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英园中学2014-2015年度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中国文化西来说的终结刘学堂中国文化西来说在西方学术界由来已久,而在中西学术界产生极大影响则源于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仰韶村发现了大量的彩陶,他将其与东南欧的特里波里等遗址的彩陶相比,发现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为了探寻彩陶的传播路线,安氏寻踪西进。
经调查,安特生认为甘青地区发现的大量陶器都属于新石器时代,可归入仰韶文化,同时认为它们都是由西方传入,完善了中国文化西来说体系。
由于安特生的中国文化西来说是建立在考古学的基础上的,所以一经出笼,便在中国史学界引起极大的震动。
中国的学者们断然不能接受,但同时也感到要推翻安特生的观点,最终解决中国文化起源这样的大问题,在材料上还有许多实际困难。
1931年留学归国的梁思永,发掘了安阳高楼庄的后岗,发现了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后岗三叠层”,即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文化层由下而上的三层堆积,从地层上证明了中国的历史由史前到历史时期是一脉相承的。
梁先生的这一发现,对中国文化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安特生认为仰韶彩陶西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甘肃地区的彩陶年代上比中原的仰韶文化要早。
1945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通过对甘肃宁定县半山区两座齐家文化墓葬的研究,指出安特生在考古遗存认识上的错误。
然而,由中国彩陶来源引起的中国文化西来说时隐时现,其影响一直未销声匿迹,并为一些别有用心的学者所利用。
时至最近,国外个别学者依然坚持认为,中国彩陶是西来的,以彩陶为代表的中国远古文化根植于西方。
给这个问题真正画上圆满句号的是彩陶之路的发现。
彩陶之路的发现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对新疆彩陶的不断发现与研究。
上世纪80年代后,学者们开始对新疆出土彩陶的墓葬或遗址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它们大多属于青铜时代,晚者甚至到了铁器时代,这使新疆彩陶研究跨出了关键一步。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开始的几年内,新疆发掘出史前墓葬四、五千座,出土大量彩陶,逐步搞清了新疆彩陶兴衰的基本线索。
新疆彩陶并非是由西而来,是东方黄河流域彩陶西进的结果,从而提出了彩陶之路的崭新理念。
至少在距今8000年前,黄河流域彩陶文化逐渐开始向四周扩张,距今7000年,进入到六盘山东西两侧;距今5500--5000年,扩展到青海东部;距今5000年,西进至酒泉境内的祁连山北麓;距今4000年前后,现身于新疆哈密地区。
不过,这支东来的彩陶文化并没有在哈密绿洲驻足,至少在距今3000年以前,向西进入了吐鲁番盆地,同时沿天山间的山谷和山间通道,进入乌鲁木齐周围,再向西沿着天山北坡的绿色通道,进入伊犁河谷;约在距今2500年前,这支文化继续向西挺进巴尔喀什湖以东,成为这里所谓塞克·乌孙文化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但传播至此,彩陶文化已是强弩之末。
公元前后的汉代,这支源于东方的古老彩陶文化终于被其他文化所取代。
中国彩陶文化,在西进过程中,沿途不断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逐渐形成新的地方性的考古文化。
由黄河上游起点,通过河西走廊,在新疆地区沿着天山山脉这座沟通东西文化的大陆桥西进,终点到达巴尔喀什湖东岸一线,前后历时5000多年,沿途不同的考古文化是黄河文明一波又一波向外不断扩张的历史缩影。
至此,地处东西方之间具有关键性地位的新疆彩陶面貌逐渐明朗。
中国古代文化西来说也终成历史。
1.以下对“彩陶之路”发现之前“中国文化西来说”影响难以消除的原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中国文化西来说在西方学术界由来已久。
B.安特生从考古的角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体系。
C.在中国文化起源的大问题上,中国学者没有足够的材料推翻安特生的观点。
D.国外个别学者至今仍然坚持中国文化西来说。
2.下列有关“彩陶之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彩陶之路”是由中国学者经对新疆彩陶的深入研究,弄清了其兴衰的基本线索而提出的理念。
B.“彩陶之路”发端于仰韶文化,从至少距今8000年前向西延伸,历经许多地区,最后止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带。
C.“彩陶之路”的发现从彩陶文化变迁的时间地域两方面证明了彩陶西进的线索,从根本上推翻了中国文化西来说。
D.“彩陶之路”的形成过程也是中国彩陶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逐渐形成新的地方性考古文化的过程。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后岗三叠层”的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文化层,自下而上三层堆积,是按由早到晚的时间顺序排列的。
B.“仰韶彩陶”所处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它属于黄河流域彩陶文化。
C.约在距今2500年前巴尔喀什湖以东,黄河流域彩陶文化衍变成为“塞克·乌孙”文化。
D.新疆彩陶大多属于青铜时代,时间上要比“仰韶文化”晚,可证明彩陶文化的西进。
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①,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①漆身为厉(lài,赖),吞炭为哑:以漆涂身,使肌肤肿烂,像患癞病。
厉,同“癞”。
癞疮。
吞炭为了使声音变得嘶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襄子最怨智伯怨:痛恨B.卒释去之去:使……离开C.何乃残身苦形苦:痛苦D.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数:责备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豫让“义人也”的一组是()(3分)①去而事智佰,智佰甚尊宠之②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③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④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⑤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⑥遂伏剑自杀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的朋友劝说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伺机刺杀,但豫让认为那是不义的行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
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5分)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5分)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8、诗的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答:9、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4分)答: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6分)甲:(1)①,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苏轼《定风波》)(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②。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③,献愁供恨,④。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薄雾浓云愁永昼,⑤。
(李清照《醉花阴》)(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⑥。
(李清照《声声慢》)乙:(1)雄姿英发。
①,谈笑间,②。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③。
(王羲之《兰亭集序》)(3)开荒南野际,④。
(陶渊明《归园田居》)(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⑤,⑥。
(杜甫《登高》)三、(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想念一棵树⑴想念一棵树,一棵湘西天子山上的松树。
•(2)那天,导游告诉我们,说是要带我们走一条常人不知道的小路,去看“西海”。
所谓“西海”,其实是一处巨大的山谷。
这就是张家界独具的奇特景观:看山,得攀上山顶,而山顶,大多是一马平川,无数如戟似戈的山峰却挤挤挨挨地排列在一个个巨大的山谷里,如同一支支静静等候征战的将士。
即便是大晴天,山谷里也终日阴森肃杀,迷蒙着缥缈的雾气。
(3)西海,便是张家界峰林景观的代表作之一。
千百座造型各异的砂岩岩峰绵亘数十里,深藏在天子山阔大的怀抱中。
也只有在高高的天子山上,才能感受到那排山倒海般的峰林气势。
(4)我们跟着导游在密密匝匝的丛林里穿行,实在辨不清哪里是路。
终于草木渐稀,待转过一方巨岩,眼前豁然一亮:一大片灰苍苍的峰林仿佛听到一个无声的召唤,已经森然列阵在我们面前。
(5)他们都是些谁家的将士?有的敛眉锁目,胸间隐隐含着一股不平之气;有的髭发俱张,似难耐这漫漫无期的等待;更多的则盔甲齐整,意态冷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