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课件)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课件)


谁是率先“开眼看世界”的中国 人
林 则 徐
容 闳





1.林则徐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 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 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 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中国清 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 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 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 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纬,官商之意常亲”,“是以国家大政,商贾无不与闻 者”。
阅读资料归纳郭嵩焘眼中的中西差异。
为什么郭嵩焘在当时蒙受骂名?
因为郭嵩焘通过自己的观察清醒地认识到,欧洲各 国全方位地超越了中国,而中国的守旧势力、知识分子 及大多数国民还自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因此, 郭嵩焘的言论受到广泛攻击,这是他蒙受骂名的原因。
(摘自容闳《西学东渐记》)
(1)在耶鲁大学校长看来,中国赴美幼童的表现如何?
(2)终止留美学生的教育计划,会给这些赴美幼童的学 业造成什么影响?
(3)终止留美学生的教育计划,对中国政府的形象会有 什么影响?
(4)以赴美幼童的身份,也给当时的总理衙门写一封信, 谈谈你对终止留学生计划的看法或意见。
容闳的计划推行了不到10年就夭折了, 你如何评价这一计划?
所到之处,无论家庭、学校、城市或乡村,都为他们自己、为他们的祖国建立了 友谊。他们无负于他们的家庭和国家所寄予的信任。他们在异国的表现是杰出的。 虽然他们还在青少年时期,但是已理解到他们有责任保持他们的民族和国家的荣 誉。他们的行为,使许多无知者和不怀好意的人对中国的偏见逐渐消失,而代之 以称赞。
…… 正当这些青年即将通过艰苦勤奋的学习获取丰硕的成果的时候,政府却将他 们召回,我们对此深深感到遗憾。他们大多数人的学业,到目前为止当属基本训 练和预备阶段。他们的学业,原可在精心灌溉和耕耘下培育出灿烂的花朵和果实, 但是这次变动,剥夺了他们的学习机会。我们对他们所进行的知识文化教育,与 我们对待本国的儿童和公民没有任何差异。
鸦片战争的炮声,把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 的迷梦中惊醒。面对中国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他们开始抛 弃旧有的“华夷观念”,重新认识外部世界,并作出向西方 学习的历史抉择。先进思想家、早期留学生以及走出国门的 外交使臣,成为近代中国率先“开眼看世界”的人。探寻他 们认知西方的足迹,反思他们艰辛求索的苦旅,我们会更加 体会到,近代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路程有多么艰难。
郭嵩焘的个人悲剧是如何造成的?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相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他走 在时代前面,用世界眼光来重新审视中国,他的看法和行 为不能为大多数国人所理解。也是晚清政府的腐败造成的。
意 义:
1.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2.对当时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3.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
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 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 西方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之长 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 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1.“师”是什么意思?
学习
2.“夷”指的是谁?
西方先进国家
3.“长技”指的是什么? 西方国家比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
4.“师夷长技”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为了“制夷”, 就是要战胜和制止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近代中国首任 驻外使臣
——郭嵩焘
“西学东渐”寻踪
1.含义:
传教士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也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 学技术,史称“西学东渐”。西学,泛指当时西方先进 的科技技术;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
2.时间:最早可追溯至明朝(16世纪)。
3.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等许多方面。例如明朝 时传教士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 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等。
2.梳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作为, 这对我们今天走向世界有什么启示?
容闳的计划体现了他希望通过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 进文化以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设想。
为什么黄遵宪对朝廷下令调回留学生那么痛心疾首?
黄遵宪认为,派遣留美幼童对于开阔中国人的眼界、 对于变革中国是个十分难得的机会,而中国政府竟然中断 这项计划,完全是一种保守、倒退、自我封闭的行为。因 此,作为诗人的黄遵宪十分痛心,写下了这首诗。
利 玛 窦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制作的小型日晷仪
《坤舆万国全图》
资料1 清朝统治者和士大夫固守华夷有别的观念。他们视 西方为未开化的“夷狄”,认为中国文化远高于西 方文化。
资料2清明初末统清治初者的和士士大大夫夫普普遍遍认视同西“方西为学“中夷源狄说””,,坚即持西 “华夷方之学辨术”源,于主中张国中。西文化有别,中国文化高于西方 文化。这种观念不利于引进西方文化及西方文化在中国 的传播。“西学中源说”则具有双方面的影响。从积极 方面说,一些士大夫认为,既然“西学”源于“中学”, 12那有播.“与是传么的阻华 以怎播,传力往夷样会学统会“之进有习,减西辨入什西 在 小学”中么学 这 。东与国影就 种 从渐“的响是观消”西??“念极的学中的方情中学支面况源的持说相说回下,比”归,一,对”西些源于,方士于西找 文大西方回 化夫方文中 在认的化华 中为工在文 国,业中化 的既文国固 传然明的 “西学与”以源往于““西中学学东”渐,”那的么情,况从相中比国,的源固于有西文方化的也工能业 发文展明出不新是的通文过化知,识自分然子也和就平没传有播学到习中西国学的的,必而要是。伴在随这着 种武观力念进的入支中持国下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阻力会增大。
国思想解放开端。
局 限 性:
1.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 2.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器物),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3.维护封建清王朝的统治。
1.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们有什么共同的追求和特点?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人都对中国的前途充满 忧患意识,都有世界眼光,希望借助西方的先进技术、 优势发展中国,使中国富强,但他们的见解和主张往往 不为主流社会和当局所接受。
《四洲志》是林则徐主 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 洲、欧洲、非洲、美洲)30 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 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 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界 地理志书。《四洲志》为闭 塞已久的中国社会打开了一 扇眺望世界的窗户。
2.魏源
编写了《海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志》; 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魏源
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 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 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 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 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 1二.魏年源举主人张,设二立十工厂五,年制始造成轮进士,官高 船邮和知枪州炮,,晚兴年办弃民用官工归业隐;,潜心佛学, 2武3法 致 民..器学改名 用 愈武习革承 ” 甚装西考贯 为 ”军方试。 宗 的队练制魏 旨 变,兵度源 , 法增方。设法认 提 主水,为 出 张师用论 “ ,科新学变倡;式应古导以愈学“尽习经,西世便方 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 以制夷”的新思想。
历史小知识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 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 识的综合性图书。它以林则徐主持 编译的不足九万字的《四洲志》为 基础,将当时搜集到的其他文献书 刊资料和魏源自撰的很多篇论文进 行扩编,初刻于道光二十二年,为 五十卷。道光二十七年增补刊刻为 六十卷。随后,又辑录徐继畲在道 光二十八年所成的《瀛环志略》及 其他资料,补成一百卷,于咸丰二 年刊行于世。
3.容闳
容闳
容闳(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 日)字达萌,号纯甫,汉族广府人,广东 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贫 农家庭。少年时入美国教会主办的香港马 礼逊学校读书。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 随校长布朗赴美留学。咸丰四年(1854), 毕业于耶鲁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是我国 第一个毕业于美国高等学府的留学生。中 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中国近 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 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面对美 国的强盛和清朝的落后,他酝酿了一个教 育计划——促请清政府派遣官费留学生。 经过多年努力,1872年,清政府开始派遣 幼童留美,容闳的梦想变成了现实。1881 年,清政府下令留美学生一律调回国内, 容闳的教育计划毁于一旦。
到达伦敦后,郭嵩焘将沿途见闻记 入日记寄回国内,送呈总理衙门,并以 《使西纪程》为名刊行。《使西纪程》 客观记述了所见所闻,有分析西方长处 的言论。结果,郭嵩焘遭到朝廷申诉, 《使西纪程》也被毁版,禁止流传。
“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郭嵩焘
资料1 郭嵩焘指出:“西洋以游历交接为义,已成风俗, 各国互相款接,不为异也。中国关徼禁不许民人私行出入, 无至国外游历者。”“西洋考求政务。辄通各国言之,不
分资畛料域1说”明,:各西国方互相提考倡察开不放遗交余流力,。中“国中推国行漠闲然关处自之”守,。
“以评论西人长处为大戒”,“以考求洋情为耻”。“中 国人眼孔小,由未见西洋局面,闭门自尊大”,“一意反 手关自己大门”,“此最害事”。
资料2 郭嵩焘发现,“西洋以商贾为本计”,中国则
“国重之资士本料而,2说轻广视 开明农 口:、 岸西工,方、设重商立商三领贾者事”,,保,中护“国商西重民洋士,各而与国轻国以政通商相商。为为经治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强迫外国鸦 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虎 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 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其对于西 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 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 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
4.郭嵩焘 郭嵩焘
郭嵩焘(1818年—1891年)晚 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 位驻外使节。乳名龄儿,学名先杞, 后改名嵩焘。字伯琛,号筠仙、云 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 人,湖南湘阴城西人。1847年进士, 1854至1856 年佐曾国藩幕。1862 年授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 1863年任广东巡抚,1866年罢官回 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 学。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 入总理衙门,旋出任驻英公使, 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 力称病辞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