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简介

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简介

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简介一、教学对象及预备知识:全院各专业二年级以上本科生;文学、艺术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的简要介绍,使同学从总体上把握现代西方美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现代西方的审美取向、审美心理及其变化轨迹。

三、课程内容及时间安排:该课程包括4个专题,每周2课时,共12课时,0.5学分。

具体安排为:第一讲“19世纪西方美学”占用2课时,第二讲“人本主义美学思潮”占用4课时,第三讲“科学主义美学思潮”占用4课时,第四讲“当代美学话语的转换”占用2课时。

四、教学原则、方法与手段:原则: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讲究针对性和实效性。

方法手段:本课程以课堂专题讲座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电子幻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五、考核方法:平时的课堂表现情况(包括课堂提问、学习态度等)综合在一起,形成平时成绩。

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采用课后撰写论文的形式,占80%。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自编讲义。

参考书目:《当代西方美学》,朱狄著,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简介》讲义授课人:社科部李凤臣一、19世纪西方美学19世纪的西方美学呈现多层面、多向度发展的趋势,流派繁多,观点纷纭。

(一)传统美学的延续1、理念说——黑格尔(1770-1831)《美学》、《精神现象学》、《历史哲学》。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的生命在于显现”。

“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

艺术发展经过三阶段: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

“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2、现实主义美学——车尔尼雪夫斯基和别林斯基别林斯基(1811-1848):《文学的幻想》《智慧的痛苦》《艺术的概念》《论普希金》《给果戈理的信》。

“艺术是宇宙的伟大理念在它的无数多样的现象中的表现”,“活得最长久的艺术作品都是能把那个时代中最真实、最实在、最足以显出特征的东西,用最完满最有力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理想的诗“按照自己的理想来改造生活”,“理想的诗须与情感协调”,现实的诗“按照生活的全部真实性和赤裸的面貌来再现现实”;“诗人要在今天达到成功,单凭才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时代精神中的发展”;“熟识的陌生人”,“每个人物都要用他所属阶层的语言来说话”;现实美在内容而不在形式,“在诗里生活比在现实本身里还显得更是生活”,“(小说中)这些事实既然提升到理想,即洗净了一切偶然的和个别的东西,就比现实本身还更真实”,现实高于艺术,艺术高于现实。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俄国文学果戈里时期概况》、《列·尼·托尔斯泰伯爵的〈童年〉、〈少年〉和战争小说》等。

“美就是生活”。

“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二)现代美学的前奏1、社会学派——丹纳(1828-1893),认为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种族、环境和时代。

“美学本身便是一种实用植物学”,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艺术家家族的杰出代表,而在艺术家家族背后还有更广大的群众“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每个人在趣味方面的缺陷,由别人不同的趣味加以补足,许多成见在互相冲突之下获得平衡,这种连续而相互的补充,逐渐使最后的意见更接近事实”,最终形成艺术欣赏的客观标准。

2、游戏说——斯宾塞斯宾塞(1820-1903),进化论的最早倡导者之一。

《发展的假设》《社会学原理》《心理学原理》。

艺术的起源是人类剩余精力的发泄,艺术为人类的高级机能提供消遣,给他们剩余的精力找寻一条出路;审美活动实质上就是一种游戏,审美的快乐总是建立在与人的机体的生物学功能完全分离的基础上。

朗格(1855-)《艺术的本质》。

艺术和游戏都满足于“显现”或形象,把虚构的形象看成“仿佛是”真实的,都是一种“有意识的欺骗”或“有意识的自蹈幻觉”,因而比实际生活提供更多、更丰富的运用本能冲动而进行自由活动的机会。

3、实验美学——费希纳,《美学导论》。

开创了“自下而上”研究美学的新途径,运用选择法、作图法和常用物测量法去研究美感经验。

实验证明,标准的美的线条或形状等形式、关系元素并不存在,联想是比纯粹的形式本身重要得多的美的要素;审美法则。

4、移情说洛慈(1817-1881)《小宇宙论》。

“我们的想象每逢到一个可以眼见的形状,不管那形状多么能驾御,它都会把我们移置到它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

……我们不仅和鸟儿一起快乐地飞翔,和羚羊一起欢跃,并且还能进到蚌壳里面分享它在一开一合是那种单调生活的滋味。

我们不仅把自己外射到树的形状里去,享受到树芽发青伸展和柔条临风荡漾的那种快乐,……还用这类情感把本是一堆死物的建筑物变成一个活的物体,其中各部分俨然成为身体的四肢和躯干,使它显出一种内在的骨力,而且还把这种骨力移置到自己身上来。

”弗列德里希·费肖尔(1807-1887)把移情作用称为“审美的象征作用”——“对象的人化)”,“艺术家或诗人则把我们外射或感入到自然界事物里去”,审美象征作用处于神话宗教迷信象征作用和寓言象征作用之间。

罗伯特·费肖尔第一次在《视觉的形式感》中提出“移情作用”,一切认识活动都多少涉及外射作用,外射的或为感觉或为情感,“我们把自己完全沉没到事物里去,并且也把事物沉没到自我里去。

”立普斯(1851-1914)《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觉》《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器官感觉》《再论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表现为“机械的解释”和“人格化的解释”两种方式。

“我们把亲身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力量感觉,我们的努力,意志,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移置到在这种事物身上发生的或和它一起发生的事件里去。

这种向内移置的活动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因而显得更易理解。

”“审美的空间是有生命的受到形式的空间。

……形式的构成同时也就是力量和生命的形成。

”“我的感到愉快的自我和使我感到愉快的对象……都是同一个自我,即直接经验道的自我(对象化了的、生活在所视对象里的自我)”。

“使我感到愉快的并不是浮斯特的绝望,而是我对着绝望的同情”,美感就是“在一个感官对象里所感觉到的自我价值感”。

5、内摹仿说——谷鲁斯(1861—1946)《动物的游戏》《人类的游戏》《审美的欣赏》。

儿童阶段的游戏是为将来实用活动的准备和练习,可以获得“遗传的本能冲动的满足”;较高级的游戏“归根到底是我们惯常感到的对力量的快感,觉得有能力扩张施展才能范围的那种欣喜”以及“通过暗示力,使他超过他的同类人的精神超越”所引起的“自我炫耀”的快感。

游戏和摹仿作为本能在审美活动中总是密切联系的,审美摹仿是一种由物及我的“内摹仿”。

内摹仿“就是对实际发生的各种动作的瞬间知觉才形成了一个中心事实,它一方面和对过去经验的摹仿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和感官知觉融合在一起”,内摹仿的运动知觉(器官知觉,筋肉运动的感觉)是审美活动的核心。

6、唯意志论美学——叔本华和尼采叔本华(1788-1860)《论自然意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人受到生命意志的支配而不断追求,却始终得不到满足,因而陷入苦恼和烦闷之中。

解脱之道有三,佛教的涅槃、哲学和道德、艺术。

在艺术的观照中,纯主体以无功利的审美态度观照对象,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就可以从现实的苦海中解脱出来,产生美感。

自然风景和艺术作品的美,只在于其本身永恒的形式,与周围的时空环境和因果联系无关。

在各种艺术中,音乐是意志的直接客体化和写照,较之于其他表现理式的艺术效果要强烈得多;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改变人生的不幸,而是揭示人生的不幸,进而使人认识到人生是一场无可留恋的噩梦,因而“断念”。

尼采(1844-1900)《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权力意志》《查拉特拉如是说》。

权力意志是世界的本原,强弱权力意志之争构成宇宙中全部历史过程和内容;利己的权力意志是生命的基础,剥削是人的本质,主张用超人哲学取代基督教,“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人类生存的目的就是产生伟大的人物,天才创造历史,人类历史就是强者(主人)和弱者(奴隶)这两个种族之间的永恒斗争,战争是复兴人类的手段。

希腊悲剧具有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两种精神,它在阿波罗静穆的光辉形象中拯救狄奥尼索斯苦闷的痛苦,悲剧英雄也从痛苦中得到提高,真正的悲剧精神就是用最大的痛苦来换取最高贵的人生,“崇高来自于对恐怖的克服”。

艺术应发扬生活,肯定生活。

二、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思潮是从19世纪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发源的,具有浓厚的情感和非理性色彩。

主要包括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主义、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心理学、现象学美学等等。

(一)表现主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现代西方著名美学家、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另一位重要理论代表是当代英国著名理论家科林伍德。

克罗齐(1866-1952)《美学原理(纲要)》。

直觉即表现。

美与丑是相异面,具体的美是纯美与纯丑的统一。

最基层的感性认识活动﹦直觉﹦想象﹦表现﹦抒情的表现﹦艺术﹦创造﹦欣赏(﹦再造)﹦美,美﹦成功的表现﹦整一﹦快感﹦正价值,丑﹦不成功的表现﹦杂乱﹦痛感﹦负价值。

语言就是艺术,“人是天生的诗人”,“诗人是自言自语者”,“诗人死在批评家里”。

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不是功利的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艺术不能分类。

其中艺术内容等于个人的瞬间情感,艺术形式等于表现着情感的意象。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

艺术是种富于想象力的情感的直接表现。

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是借助于想象活动而实现的经验认识形式。

艺术是种具有独创性的语言,艺术的创造最终完成与观赏者的经验之中。

巫术艺术和娱乐艺术的目的在于激发情感,真正的艺术却在于表现情感。

每一种艺术形式所表现出来的特定情感,都是其它艺术形式所无能为力的。

“艺术家必须预言的东西,并不是指他要预言将要发生的事,而是要告诉观众他们内心的秘密,而不惜冒使观众不高兴的危险。

艺术家作为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发言者,他必须讲出的秘密必须绝对是他们的。

社会之所以需要艺术家,就因为人们并不能懂得他们自己的心灵。

艺术是社会的良药,它为社会治疗最麻烦的心病,即意识所受到的腐败堕落。

”阿诺·理德:《美学研究》。

“美是完美的表现”“当一定的客体对于想象而言完美地表现了意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意义)时,我们就说它的表现是完美的。

在这种情况下,形式就变成为整体和意义的一个部分,这种复杂的自我完成的表现,我们就称之为‘美’。

”表现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是:美是对主体情感的成功表现,是纯粹主观的、精神性的直觉;它存在于人的思维形成概念之前,并且以抒情为根本特征;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表现主体的情感,它是主体纯粹的想象,既不是有用的、善的东西,也不是诗人愉悦的东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挥其想象力表现直觉而成为艺术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