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认知心理学第2章知觉

(完整版)认知心理学第2章知觉

第二章 知觉
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传感数据)转化为对目 标、事件、声音和味道等的体验的过程。(Roth, 1986)
视知觉的复杂性:看起来相当简单,似乎不需要 任何意志努力。在试图模拟该功能时遇到了巨大的障 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计算机系统的认知速 度与能力能与人的视觉系统相匹敌。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第二节 模式识别 第三节 结构优势效应
❖应用:
模板匹配理论
❖评价:
简单直观 不经济 不灵活
目前,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模板说没有完 全解释人的模式识别过程,它只是模式识别过 程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
(二)原型匹配理论
1. 基本思想:
它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 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
模式识别就是在记忆中寻找原型的过程。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判断看到的刺激是哪个字母,H还是S,要 尽快,并尽量少犯错误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被试分组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视觉识别作业
反应时和正确率
被试分组
视觉识别作业 00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注意局部组会受到干扰,而注意整体组不会受到干扰 总体特征的知觉优于局部特征的知觉
实验结果:被试对原有的畸变模式分类的正确率 约为87%;对先前未看过的原型分类的正确率也与此 相当,而对新的畸变模式的分类则较差。
Posner等认为,这种实验结果说明,被试在实验 的第一阶段上,已经从一些畸变模式中有效地抽象出 原型。即被试对畸变模式进行分类是将它们与相应的 原型作比较的。
原型理论
实验结果表明,正常句子的知觉在所有的 音噪比水平都优于异常的句子,而异常的句 子又优于非语法句。
正常句子和异常句子在知觉上的差别说 明人可应用句子的意义,而异常句子与非语 法句的差别则说明人可将语法应用于知觉, 两者都表明人已有的语言知识对知觉的作用。
4. Biederman的不同场景照片的研究 P22
模式的识别需要刺激与模板相匹配,而这种匹配要求两者有 最大程度的重叠。
模板匹配理论
匹配状况 完全匹配或重叠 大小或方向上不完全吻合
完全不重叠
识别状况 成功识别
调整,使之正常化 被拒
2.模板说面临着两大困难:
(1)人有大脑中到底贮存有多少模板,这些模 板的检索方式与速度如何?(串行加工还是平行 加工?)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一、当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觉的看法
第一,知觉是寻求对信息的最佳解释的过 程;(不可能图形)
第二,知觉过程具有积极主动性和选择性; (见图)
第三,知觉依赖于过去的知识经验,是现 实刺激和过去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见图)
Does the brain really have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inputs?
一、模式识别概述
模式:刺激的整体结构 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 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模式识别:当人们把输入刺激的信息,与 大脑中长时记忆的信息进行匹配,从而 辨认和确定该刺激信息意义的过程。
确认所知觉到的模式是什么,并将它与 其他模式区分开来。
模式与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的种类:
实验结果清楚地说明,人在知觉自 然环境中的对象时,是以已有的关于自 然环境中诸景物的知识为依据的,有关 诸景物的自然的空间关系的知识引导我 们的知觉活动。
二、知觉理论 (一)假设考验说(建构知觉观)
1)强调知识经验的作用 2)强调知觉过程的主动性、建构性 3) 知觉也会发生错误(可受到不正确的假设和期望的影响)
Tulving, Mandler和Bauumal(1964)的字词识别 实验,证明了字词识别既依赖自下而上加工,也依赖 自上而下加工。 P26
(二)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
整体加工: 对于一个刺激客体,先知觉其
整体,然后再知觉各部分的加工方式 。
局部加工:对于一个刺激客体,先知觉其
各部分,进而再知觉整体的加工方式。
(2)大脑中的模板与客观事物很难呈一一对应 的关系,那么,对于一个客观事物来说,无法 确定模板的数量及其变式。(预加工 P32)
Antarctica
3.模板说存在的证据: P34
(1) Philips(1974)判断棋局模式的实验; (2) Warren(1974)判断声音异同的实验。
模板匹配理论
直接知觉观——
强调环境信息 真的不需要假设内部表征来理解知觉吗? “看见”与“看成”是两个不同的过程
三、知觉信息加工过程
(一)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加工 1.自下而上(bottom-up)加工:
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 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 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 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Navon通过实验认为知觉加工过程中 存在总体特征优先现象。即在知觉加工 的过程中,总体加工快于局部特征加工。 而且当人们注意局部特征时,也不能不 先知觉刺激对象的总体特征。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条件 被试任务 测验指标 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
局部冲突 局部无关 局部一致
A1 A2 A3
实验方法 A
原型:是指一类客观事物的抽象物,是一 类客观事物所共有的关键性特征。
不 同 形 状 的 椅 子
2. 实验证据:
(1)Posner和Keele的九点图实验
实验材料:9个点构成几种基本的模式,如三角形、 字母M或F以及随机点模式,这些基本的模式在实验中 被看作原型。然后对每一个原型中的某些点加以移动 (移动的距离决定了畸变程度),分别构成4个畸变的 模式。 (见图)
➢ 无关因素:被试的关注点 ➢进一步论证:视觉识别作业
视觉识别作业
被试分组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注意整体组(要求被试指出他看到的大字母 是H还是S)
注意局部组(要求被试指出他看到的小字母 是H还是S)
被试分组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视觉识别作业
被试分组
视觉识别作业
The Muller-lyer illusion
Ames房间
错觉:不同高矮的孪生姐妹
The Ames room illusion
想一想: 这一错觉是怎样产生的?
(二)直接知觉观(以Gibson 为代表)
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 的作用;
认为自然界的刺激信息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 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 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 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 考验。
实验程序: (1)先让被试看其中3种原型的畸变模 式(共12个),这些畸变模式一个个地随机呈现, 要求被试将所呈现的每个畸变模式划入某个范畴(原 型),对他们的每次分类操作均给予反馈。在这个阶 段,不给被试看任何一个原型。
(2)给被试看一系列的模式,其中包括先前看过的 畸变模式、新的畸变模式和原型本身,要求被试将 这些模式分别划入上述3个范畴。
Kinchla和Wolfe(1979)进行重复实验 研究,认为小字母达到8度视角时,它比 总体特征(大字母)更易识别。由此他们 认为:有着最佳大小的对象首先被加工.
第二节 模式识别
知觉与模式识别
➢ 联系
对一个熟悉模式的知觉,就是模式识别
➢ 区别
知觉:觉察、分辨、确认; 模式识别:分析、比较、决策 研究范围不同(知觉广,模式识别窄)
线条透视
结构密度
遮盖关系
线条透视线索
消失点
空气透视带来的深度感
浓淡远近法
纹理梯度线索
纹理变化带来的深度感
遮挡线索
遮挡
近处目标挡住远处目标
阴影线索
熟知大小线索
模糊线索
对两种知觉观的评论
建构知觉观——
强调人主观能动性 人的知觉常常是错误的吗? 大多数实验和演示都用了人工或非自然刺激
实验条件
整体冲突
S
被试任务 测验指标 实验结果
局部冲突 局部无关 局部一致
B
B1
B2
B3
整体无关
C
C1 C2
C3
整体一致
局部冲突 局部无关 局部一致
整体的一致性关系 局部的一致性关系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条件 被试任务 测验指标 实验结果
整体冲突 整体无关 整体一致
局部冲突 局部无关 局部一致
局部冲突 局部无关 局部一致
法辨认从较罕见的角度展示的图形。
联想失认(associative agnosia):可
缓慢地认出事物,但是集中注意于细枝末节。
面貌失认(prosopagnosia)指不能再 认人脸(无论是亲戚的、名人的,还是 自己的镜像或照片)。
面貌失认
(prosopagnosia)
二、模式识别过程
模式识别过程的简单模型
局部冲突 局部无关 局部一致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条件 被试任务 测验指标 实验结果
判断听到的刺激是哪个字母,H 还是S,并按键做出反应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条件 被试任务 测验指标 实验结果
RT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条件
被试任务 测验指标
实验结果
听觉辨别的反应时依赖于听觉刺激与视觉刺 激的总体的一致性关系,整体的作用大于局部
(2)Reed的面部简图实验 P36
3,原型匹配模型:
原型
经验
4. 原型匹配理论的评论
优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容纳模板匹配理论, 灵活、有弹性,减轻记忆负担,与日常生活经验 相符。
缺点:理论不够清晰和直观,而且缺乏自上 而下的过程。
(三)特征匹配理论
1. 基本思想
认为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各种特征 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 进行分折,也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抽 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亿中的各种刺激的特 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 别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