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河2001水资源公报

海河2001水资源公报

综述海河流域2001年降水量416毫米,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少24%,属枯水年份。

2001年全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89.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74.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200.1亿立方米,占降水量的15%, 比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少52%。

全流域137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63.4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减少7.3亿立方米。

2001年全流域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为392.0亿立方米,其中当地地表水占21.5%,地下水占68.3%,引黄水占9.9%,其他水源占0.3%。

全流域总用水量为392.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71%,工业用水占16%,生活用水占13%。

全流域用水消耗量为269.4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9%。

2001年全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54亿吨,其中工业排污量占61%,城镇生活排污量占39%。

对全流域10076公里河流进行的水质评价结果为:Ⅰ、Ⅱ类水质河长占16%,Ⅲ类水质河长占23%,Ⅳ、Ⅴ类水质河长占15%,超Ⅴ类水质河长占46%。

全流域受污染的河长(水质劣于Ⅲ类水)达6133公里,占评价河长的61%,水体污染严重。

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1年海河流域平均降水深416毫米,折合降雨量为1324.8亿立方米,比2000年减少15%,比多年平均少24%,属枯水年份。

1、降水量的地区分布2001年,各子流域分区降水均比多年平均值少,大清河系与多年平均比较减少33%,为减少最多的水系;流域内各行政区降水量除辽宁省外均比多年平均偏少,其中北京市偏少23%、天津市偏少21%、河北省偏少22%。

图1 各子流域分区2000、2001及多年平均降水量图2 各行政区2000、2001及多年平均降水量2、降水量年内分配2001年是海河流域继1997年严重干旱后的第五个干旱年。

全流域汛期(6~9月)降水量为29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1%,比上年汛期偏少14%,比同期多年平均偏少33%。

2001年汛期海河流域降雨偏少的原因主要有:(1)冷空气活动偏西、偏北,强度偏弱,负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北,冷暖空气相互作用较弱,不易到达华北地区。

(2)贝加尔湖高压比较强,华北地区受暖高压脊控制时间长,造成华北地区高温和干旱。

(3)没有热带气旋北上影响华北地区。

(二)地表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

2001年海河流域天然河川径流量为89.7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为28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66%,比上一年减少28%。

从各子流域分区的年径流深分布情况看,北三河山区最大,为67毫米;黑龙港运东最小,仅2毫米。

各行政区中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面平均径流深分别为46毫米、31毫米、27毫米。

2001年全流域入海水量仅为0.82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80%,其中滦河0.22亿立方米,徒骇马颊河0.6亿立方米。

全流域2000年、2001年及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情况详见图3和图4。

图3 各子流域分区2000、2001年及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图4 各行政区2000、2001年及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三)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是指降水、地表水体(含河道、湖库、渠系和田间灌溉)入渗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采用排泄量法计算,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潜水蒸发量及开采净消耗量;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采用补给量法计算,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向补给量及井灌回归补给量。

2001年全流域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74.6亿立方米,其中山丘区99.0亿立方米,平原区106.2亿立方米,平原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30.6亿立方米。

2001年全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少37%,与上一年相比少21%。

全流域2000、2001年地下水资源量详见图5和图6。

图5 各子流域分区2000、2001年地下水资源量图6 各行政区2000、2001年地下水资源量(四)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总量是指评价区内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总量(不包括区外来水量)。

2001年全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89.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74.6亿立方米,扣除二者之间的重复计算量64.2亿立方米,全流域水资源总量为200.1亿立方米,比上年少26%,比多年平均值少52%。

全流域平均产水系数为0.15,平均产水模数为6.29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各子流域分区的水资源总量均比多年平均值减少40%以上,其中大清河比多年平均值减少69%,为减少率最大的河系。

各行政区中,北京、天津、辽宁省的水资源总量较上年增加,其他省区较上年减少。

但各省(市、区)均较多年平均值减少30%以上,天津市、山东省比多年平均值减少均超过60%。

图7 各子流域分区2000、2001年及多年平均总资源量图8 各行政区2000、2001年及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001年海河流域各分区水资源总量单位:亿立方米蓄水动态一)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全流域共统计32座大型水库和105座中型水库。

各水库2001年末蓄水总量为63.4亿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总量减少7.3亿立方米;其中32座大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53.4亿立方米,较上年末蓄水总量减少6.74亿立方米;105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9.9亿立方米,较上年末蓄水总量减少0.53亿立方米。

图9 海河流域2001年大、中型水库蓄水变化情况(二)平原区地下水动态1、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根据对全流域平原11.6万平方公里开采区资料的统计,2001年末浅层地下水蓄存量比年初减少了55.5亿立方米。

其中,上升区(水位升幅在0.5米以上)面积占2.6%,蓄存量增加1.2亿立方米;下降区(水位降幅在0.5米以上)面积占61.0%,蓄存量减少54.9亿立方米;相对稳定区(水位变幅在0.5米以内)面积占36.4%,蓄存量减少1.8亿立方米。

2、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2001年,全流域各行政区对18个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进行了调查统计,其中深层漏斗9个。

根据统计资料,漏斗总面积达2.1万平方公里,总面积较上一年增加4600多平方公里。

各漏斗中面积比上一年扩大的有14个,其中北京市中心区漏斗、高蠡清、宁柏隆、冀枣衡南宫、莘县~夏津、安阳~鹤壁~濮阳等漏斗的面积增加较多,比上年末增加值均超过300平方公里,其中莘县~夏津漏斗的面积较上一年增加1400多平方公里供用水统计(一)供水量供水量是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按地表水、地下水、其他(指污水处理再利用量和集雨工程供水量)三种水源统计。

跨流域调水计入引水工程类,并单独列出。

2001年全流域总供水量392.0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31.3%,地下水水源供水量占68.3%,其他水源供水量占0.4%。

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引、提水工程供水量所占比例分别为20%、67%和13%。

在地下水源供水量中,浅层水、深层水、微咸水供水量所占比例分别为74%、25%和1%。

跨流域调水量为鲁北徒骇马颊河地区、豫北地区、河北省黑龙港运东地区以及天津市的引黄水量,共计38.6亿立方米,占地表水源供水量的31%。

(二)用水量用水量是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

2001年全流域总用水量392.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278.0亿立方米,占71%;工业用水量62.3亿立方米,占16%;生活用水量51.8亿立方米(其中城镇生活占53%),占13%。

按城乡统计,农村用水量302.2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77%;城镇用水量89.8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23%。

2001年海河流域供用水量统计表单位:亿立方米(三)耗水量耗水量是指在输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水等各种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

2001年全流域总耗水量为269.4亿立方米,耗水率69%。

其中农业、工业、生活耗水量所占比例分别为79%、10%和11%。

(四)重点城市供用水情况2001年全流域共统计了25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供、用水情况,统计范围为城区和近郊区。

各市的总供水量为74.65亿立方米,总用水量为74.65亿立方米。

(五)用水指标2001年,全流域人均用水量307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319立方米(当年价),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258立方米,城镇生活人均日用水量202升(含公共用水),农村生活人均日用水量73升(含牲畜用水)。

水质概况(一)废污水排放量2001年全流域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53.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32.7亿吨,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61%;生活污水20.9亿吨,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39 %。

(二)河流、水库水质现状根据各省(市、区)提供的水质监测资料,以流域干流、一级支流的基本站以及大中型水库站为重点,并按照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Ⅲ类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对2001年度流域河流的全年、枯、丰水期和主要大、中型水库水质进行了评价。

在全流域10076公里的评价河长中,Ⅰ~Ⅱ类水质的河长为1608.9公里,占16%;Ⅲ类水质的河长为2333.4公里,占23.2%;Ⅳ~Ⅴ类水质的河长为1503.6公里,占14.9%;超Ⅴ类(严重污染)水质的河长为4629.7公里,占45.9%。

受到污染(水质劣于Ⅲ类)的河长比例为60.9%。

与2000年度评价结果相比,河流水质略有好转,其中优于Ⅲ类水质河长的百分比由2000年的33.5%上升到39.1%,劣于Ⅲ类水质河长的百分比由66.5%下降至60.9%。

流域地表水污染依然普遍,主要超标项目是: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和溶解氧。

海河流域的大、中型水库是重要的供水水源地,也是流域水资源保护的重点。

对34座大、中型水库进行评价的结果表明,大多数水库水质较好,达II~III类水质标准的水库为28座,占评价水库的82.4%;册田、彰武、宝泉、汤河水库水质为IV类, 官厅水库水质为V类,庙宫水库水质为劣于V类。

有5座水库为富营养。

省界河流水质概况:2001年海河流域评价32个省界断面,优于III类水质标准的占28%,劣于III类水质标准的占72%。

其中劣于V类水质断面达到了53%。

这些断面分布于滦河(河北—引滦交界断面)、潮白河(北京—河北交界断面);永定河(河北—北京交界断面);漳卫新河、卫运河、南运河(山东—河北交界断面);卫河(河南—河北交界断面)。

评价结果表明,海河流域省界河流以耗氧有机污染为主,污染项目主要是: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

重要水事1、温家宝副总理视察海河流域水利工作2001年5月10~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分别在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负责同志的陪同下,考察了海河流域内的密云和官厅水库、永定河卢沟桥枢纽、大清河文安洼滞洪区、白洋淀枣林庄枢纽和千里堤、滹沱河北大堤、献县枢纽、黄壁庄水库、大浪淀水库、北大港水库、海河干流堤防、海河闸、海河口清淤等工程情况和部分地区的旱情温家宝在考察中指出,海河流域人口密集,城市众多,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位置十分重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