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有着丰富的内涵。
包括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国情观与时代观的统一、全局观与重点论的统一、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统一、系统观与和谐论的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行动的思想指南。
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会有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实践。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指引我们事业胜利前进的伟大旗帜,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泛论基础。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始终是同社会主义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说,我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指导下作出的1历史抉择的话,那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是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指导下作出的伟大创迭。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搞社会主义革命是如此,们社会主义建设也是这样。
要建设人类有史以来最先进、最公正的社会制度,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在建设实践中坚定不移地贯彻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它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论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卓越智慧的生动展现,有着丰富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理论指南。
马克思哲学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武器,是指引社会主义事业采取改革、开放的方针来发展和完善自己,从而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
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是解决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论的灵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辩证法办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调求真务实,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形成了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具有鲜活中国作风、民族气派和时代特征的科学社会主义。
十七大报告总结了“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其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凸显出我们党自觉把握客观规律、娴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领导艺术。
国情观与时代观的统一。
坚持正确的国情观与时代观,是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关键所在。
邓小平作出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坚实的国情观。
只有牢记基本国情,才能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
所以,胡锦涛再次强调,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国情”与“世情”,两者不可偏废。
正确判断时代特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
邓小平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的重要判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崭新的时代观。
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
只有正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趋势,我们党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
全局观与重点论的统一。
我们党善于从全局上、战略上、政治上观察问题,注重抓枢纽、抓根本、抓关键。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决定性环节,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拨乱反正,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29年来,我们党总揽全局、提纲挈领,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在实践中,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从而,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根本性、关键性问题。
十七大强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也是全局观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
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具体运用,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
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群众路线的观点等,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重要方法。
同时,我们不仅要通过世界观来判断事物的性质,也要用价值观来判断事物的利弊。
价值观是对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的总的根本的态度。
邓小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最高准则;江泽民提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都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价值追求。
系统观与和谐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系统观与和谐论是唯物辩证法和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进一步展开。
系统观注重构成事物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强调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
和谐论以和谐为价值取向,注重事物发展的均衡性、有序性,以社会和谐为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再到“四位一体”,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各种要素相互协调和系统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所包含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内容作为不可分割的完整系统来分析,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强调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使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得到新升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处,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社会各子系统和谐共进,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理想有了伟大的实践范例。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开掘、逐步深化、演进升华的过程。
我们党既不忘“老祖宗”,又敢于“讲新话”,在坚持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形成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懈动力。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
今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巩固和壮大,仍然深切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指导,而今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迫切需要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和当代世界的发展中进一步发展和建设自己。
马哲既是认识世界又是据以改造世界的伟大精神武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中共的思想路线。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防止、打破思想的滞后或僵化,使主观思想不断与新的实际相符合,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保证,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和目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创造性。
我们只要坚持和按照马哲所固有的科学本性和逻辑来理解它,对待它,就能在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真正地和充分地发挥它的巨大社会功能。
我们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44.[2]黄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命力”源溯和解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0(5):153.[3]韩海涛,刘长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的几个误区[J].长白学刊,2010(5):20.[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65.[5]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王明初.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2):52.[7]郭红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新探[J].理论月刊,2010(2):30.[8]吴细玲,叶良茂.社会时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2[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3.[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5.[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6]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