小号穿刺针,放液量不宜过多,一般为2—4ml,不超过
10ml。

术后至少去枕平卧4—6小时。

平卧位头痛可减轻,应大量饮水,必要时静脉输入生理盐水1000—
1500ml。

(2)脑疝形成:颅内压明显升高或后颅窝占位性病变时,可在枕骨大孔处形成一个压力锥区,腰穿后脊髓蛛网膜下腔内压力降低,小脑扁桃体疝形成,造成意识障碍、呼吸骤停甚至死亡。

严格掌握腰穿指征,怀疑颅
后窝占位病变者应先做影像学检查明确,有颅内高压征兆可先使用脱水药后再做腰穿。

如腰穿证实压力升
高,应不放或少放脑脊液,并立即给予脱水、利尿治疗以降低颅内压。

(3)神经根痛:针尖刺伤马尾神经,会引起暂时性神经根病,一般不需作特别处理。

6、脑脊液常规检查
(1)压力测试:正常人放液2—3ml的脑压降低一般不超过10—20mmH2O或保持不变。

若放液3—5ml后压力下降大于0.5kPa(50mmH2O)应考虑椎管内或枕骨大孔处有不同程度的梗阻,部位愈低,这种现象愈明
显,完全性梗阻时,终压有时可下降到零。

若放液数毫升脑脊液后,脑压下降很少或很快恢复到初压水平,
则提示有交通性脑积水或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200mmH2O)见于:脑肿瘤/脑水肿/脑膜炎&脑炎/蛛网膜下腔出血/静脉窦血栓形成/良性颅
内压增高;心衰/肺功能不全&肝昏迷。

颅内压减低(《70mmH2O)见于:椎管梗阻如脊髓压迫症/CSF漏&脱水。

(2)压腹试验&压颈试验
1)压腹试验:压颈试验前先作压腹试验,检查者以手掌压迫患者的腹部10—20s,脑脊液压力迅速上升,
松手后20s内恢复初压水平,证明穿刺针在椎管内。

2)压颈试验:压迫颈静脉后,脑脊液压力立刻上升,于10—20s内达到150—290mmH2O,压迫解除后,
立即降至初压水平。

压颈后,压力缓慢上升,达到最高水平时间>20s,压颈解除后压力迅速下降,提示脊髓蛛网膜腔有不完全阻塞。

压颈时脑脊液压力毫无变化,或初压虽正常,但放出4—5ml脑脊液后压力降低超过50mmH2O,提示脊蛛网膜下腔有完全性阻塞。

放出4—5ml脑脊液后压力下降很少,且迅速恢复初压水平,提示有交通性脑积水或颅内高压。

一侧压颈试验正常,对侧无反应,提示该侧有侧窦栓塞或颈静脉血栓的可能,或有其他侧窦或颈静脉压迫症状。

压迫一侧颈静脉,压力不升,压迫对侧上升,提示该侧横窦闭塞。

颅内压增高&怀疑后颅窝肿瘤禁忌压颈试验以免发生脑疝。

(3)性状:正常CSF无色透明。

CSF连续均匀血色—新鲜血色;各管CSF颜色依次变淡—副损伤;血性CSF
离心后变为无色—新鲜出血或副损伤,离心后黄色—陈旧出血。

CSF浑浊提示细胞数增多,如细菌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CSF放置后形成纤维蛋白膜;化脓性脑膜炎CSF如米汤样;CSF呈黄色,离体后不久自动凝固提示蛋白含量过高—弗洛因征,见于椎管梗阻。

(4)细胞数:正常为0—5*10^6/L,多为单个核细胞MNC。

细胞数增多—脑脊髓膜&脑实质炎症病变。

涂片检查发现致病菌/真菌&脱落瘤细胞等,可提供病原学诊断。

(5)Pandy试验
蛋白质定性试验;CSF球蛋白可与饱和石炭酸形成不溶性蛋白盐;球蛋白含量愈高,反应愈明显;可出现假阳性。

7、脑生化检查
(1)蛋白质:正常CSF无色透明。

CSF连续均匀血色—新鲜血色;各管CSF颜色依次变淡—副损伤;
(2)糖:正常值2.5—4.4 mmol/L(50—75 mg/dl),含量受血糖水平影响,为血糖的50%—70%。

糖含量降低(<2.25(45))见于化脓性/结核性&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膜癌病等。

糖含量增加见于糖尿病。

(3)氯化物:正常120—130mmol/L(700—750mg/dl),>血清氯。

细菌性/真菌性脑膜炎&电解质紊乱含量降低。

结核性脑膜炎明显降低。

8、脑脊液特殊检查
(1)细胞学检查
1)玻片离心法:取1—2mlCSF,用细胞离心沉淀仪收集足够的细胞干燥后用瑞—姬染色镜检。

可进行细胞分类,发现肿瘤细胞/细菌&真菌等。

2)细胞增多:CNS化脓性感染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病毒性感染以淋巴细胞为主;结核性脑膜炎呈混合性细胞反应。

3)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呈无菌性炎性反应&单核吞噬红细胞反应。

4—5d后出现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2)病原学检查
1)病原学检测:CSF分离出病毒&PCR检测(+)或抗体(+)有助于诊断,但阴性不能排除诊断。

2)单纯疱疹病毒(HSV):早期抗原(+)提示近期感染,血清HSV—IgG可终生存在,发病初期HSV—IgM(+)更有意义。

9、腰穿操作程序
(1)准备
1)病人准备:术前沟通;签署同意书;穿刺前排空大小便;体位(穿刺时患者靠床沿侧卧,双手抱膝,双膝向胸部屈曲,头向前屈,抱呈球形,脊柱与床面要保持平行,骨盆与床面要保持垂直,以增大腰椎间隙利
于穿刺。


2)2%碘酒,75%酒精,无菌棉球,纱布,2%利多卡因,无菌腰椎穿刺包,压力表,无菌手套,注射器胶布,清洁试管。

(2)操作:体位,消毒,铺巾,局麻,穿刺,测压,取标本,拔针,术后交代。

1)体位: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向前胸屈曲,双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呈弓形。

或由助手立于术者对面,用一手搂住患者头部,另一手搂住双下肢腘窝处并用力抱紧,使脊柱尽量后突,以增加椎间隙宽度,便于进针。

以髂棘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交会处为穿刺点,通常取第3—4腰椎棘突间隙,也可在上一个或下一个椎间隙进行。

2)消毒: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消毒巾,以2%利多卡因自皮肤至椎间韧带作局部浸润麻醉。

(腰穿经过的组织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进入硬膜外腔,一般说硬膜外麻醉再次)),继续进针穿刺硬脊膜和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即有脑脊液流出。

股灾穿刺时的两次落空感,一次是黄韧带,第二次是蛛网膜,相比之下第一次的落空感更强。


3)穿刺:术者以左手拇指、食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方向,针尖稍稍向头侧缓慢刺入,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脊膜时,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成人进针深度为4—6cm,儿童为2—4cm),此外将针芯缓慢拔出。

即可见无色透明脑脊液流出。

4)当见到脑脊液即将流出时,接上测压管或接脑压测量压力,准确读数,亦可计数脑脊液滴数估计压力(正常为80—180mmH2O或40—50滴/min)
5)压腹试验:令助手压迫患者腹部,CSF压力迅速上升,解除压迫后压力迅速下降,证明穿刺针在椎管内。

6)压颈试验:若压力不高,可令助手压迫一侧颈静脉约10s,然后再压另一侧,最后同时按压双侧颈静脉,若脑脊液压力迅速升高一倍左右,解除压迫后10—20s,又迅速降至原来水平,表示蛛网膜下腔通畅,若压迫颈静脉后压力不升高,表示蛛网膜下腔完全阻塞,若压迫后压力缓慢上升,放松后又缓慢下降,表示不去完全阻塞。

7)拔针:撤出测压管,收集脑脊液2—5ml,送检常规、生化及细菌培养等。

术毕将针芯插入后一起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巾,胶布固定。

术后去枕仰卧4—6h,可避免术后低颅压性头痛。

(3)术后观察
10、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穿刺时避免引起微血管损伤。

(2)穿刺时如患者出现呼吸,脉搏,面色苍等异常改变时,应立即停止操作。

(3)在鞘内给药时,应先放出等量脑脊液,然后再给与等量溶剂的药物注入,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或过低性头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