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及其趣闻典故
一为水豆腐,包括质地粗硬的北豆腐和细嫩的南豆腐;二为半脱水制品, 主要有百叶、千张等;三为油炸制品,主要有炸豆腐泡和炸金丝;四为 卤制品,主要包括五香豆腐干和五香豆腐丝;五为熏制品,诸如熏素肠、 熏素肚;六为冷冻制品,即冻豆腐;七为干燥制品,比如豆腐皮、油皮; 八为发酵制品,包括人们熟悉的豆腐乳、臭豆腐等等。这八类制品中, 安徽淮南的八公山嫩豆腐,广西的桂林白腐乳,浙江绍兴腐乳,黑龙江 的克东腐乳,广东的三边腐竹,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湖北武汉的臭干 子等,均已成为名驰中外的豆腐精品。
2000多年来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豆腐不但走遍全国,而且走向世界。 说起这段历史,就要提起唐代大和尚鉴真。天宝12年(公元757年),鉴真 东渡日本,带去了豆腐制作方法。至今日本的豆腐包装袋上还有“唐传 豆腐干黄檗山御前淮南堂制”的字样,而且许多豆腐菜谱直接采用汉名。 如“元月夫妻豆腐”、“二月理宝豆腐”、“三月炸丸豆腐”、“四月 烤串豆腐”、“五月团鱼豆腐”等等。 继日本之后,朝鲜、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国家也 从中国学到了豆腐制作技艺。以后随着大批华人外行的足迹,中国豆腐 走到了西欧、北美,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有了大豆食品的生产与销售。
豆腐质地细腻洁白。具有多种软嫩度,自身无显味,可与 荤素各种原料配用,适于多种工艺加工(包括瓤式菜、丸 式菜、糕式菜等)和各种烹调法.宜于各种调味(包括甜 菜),烹调应用十分广泛。可用于制作主食、菜肴、小吃 以及用作馅料。制作菜肴,可以作成冷菜、热炒、大菜、 汤羹、火锅等各种菜式,也可用于作馅。以豆腐制作的菜 肴达数千种,既可作“小葱拌豆腐”、“白菜熬豆腐”等 家常低档菜;又可作宴席菜。有些菜品已形成为地方或世 界名菜,如四川“麻婆豆腐”;江苏“镜箱豆腐”、“三 虾豆腐”;上海“炒百腐松”;浙江“砂锅鱼头豆腐”; 安徽“徽州毛豆腐”;山东“锅塌豆腐”、“三美豆腐”、 “黄龟豆腐羹”;北京“朱砂豆腐”;湖北“葵花豆腐”; 湖南湘潭“包子豆腐”;江西“金镶玉”;福建“发菜豆 腐”、“玉盏豆腐”;
豆腐营养价值 制作豆腐的大豆含有丰富的营养。以下是几种主要动植 物蛋白食品蛋白质价(以标准蛋白质价为100时)的比 较:鸡蛋为100,牛肉为83,鱼肉平均为70,稻米为67, 全麦粉为53,玉米为59,大豆粉为74,这说明大豆的蛋 白质价可与鱼肉相媲美,是植物蛋白中的佼佼者。大豆 蛋白属全价蛋白,其氨基酸的组成比较好,人体所必需 的8种氨基酸它都有。 除蛋白质以外,大豆中含有18%左右的油脂,其绝大部 分可以转移到豆制品中去。大豆油脂的亚油酸(人体必 需的主要脂肪酸)比例较大,且不含胆固醇,不但有益 人体神经、血管、大脑的发育生长,而且还可以预防心 血管病、肥胖病等常见病发生。
宋明以后,豆腐文化更加广为流传,许多文人名士也走进传播者的行列。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善食豆腐,元祐二年至元祐四年任杭州知府期间,曾 亲自动手制作东坡豆腐。南宋诗人陆游也在自编《渭南文集》中记载了 豆腐菜的烹调。更有趣的是清代大臣宋荦关于康熙皇帝与豆腐的一段记 载。时值康熙南巡苏州,皇帝新赐大臣的不是金玉奇玩,而是颇具人情 味、乡土气的豆腐菜。 随着豆腐文化的传播,各地人民依照自己的口味, 不断发展和丰富着豆腐菜的制作方法。流传至今的有四川东部的“口袋 豆腐”,以汤汁乳白、状若橄榄、质地柔嫩、味道鲜美为特色;成都一 带享誉海内外的“麻婆豆腐”,独具麻、辣、鲜、嫩、烫五大特点}湖北 名食“荷包豆腐”、杭州名菜“煨冻豆腐”、无锡“镜豆腐”、扬州 “鸡汁煮干丝”、屯溪“霉豆腐”、以及以豆腐衣为原料的“腐乳糟大 肠”等等。
主考官见到这份答卷,勃然大怒,斥责王致和玩世不 恭,还要拿他问罪。朝廷大臣张之洞得知此事,不以 为过,反而疏通说:“众举子见试题为‘知味下车’, 多以咏酒为诗,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独该生以臭豆 腐命意,格调迥异,词旨豁达,自当另行计议。”同 僚李慈铭等人也赞同此议。于是王致和便以一首臭豆 腐诗得中举人,放任奉天府铁岭知县,后来又升迁到 河南卫辉知府之职。张之洞又特地为王致和的臭豆腐 铺书写牌匾“素醇坊”,黄体芳也送一匾“臭名远 扬”。臭豆腐,得到了朝廷命官的认可,从此身价大 增。 后来,这种异香扑鼻的臭豆腐进至皇宫,成为御膳。 民间老百姓,更是家家户户具备,成为一种独特的风 味小吃。
音乐:马兰花开
咏豆腐 养生若大补,莫若食豆腐。 感谢刘安公,制作之先祖。 四川麻婆辣,河北白劳苦。 生可拌小葱,熟应炒炖煮。 老幼皆适宜,休分寒与暑。 ——张志真
豆腐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有 南北之分,南豆腐软嫩鲜滑口感好而北豆腐质 地较粗糙却别有风味。
南豆腐和北豆腐的区别 从外观上看: 南豆腐色泽白,非常嫩。而北豆腐则 相对发黄,比较老。 从制作上看: 南豆腐是用石膏作为凝固剂的,而北 豆腐是用盐卤作为凝固剂的。
豆腐的相关典故 淮南王刘安,是西汉高祖刘邦之孙,公元前164年封为淮南王,都邑 设于寿春(即今安徽寿县城关),名扬古今的八公山正在寿春城边。 刘安雅好道学,欲求长生不老之术,不惜重金广招方术之士,其中 较为出名的有苏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晋昌、毛被、左昊八人, 号称“八公”。刘安由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炉,炼仙丹以求寿。他们 取山中“珍珠”、“大泉”、“马跑”三泉清冽之水磨制豆汁,又以豆 汁培育丹苗,不料炼丹不成,豆汁与盐卤化合成一片芳香诱人、白白嫩 嫩的东西。当地胆大农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于是取名“豆腐”。 北山从此更名“八公山”,刘安也于无意中成为豆腐的老祖宗。 自刘安 发明豆腐之后,八公山方圆数十里的广大村镇,成了名副其实的“豆腐 之乡”。
大豆中也含有一些蛋白酶物质、皂甙和破坏维生素的成分,它们对 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但只要适当加热即可消除;另一方面,用大 豆直接制成食品,人体对其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只有65%,而制成 豆腐以后,消化吸收率就可以提高到92%-95%。 豆腐的妙处还表现在它的药用价值方面,据说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 早在东汉末年就知道用豆腐来治疗疾病;神医华佗,用豆腐切片外 敷治疗杖疮青肿,疗效甚佳,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对豆腐的药用方法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记载。豆腐全身都是宝,豆 腐、豆腐皮、豆浆、豆渣、豆腐泔水、豆浆锅粑等均可入药。在民 间,用豆腐、鲜泽泻叶与冰糖煎服,治疗肺结核咯血;用豆腐、杏 仁、麻黄煎服,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受凉发作;在热豆浆里加松香末, 搅匀外敷,可治脚气感染;豆腐渣炒焦、研细,加红糖服之,可治 便血;牙缝出血时,也可用豆腐渣敷之;豆腐泔水对通便、祛痰和 治疗多发性疖肿,都有一定效果。
豆腐文化 不错,中国的豆腐——不论男女老少,不分民族、宗教,人人皆可享用。这 白白嫩嫩、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价廉物美的豆腐,也引出了一个“豆腐文化”。 豆腐文化中头一个问题就是豆腐的发源地。中国是确信无疑的豆腐之乡,它 的老家就在安徽淮南。据五代谢绰《宋拾遗录》载:“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 此物至汉淮南王亦始传其术于世。”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也曾在《素食诗》中写道: “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诗末自注:“世的一盒一盒的豆腐,都是南 豆腐,水分较多,也比较嫩,不适合炒菜,但可 以用来做汤。饭馆里的小葱拌豆腐,也都是用的 南豆腐。 而超市里现做的那种一块一块的豆腐,基本上都 是北豆腐,看上去比较老,可以用来炒菜。
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退尽见精华; 一转磨上流琼液,白沸汤中滚雪花。 这是明代景泰年间才子苏平的豆腐诗。明末清 初的纪映钟也赋诗称道:“蚁磨旋天地,元黄 搅夜分;谁飞东海卤,遂结北山云。”豆腐和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豆腐的历史
我国是最早种植大豆的国家, 也是最早利用大豆制成豆腐制品的国家。最早的记载见 于五代陶谷(903-970)所撰《清异录》“小宰羊”条。 另有一说豆腐为公元前2世纪淮南王刘安所创制。此说源 于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书。此外关于豆腐产生 年代还有周代说、战国说、汉代说等许多不同的说法。 考古学界有人认为在河南富县打虎山汉墓发现的画像石, 有制豆腐的全过程图,推断汉代已有豆腐,最迟,当系 汉代创制。宋代,豆腐已逐渐普及.并见于食谱。如司 联内人《玉食批》有“生豆腐百宜羹”;《山家清供》 有“东坡豆腐”;《渑水燕谈录》有“厚朴烧豆腐”; 《老学庵笔记》有“蜜渍豆腐”等。自宋代起,历代均 有赞颂豆腐的诗文。清代袁枚并说“豆腐得味胜燕窝”。
当豆腐菜走向更遥远的边疆时,风味也就更为丰富。譬如,吉林盛行 “素鸡豆腐”,色泽美观,五香味浓;又有“蛤蜊杏仁豆腐”,杏仁止 咳润肠,雪蛤清头明目,豆腐软嫩细腻,色泽纯洁乳白,菜味甘短期爽 口。此外,朝鲜族人民用牛肉、粉条、鸡蛋、豆腐制成“梅云汤”,广 西壮族有名菜“清蒸豆腐圆”,云南大理白族有“腊味螺豆腐”,香嫩 麻辣,腊香扑鼻。而“冰糖螺豆腐”,则为滋阴降火,怡疗神经衰弱的 民间风味补品……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问世于寿县八公山的豆腐, 终于传遍神州大地,并逐渐形成中国豆腐的八大系列:
豆腐逸闻 新鲜豆腐怎么变成臭豆腐呢?清光绪年间,北京前门外延 寿寺街有个叫王致和的读书人,家里经营豆腐作坊。有一 次,做了太多豆腐,没卖出去而发了霉,舍不得扔掉,他 尝试在发霉的豆腐上撒盐和辣椒粉,抬到后院放着。有一 天,王致和到后院读书赏花时,无意中发现豆腐上的霉不 见了,他觉得很奇怪,尝了一口顿觉味道醇美,非常地可 口。从此臭豆腐“臭名远扬”,遍及寻常百姓家。 更奇的是,王致和还因臭豆腐而踏入仕途,飞黄腾达起来。 话说有一年王致和参加顺天府乡试,他打开考卷,只见是 一道“知味下车”的试题,他想到了自家的“臭豆腐”, 便独出心裁地写了一首五言诗,题为《国香臭豆腐》: 明言臭豆腐,名实正相当;自古不钓誉,于今无伪装。扑 鼻生奇臭,入口发异香;素醇饶回味,黑臭蕴芬芳。珍馐 富人趣,野味贫者光;既能妖容赛,更可佐酒浆。餐馔若 有你,宴饮亦无双;省钱得实惠,赏心乐无央。
豆腐的品种
豆腐是中国人民食用最广、最大众化的烹饪原料之一,全 国各地广有制作,名产、特产亦多。如安徽寿县“八公山 豆腐”;山东“泰安豆腐”;湖北“房县豆腐”;广东英 德“九龙豆腐”;湖南“富田桥豆腐”;陕西“榆林豆 腐”;江苏淮安“平桥豆腐”;浙江丽水“处州豆腐”等 等,不胜枚举。但有人将它分为北豆腐、南豆腐两大类群、 其区别大致为:北豆腐又称老豆腐,以盐卤(氯化镁)点 制,含水分较少,色乳白,味微甜略苦,烹调宜用厚味久 炖,包括煎、塌、贴、炸及作馅等;南豆腐又称嫩豆腐, 以石膏(硫酸钙)点制,含水分达90%.色雪白,质细 嫩.味甘而鲜.烹调宜拌、炒、烩、氽、烧及作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