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之价值观共40页文档

组织行为学之价值观共40页文档


进取
信仰
家庭责任
外界机遇 绩效标准
职责范围
成就感
个性
生活地区
兴趣
非工作价值观
期望
工作约束
“连续性”约束
-9-
工作满意感对行为的影响
工作满意感与劳动生产率 工作满意感与离职率 工作满意感与缺勤率
- 10 -
态度与行为关系:
态度越具体,与行为的相关性越高 态度本身的矛盾和复杂导致态度与行为不总是 一致 许多情境影响行为 个体的切身体验会加强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行为对态度具有相当影响作用
-8-
工作满意度
认知能力
工作价值观 管理风格
组织氛围
“情感性”约束
教育水平
人际关系
公平性
年龄
技能
集权度
领导赏识
福利
适应性
任务导向
人本导向
沟通 工作时间
奖励
智力
挑战
民主性
报酬
灵敏性
竞争
小团体 工作角色 工作条件
自立 配偶就业状况
生活标准/期望
组织特征
政策
情感
自信 配偶职业发展
生活风格 挫折
环境
任务
规章
- 18 -
4.2 组织承诺与行为
组织承诺形成
¤组织承诺的前因变量: 激励、工作满意感、工作绩效、个人特征、 工作特征、工作压力、团队和领导关系、 组织特征。
¤形成机制
员工——组织匹配 期望满意 因果归因 组织公平和组织支持 回顾性文饰作用
- 19 -
4.2 组织承诺与行为
组织承诺形成的阶段:
就业开始:个人特点(价值观等)对承诺的形 成影响大 参加工作 的早期:工作经历(工作与职务性质、 领导风格等影响大 职业生涯后期:(个人投入与利害关系、职业 的流动性大小),组织承诺加强
-2-
第四章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4.1 态度与行为
4.1.1 态度概述 4.1.2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4.2 组织承诺与行为 4.3 价值观与行为 4.4 态度、价值观的改变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1.1 态度的概述
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指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 性、一致性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它不能直接观察,只
能从个人行为去推测。)
态度具有三种成分:
认知——对对象的评价,包括认识与理解,以及赞成或反对。 情感——个人对于对象的好恶
如尊敬、轻视、同情、排斥、喜欢、厌恶等。 意向——个人对对象的反应倾向,即采取行为的准备状态。
-4-
4.1.1 态度的概述
态度的基础
价值观
-5-
态度的特性
1、 态度的社会性
态度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生失调。 ★解除失调的方法:
改变认知元素 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加强认知系统的协调 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降低不协调的愿望的三个因素: 导致不协调的因素的重要性 个人认为他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 个体在失调状态下的受益程度
- 17 -
1.1 管理4心.2理组学织概述承诺与行为
组织承诺 组成
情感承诺 连续承诺 规范承诺
2、态度的针对性
态度有特定的态度对象。
3、 态度的潜在性
态度实际一种内在的结构,不等于行为,所以态度不能 被直接观察到。
4、态度的协调性
三组成一般是相互协调一致的。
5、 态度稳定性
-6-
态度的功能
1、 态度与社会判断
态度注入了人们强烈的感情因素,从而形成一种参照框架,在某 种程度上影响了判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态度端正、积极,会导致相对较高的生产效率。态度消极,则
有可能产生两种后果:即高生产率或低生产率。
-7-
4.1.1 态度的概述
工作态度的类型: ○工作满意度—员工对自己工作所抱有的满足 与否的态度。
影响因素:富有挑战性工作、公平的报酬、 支持性的工作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个人 特征与工作的匹配 ○工作参与 ○组织承诺(最早提出者:贝克尔)
- 12 -
4.1.2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度的形成----与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一致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欲望
能帮助人达到目标的对象,能使人产生满意的态度。---态度的情感和意向成分与欲望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
¤知识
态度的认知成分与人的知识密切相关。
¤个体经验
很多态度是由于经验的积累与分化而慢慢形成。如四 川人喜欢吃辣椒
- 11 -
态度的测量
总加量表法 ▲由20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在意义的大小上无本质区别 ▲程度分三等、五等(非常赞成、赞成、无所谓、反对、 非常反对)、七等 社会距离尺度法 通过测量人与人的社会距离反映人们的某种社会态度 五点法 一点法 选取一组有关问题的简单、直接、涉及面广的陈述,再 要求被试对每个陈述作出反应,依据应答评记分数。 主题统觉法(TAT)---投射法的一种
- 13 -
4.1.2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度改变的理论
★ 学习理论
刺激
(信息传播) 注意 了解
接受 态度形成和改变
★ 功能理论
功利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达功能 认识性功能
★ 认知理论
- 14 -
态度与行为
认知理论:
○平衡论(海德) 人们的认知系统存在某些使某些情感或评价趋向一致的压 力。 ○一致论 主体与情境不一致导致压力促使主体改变自己的做法 应用:降低某种情境成分的相对强度,促使易于转变态度 ○参与改变理论 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他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 类型:主动参与型---自觉遵守群体的规范
管理心理学
第四章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工商管理学院 丁 青
-1-
第四章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本章基本要求:了解态度的定义及结构、组织承诺 的概念和结构;理解态度的特征和功能、组织承诺 的形成、对行为的影响及在管理中的应用;掌握态 度改变的理论、过程、方法,了解态度的测量。 本章的重点:态度的特征,态度改变的理论、过程、 方法,组织承诺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本章的难点:态度改变的理论、过程、方法,组织 承诺的形成机制 课时:6
被动参与型---被动参与群体活动,服从权威和已制定 的政策,遵守群体的规范 ○认知失调论
- 15 -
平衡论
O ++
O +-
O -+
O --
P
XP




XP - ③
XP
X + ④
O +-
P
XP


O ++
O -+
O --
XP - ⑥
XP + ⑦
X - ⑧
- 16 -
认知失调论
---弗斯廷格1957你提出 需要、态度、兴趣、理想、信念等元素的不一致,就产
2、态度与行为效果
态度本身有一定的过滤作用,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态度积极, 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则好,反之亦然。
3、 态度与忍耐力
态度的确是个体忍耐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坚定的态度,有助于忍耐 力的提高。
4、态度与相容性
个人或群体对他人、集体的态度,往往影响他与群体的融合程度。
5、 态度与生产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