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语言教学
任务是与目标密切相关的活动,既可以是个人活动,也可以是集体活动。
香港中小学英语大纲把任务定义为:给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能够体验、发现和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的、有实际目的的各种教学活动。
例如,让初一学生做类似于“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的对话练习,严格意义上讲,这不是一个任务,因为学生并不关心对方所说的内容(由于是同班同学,这些信息早已熟悉)。
这些角色扮演的活动并非我们所说的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任务,因为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形式上,而不是语言的意义上。
但是,如果让小学生在名片上写名字,记录下真实的名字等信息,就成为了一个任务。
用通俗的话讲,任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从事的有目的的活动。
例如:粉刷栅栏、给孩子穿衣服、填表格、买双鞋、从图书馆借本书、开车路考、预定机票、写支票、寻找街上某个目的地等,这些都是各种各样的任务。
我们的任务型语言教学也就是根据人们实际生活使用语言的情况去设计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模拟使用语言的情况。
在生活中使用语言,这便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
纽南(1989)说:“交际型语言学习任务是一种涉及到学习者理解、运用所学进行交流的课堂活动。
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意义上,而不是语言的形式上。
”语言学习的重点应该是理解和使用语言,而不只是注重语言的形式。
理解本身也是一个任务。
例如,一个教师讲数字时,让学生把电话号码及车牌号写下来做成电话簿并根据教师读的数字领取自己的自行车钥匙,这样,听的练习也就成了一个任务,也是一个理
解的过程。
学生注意力集中,理解并创造语言,而且这样的任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果,即做了一个电话簿,拿回了自己的车钥匙,这是一个非语言的结果(non-verbal product)。
再比如,学生听天气预报然后决定到某地的穿着(非语言结果)、看图然后决定做什么事、写回复(语言结果)、描述家庭照片、完成银行申请等。
任务可以有很多起点,学习者向外界(如他人)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或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做口头信息的记录、表达情感等,这些都可以是任务的起始点。
以上是关于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总的认识。
但是,由于不同学者和研究者的研究背景的差异,以及实际教学中的各种偏差,人们对任务的理解则不尽相同。
首先,关于任务的定义,有狭义任务派和广义任务派。
狭义任务派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很多活动并不是任务,而只是设定好让学生做某种机械联系的操练活动中,这本身不能称之为任务。
威利斯(1996)说:“在很多角色的扮演活动中,学生并需要获得任何实际的结果,他们只是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已。
虽然学生也得想一想说哪些事情,但他们不太可能真正的交换意义。
”所以,不涉及到真正意义交流的活动,不能称为任务。
一下活动可以称为任务:听天气预报决定穿什么。
这个任务的结果是,学习者听天气预报后辨认出当天的最高温度。
但是,如果练习的结果是学习者听课文录音之后回答问题,或者判断给出的陈述是否真确,那么这个活动就不是任务了。
狭义任务派认为任务与语言练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任务活动所谋求的效果不是一种机械
的语言训练,而是侧重在执行任务中学生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策略的培养,重视学习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以及在交流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
任务必须有一个看得见得结果。
广义任务派对任务的界定分为任务前活动(pre-task activities)任务中的活动(while-task activities)和任务后的活动(pre-task activities)。
任务前活动实际上是任务的准备活动,是支持性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在语言上为后面的活动做准备。
例如,介绍新的语言点(包括做任务时需要用到的语法和词汇),对新的语言现象进行适当的操练等活动。
任务中的活动就是具体完成任务的过程。
例如以小组为单位,在协商、讨论的基础上列出一个购物清单(为开晚会做准备)。
任务后活动是展示任务结果或结合任务结果进行讨论的后续活动。
例如向全班同学展示购物清单并解释为什么列出这些食物或饮料。
广义任务派认为机械的语法操练活动也是任务。
让学生理解新的语法结构都可称作任务。
广义任务派也教语法。
另外还有焦急任务的提法。
交际任务指那些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意义上的语言学习活动。
这类活动尽可能地和实际生活相结合。
例如,教师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有关电影的知识,介绍什么叫卡通、情感片、恐怖片、惊险片。
然后进行辩论,最后的任务是选择下星期看那种电影。
经讨论得出结论,这既是贴切实际生活的活动,也就是一个任务,有一个非语言结果,与实际生活活动相似。
舒克破解版_绿色版_汉化版_免费版软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