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娲图腾与民族精神伏羲女娲的传说,一方面包含了初民最初朴素的对人类起源的探求;另一方面则源自于人类对龙图腾的崇拜。
是以龙为感情纽带而转化的一种“媒介”,并作为联络人类感情的“工具”。
通过龙的崇拜,还可以发现我国从远古至今形成的深刻影响与龙的情结。
远古时期,人神杂糅,神话传说充斥于世界。
然而某些传说中虽然掺杂着神话,但是它与单纯的神话有着根本的区别;因其系口耳相传,失实之处在所难免,却包含了一定真实历史的痕迹。
伏羲女娲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并受到崇祀。
有关他们的传说,流传的地域极为广泛。
毕竟这段历史太遥远,史书中对此的记载极其匮乏;传说来源的途径也很多,让人扑朔迷离。
汉墓绘画中却出现了大量的伏羲女娲图像,为人们进一步了解这个传说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有人认为他们是人,有人说是神;有人推想该传说起源于北方,有人认为源自南方。
然而传说的产生,不过是古人借助使用的一种工具,究其传说背后的实质,却蕴含着一段深厚的难以割舍的民族情结。
至此,不能不提到国学大师、著名书画家冯其庸先生。
冯老曾嘱咐笔者说:我看到新疆阿斯塔那墓中伏羲的帽子、胡子都是一副少数民族的模样,说明不仅汉族、苗族,就连新疆少数民族也认同伏羲是他们的始祖了,这是我们民族团结、和谐的证明,你要认真研究一下伏羲女娲。
因为受到冯老的教诲和指导,笔者才仔细思考并撰写此文。
一、伏羲女娲传说是人类社会原始宗教性质的产物中国的创世神话很多,分别来自于远古初民对宇宙中万物的初步认识,并产生的对人、植物、动物等起源的解释;有些被崇拜的对象还成为氏族的图腾。
人是万物之灵,人的起源当然会首先受到关注。
传说伏羲女娲是创造人类的二位主神和始祖,初民就利用这个传说解释了人类的起源与繁衍问题。
1、女娲的传说女娲的记载初见于《楚辞·天问》,曰:“登立为帝,孰道尚之。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女娲对人类的功绩有:许慎《说文解字》曰:“女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山海经》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粟广之野。
”郭璞注:“女娲古神女帝,人面蛇身,一日七十变,其肠化为此神。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曰:“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不暇供,乃引绳于泥土中,拳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縆人也。
”《淮南子·览冥训》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娃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狡虫死,颛民生。
”2、伏羲的传说伏羲被尊为人类的男性始祖,传说中的他的一些功绩也记录于很多文献。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含神雾》曰:“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羲。
”《易·系辞下》曰:“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绎史》卷三引《古史考》:“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
”《潜夫论五德志》:“(伏羲)结绳为网以渔。
”《楚辞·大招》:“伏羲氏作瑟,造‘驾辨’之曲。
”《汉书·丙吉传》曰:“东方之神太昊乘震执规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兑执矩司秋,北方之神颛顼乘坎执权司冬,中央之神黄帝乘坤执绳司下土。
”《山海经·海内经》曰:“西南有巴国。
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3、伏羲女娲传说的变异与融合随着时代的改变,很多事情必然会不断随之变化。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曰:“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庖牺制度,亦蛇身人面,一号女希。
”《风俗通》曰:“女娲,伏希(羲)之妹。
”《独异志》记载,远古宇宙初开未有人民,伏羲女娲以兄妹结为夫妻,并“结草为扇,以障其面”。
伏羲女娲为夫妻的传说,还见于战国时的长沙子弹库帛书:创世之处,天地混沌,暗昧无日,风大雨多;伏羲娶女娲生了四个孩子,协助禹和契治理洪水;四个孩子到四海一边支撑蓝天,一边为山川命名;黑暗中用步履计算时间,确定四季。
……最终完成了创世的工作。
这里没有说伏羲女娲是兄妹。
[1]到汉代以后伏羲女娲的传说,还融入了佛教因素。
[2]在南方的苗族等少数民族中,伏羲女娲传说还演化为盘古传说(详见下文)。
四川新津龙岩村出土的三国时期的石棺画像,[3]刻绘在石棺后挡板上的伏羲、女娲,一个捧日,一个捧月,二人均为完全的人形。
说明该传说在当地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总之,伏羲女娲的传说始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融合。
二、汉画中伏羲女娲的类型及其形象的文化意蕴伏羲女娲传说出现的地域遍及全国各地,所表现的形式多样:有说唱的形式,如现今保存在南方少数民族中的创世史诗;有文献的零星记载,如《淮南子》等;有出土的文物中,如画像砖、石、壁画、帛画等。
在出土的画像中,伏羲女娲的表现形式多样,不同形式的伏羲女娲画像,代表了每个时代、文化中相异的信息。
1、汉画中伏羲女娲的类型汉画中伏羲女娲的类型很复杂,形象亦不尽相同,意义也就有所区别。
一是形体的差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非衣帛画,最上部中间是人首龙身盘曲的神人,有人认为他是烛龙,笔者认为是伏羲或女娲。
因为画中的女墓主死后去始祖神那里才合乎情理,假如她到烛龙那里去,与理不通。
河南洛阳西郊浅井头汉壁画墓,洛阳墓顶由南向北绘有伏羲和女娲。
伏羲人首龙身无足,尾部呈鱼鳍状。
1986年四川简阳鬼头山出土的3号石棺画像,刻一人首龙身的人物,其旁刻写“伏希(羲)”。
左边亦刻人首龙身像(伏羲女娲为龙身的问题详见下文),其旁刻写“女蛙(娲)”。
二是头衣和手持道具的区别: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4]戴冠的伏羲执矩,头挽发髻的女娲执规,二人均人首龙身且尾部交缠,他们中间有一小人。
左边题刻“伏羲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的铭文。
河南唐河汉画像石上,刻有伏羲手执排箫的图像。
[5]微山两城镇出土的一画像上,中间是“西王母”,其两侧是手执便面、人首龙身的伏羲女娲,二人作交尾状(也有的伏羲女娲中间为东王公)。
三是对伏羲或女娲个体始祖的崇拜形式:费县潘家疃出土的伏羲图和女娲图分别刻在两个门柱上,伏羲为人首龙身,身上有日轮而手执规,下身长两只足;女娲人首龙身,身上有月轮而手执矩,下身有两只足。
四是创造型或情景的再现:江苏睢宁出土的“伏羲女娲”汉画像石,[6]画面中伏羲女娲皆人首龙身交尾状,二人躯体中间有羊、马等,下方的二人两侧各一小人首龙身之人。
河南唐河针织厂出土的伏羲女娲图,[7]伏羲女娲各手执一草扇,在一神人身上相向而立;南阳七孔桥出土的“女娲捧璧”图,原文说“女娲人首龙身,手执灵芝”。
[8]他们手执的应当是草扇。
2、出土文物中不同伏羲女娲形象的文化意蕴不同的形象就是不同文化的表达。
汉画中伏羲女娲的图像很繁杂,其文化意蕴也就各异:其一,伏羲女娲手中不同的工具代表了各异的传说和伦理观念。
伏羲女娲手执草扇,是文献中所谓其因兄妹结婚而“结草为扇,以障其面”遮羞的情景;也是在描绘始祖神初始创世的状态。
从女娲创造人类开始,到伏羲神话的出现和伏羲女娲兄妹结婚,“结草为扇,以障其面”的说法,以及《风俗通》所说女娲成为“女媒,因置婚姻”等,已经脱离了原始氏族的状态,显然渗入了封建伦理观念和思想。
《周髀算经》上卷记载:“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昔者包牺(伏羲)立周天历度——夫天可不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
’”作为妻子的女娲从属于伏羲,伏羲执矩、女娲执规的图像意义,大概是“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体现,即尊卑关系。
其二,是伏羲女娲祖神崇拜和创造、主管万物的表现。
伏羲的形象是通过其头衣如进贤冠、山字王冠、通天冠、手中所持的日等方法;女娲是通过其头挽的发髻、持月等方法,区别二人的身份、性别。
伏羲头戴王冠,则是其“初造王业,以理海内”的象征;伏羲女娲手捧日月,是其创造和主管阴阳与天地的体现。
伏羲或女娲以个体的形式出现,是祖神崇拜的表现。
有的伏羲女娲身体交缠或交尾,描绘了他们正在繁衍人类;而二人中间的小人,则是描绘他们已经繁衍出的人类。
其三,伏羲女娲的奇异形体是具有“圣德”的象征。
汉画中的伏羲女娲,人首龙身,他们的神奇躯体是其超凡神性的证明。
如《列子》曰:“女娲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生而有大圣之德。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伏羲“蛇身人首,有圣德。
”三、伏羲女娲的传说反映了古代社会与文化的变化在女娲传说的创世故事中,主旨为了强调是伟大而神圣的女性(或指始祖、母亲),其原始性显而易见;伏羲传说中,流露出人类处在进步、发展中的阶段和痕迹,到伏羲女娲以兄妹婚配,并因羞耻而以叶扇障面,越来越表达出人类进入高度文明下的社会伦理道德范畴中的思想、感情。
伏羲女娲传说经初民口耳传唱、到文字记录,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难免会在原始的基础上陆续增加一些新时代的文化。
1、图腾与伏羲女娲的传说包含了初民对人类产生的朴素的认识有人说,对女性氏族崇拜,其流行时期大约相当于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中期[10]。
《吕氏春秋·恃君》记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退进揖让之礼。
”陶阳等先生说:“作为女性创世大神,女娲神话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时代。
”[11]伏羲女娲被初民奉为人类始祖,其根源在哪里呢?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对此分析得很精辟:“从一开始,宗教就必须履行理论的功能同时又履行实践的功能。
它包含着一个宇宙学和一个人类学,它回答世界的起源问题和人类的起源问题,而且从这种起源中引申出了人类的责任和义务。
这两方面并不是截然有别的。
”这是说,回答世界的起源与人类的起源是一切宗教必须解决的理论问题。
只有这样,才有说服人的权威。
[12]对伏羲女娲的阐释来自于宗教贵族的祖先崇拜思想。
在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墓葬中,死者旁边随葬一些生前用过的生产工具、食物等,都是灵魂不灭和对祖先崇拜的表现。
[13]从女娲传说中所反映的种种事迹看,从客观上分析,自然是无稽之谈,由此她与伏羲的婚姻并创造人类也就纯属虚构。
与女娲传说相关的遗迹很多。
其中如女娲补天的所在地之一河南西部的王屋山等,这些都不足为据,因为类似的传说与遗迹在中国屡见不鲜。
从伏羲的传说看,把这一些发明创造都归功于他一人,不足为信史;也没有证据证明他存在的资料。
综上所述,伏羲女娲只是人类初民编造的具有神奇的功绩卓越的“人性化了的神”,实际上伏羲女娲仅是被人利用的一种“媒介”或“工具”。
李发林先生同样认为,伏羲女娲是“两位象征人类始祖而实际并不存在的礼俗人物”。
[14]2、伏羲女娲传说的起源地对伏羲女娲信仰起源的研究,有南方说,即起源于南方的苗、瑶诸族或古巴蜀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