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影响及防范措施探讨李色东;何建国;张存善;刘丽燕;王亚平【期刊名称】《科学养鱼》【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2页(P24-25)【作者】李色东;何建国;张存善;刘丽燕;王亚平【作者单位】广东湛江恒兴南方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湛江,524073;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275;广东湛江恒兴南方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湛江,524073;广东湛江恒兴南方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湛江,524073;广东湛江恒兴南方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湛江,524073【正文语种】中文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 Boone,1931),俗称南美白对虾,凡纳滨对虾是热带虾种,对高温适应能力强,其生长温度16~36℃,最适生长温度为22~32℃,高温的忍受极限43.5℃,而对低温的适应能力较差。
2009年1月下旬以来低温雨雪灾害给凡纳滨对虾养殖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导致对虾大量死亡,损失惨重;同时也造成亲虾的大量损失,灾后育苗复产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我们以东海岛凡纳滨对虾的养殖情况,结合气温、水温变化、对虾死亡损失及相关防范措施,对寒流低温造成凡纳滨对虾死亡的原因作了总结分析,并探讨出几种比较科学的防范措施,旨在为对虾越冬和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一、寒流来临时凡纳滨对虾养殖的设施概况东海岛“863”对虾养殖基地SPR场有17个面积分别为1.1~2.2亩的人工养殖池塘(另有一个0.3亩的小池塘),SPR场车间有24个40米3的人工养殖水池。
金仑场有16个20米3的室内养殖池和6个15米3的室外养殖池。
室内养殖池水温变化较小,室外养殖池温度相对变化较大,最低温度也相对较低。
SPR场和金仑场分别在不同养殖池放养规格不同、数量不同的凡纳滨对虾,进行越冬养殖。
二、结果与分析1.寒流对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的影响 SPR场凡纳滨对虾养殖概况:1月下旬,受寒流低温影响,池塘水温逐渐下降,水温低于18℃时凡纳滨对虾摄食减少,水温低至15℃时摄食基本停止。
2月8日(水温11℃),在4个池塘中央发现许多死虾,为异常死亡,随后立即抛网进行取样,发现每个池塘对虾均有不同程度的死亡,且活下来的对虾90%以上体表有黑斑、坏死症状,但其表面黑斑大部分未溃烂;而小规格对虾(600尾/千克以上)出现此症状的个体较少,仅20%左右。
寒流中后期(2月8日以后),池塘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死虾,直到水温回升10天左右。
最先出现死虾的4口池塘对虾全部死亡,6口池塘损失达90%以上,其余4口池塘损失较小,约20%~40%。
2月22-24日将死亡严重的6口池塘的对虾移入车间养殖,10天左右基本稳定,开始摄食。
2月底,即在水温回升后的10天,室外养殖池塘对虾的死亡情况才明显好转,但与正常养殖相比,还有部分对虾因摄食、体质等因素而死亡。
经分析发现,凡纳滨对虾开始大量死亡的时间为2月8日前后,即持续低温15天左右,其间最低温11℃持续7天左右。
另规格大(≤200尾/千克)、密度小(≤2万尾/亩)的池塘死亡严重,规格小(≥600尾/千克)、密度大(≥2万尾/亩)的池塘损失较小,塘底污脏的死亡严重。
水温从1月25日开始降至15℃,后又下降并持续低温,直至2月19日才再次回升至15℃,整个低温(T≤15℃)停食期持续25天;水温在1月29日降至最低温11℃,并持续7~8天。
池塘凡纳滨对虾死亡率变化趋势与密度、规格变化总体上呈负相关。
养殖规格大(≤200尾/千克)的池塘对虾死亡率高,养殖规格较小(≥600尾/千克)的池塘对虾死亡率较低。
另规格(200尾/千克)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养殖密度大(≥2万尾/亩)的池塘对虾死亡率高,密度小的池塘死亡率相对较低。
2.寒流对水泥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的影响在低温时期,SPR场室内对虾养殖通过不断更换热水的方式,维持较高的养殖水温;金仑场室内对虾养殖和室外水泥池塘对虾养殖采用提升水位和加盖胶膜的措施抗寒保温,由于水温受气温影响较大,温度也偏低。
(1)SPR场室内池塘凡纳滨对虾养殖概况:受寒流影响,1月25日水温下降至18℃,凡纳滨对虾摄食受到一定影响,到28日水温降到15~16℃时摄食基本停止。
2月12日,即在水温降低至14℃后2~3天又回升到15℃时,7个水池(编号为D1、D3、D4、EC、ED、A5、EB)对虾出现异常死亡情况,14日其余水池也出现少量死虾。
2月20日,水温回升至16℃,6个水池(编号为D1、D3、D4、ED、EC、EB)对虾全部死亡,A3、A5、B 5损失达60%~70%,其余池子损失较小约为20%~40%。
经观察,大多数凡纳滨对虾在死亡前出现虾体变软、空胃、躯体局部出现黑斑、肠道变红等症状。
统计得出,凡纳滨对虾死亡率与放养密度有较大关系,水环境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密度大(≥500尾/米2)的水池最先出现异常死亡,且最终损失也较大;密度小的水池损失较小。
2月12日,即持续低温10日时凡纳滨对虾开始大量死亡。
1月25日水温降至18℃,28日水温降至15℃后,车间水温一直维持在14~15℃之间。
SPR场车间凡纳滨对虾死亡率变化和养殖密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养殖规格变化影响不大。
说明,在SPR场凡纳滨对虾养殖规格相对一致时,养殖密度大的水池凡纳滨对虾死亡率高,养殖密度小的死亡率就相对较低。
(2)金仑场凡纳滨对虾养殖概况:受寒流影响,1月25日水温降至15℃时凡纳滨对虾摄食停止,2月10日(室内水温12℃),2个室内水池(编号C1、C6)的对虾出现异常死亡情况,至12日室内、室外水池均出现一定量的死虾,症状类同SPR场死虾。
2月15日水温开始回升,至24日水温回升到17~18℃,2个室内水池(编号C1、C6)和2个室外水池(编号Z3、Z5)的对虾全部死亡,其余池子损失均在60%以上。
分析得出,室内池对虾死亡率与密度(1200尾/米2为临界点)关系较大,密度大的死亡较严重。
底质影响不明显。
2月12日,低温持续15日时,凡纳滨对虾开始出现异常死亡。
到30日水温下降至最低11℃,且整个低温(T≤15℃)停食期持续了26天,直至19日水温回升到15℃。
金仑场车间凡纳滨对虾死亡率与养殖密度变化趋势一致,而养殖规格变化与死亡率变化无明显相关性。
说明,在金仑场凡纳滨对虾养殖规格相对不整齐的情况下,养殖密度大的水池凡纳滨对虾死亡率较高,养殖密度小的死亡率相对较低。
另外,室外池的死亡率与密度、水池底质均有较大关系,同样低温度情况下,密度小(≤1000尾/米2)的水池对虾死亡率60%~70%;密度大(>1000尾/米2)的则全部死亡。
6个池底长有青苔的水池,青苔少的水池对虾全部死亡,而青苔多的死亡率较低。
金仑场室外凡纳滨对虾的死亡率变化与养殖密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养殖密度一定程度上影响对虾的存活,在外界环境等同的情况下,密度较大的水池对虾死亡严重,而密度较小的水池存活率较高。
三、讨论凡纳滨对虾在水温降至9℃时发生昏厥而死亡,受本次寒流的影响,养殖池塘水温虽大幅度下降,但最低温度仍保持在10℃以上。
由上述可见,水温的下降并没有引起对虾的直接死亡,而是低温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后,对虾开始大量死亡。
最低温度10~12℃时,低温(T≤15℃)持续15天左右时,对虾才开始死亡;最低温度在14.5~15℃时,持续低温10天时开始出现死亡。
1.凡纳滨对虾死亡原因分析(1)持续低温是导致凡纳滨对虾死亡的主要因素:养殖水体温度T≤15℃,持续10~15天时对虾开始大量死亡,其中SPR场室内凡纳滨对虾死亡是在低温持续第10天,其他池塘对虾在低温持续第15天开始出现死亡。
具体原因可能是低温导致凡纳滨对虾少量摄食或停止摄食,对虾既要维持生存,又要抵抗低温导致的应激效应,体能消耗较大,导致对虾体质越来越差,一些抵抗力差的个体开始死亡,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2)养殖密度是导致凡纳滨对虾死亡的又一因素:据观察发现,凡纳滨对虾在个体规格相对一致的情况下,养殖密度较大(如SPR场车间500尾/米2和金仑场1200尾/米2)的池塘最先出现死亡,且死亡率较高。
可能是因为养殖密度过大导致水质较差所致。
(3)养殖规格是导致凡纳滨对虾死亡的因素之一:据观察发现,外界环境相同、养殖密度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大规格的对虾最先死亡,小规格的个体存活率相对较高。
可能是因为大虾入塘养殖时间较长,池塘底质及水质环境较差所致;也有可能是规格差异而导致抗寒能力的不同,但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报道,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此外,寒潮期间,对虾死亡与营养状况、池塘底质、养殖水体等均有一定的关联,如底质青苔多的死亡率低,青苔少的死亡率高等,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凡纳滨对虾健康养殖的寒流防范措施针对以上养殖及对虾死亡原因,现提出以下几点抗寒措施:抬高虾塘水位;搭棚盖膜,燃烧炭柴或使用电热风机;在池塘迎风面搭建挡风墙;适量加注温热水,小水体可提高盐度;注意增氧、施放增氧剂,确保氧气充足;适量使用水质改良剂,适当施放葡萄糖、VC等免疫制剂;适量培育青苔、水草;当水温回升时,适时进行水体消毒;加强营养,适当投喂鲜活饵料,增强体质;对于车间(室内)养殖,应适时启用保温设施、供暖设备,密封门窗,挡风防寒,改良水质、充气增氧等,为对虾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长环境。
此外,在采取相关措施时应尽量减少对虾养殖的人为刺激和干扰,防止损伤虾体,并做好消毒工作。
总之,在寒流低温时期,养殖者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一些合理有效的防寒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低温对白对虾养殖造成的影响,确保对虾安全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