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Weber 马克思·韦伯

Weber 马克思·韦伯

• 历史概念并不是要以抽象的普遍公式来把握历史 实在,而是要以具体发生着的各组关系来把握, 而这些关系必然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个体性特征
如何说明经济理性主义
• “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寻并从发生学上说明西方理性 主义的独特性,并在这个基础上找寻并说明近代 西方形态的独特性。
• 在试图作出这种说明时必须首先考虑经济状况, 因为我们承认经济因素具有根本的重要性。同时, 与此相反的关联作用也不可不加考虑。
果时,都要回避各种评价性陈述 • 社会科学家不应采纳任何审美或道德评价 • 只允许区分正误意义上的“评价” • 社会科学家不应在政治上活跃 • 所有可以设想的伦理、政治方面的绝对价值都具
有同等价值 • 社会行动者的价值和评价并非社会科学的主题 ——上述都不是韦伯的意涵
常识性误解之二:
研究世界的理性化—理性化地看待世界
• 顾中华《新教伦理导读》;李猛文章;比 较韦伯与福柯
现代资本主义精神
• “导论”:资本主义性质企业和企业家古已有 之,遍布世界。然而西方却发展出从未有过的 类型、形式和方向。对财富的贪欲根本不是资 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更多地是对这种非理性 欲望的抑制或至少是一种理性的缓解
• 从经济冒险的浪漫主义迈向对经济生活行为的 理性控制
• 第五章:这个文化的发展的最后阶段:“专家 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 它自己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
资本主义精神作为历史个别
• 第二章:“资本主义精神”这一术语适用的任何 对象都只能是一种historical individual,亦即是一 种在历史实在中联结起来的诸要素的复合体,我 们是按照这些要素的文化意蕴而把它们统一成为 一个概念整体的
• 但理性是否存在多种形式?以工具理性形式出现 的理性是否实质上否定生命?
宗教社会学的核心主题
• 研究儒、印度、佛、基督和伊斯兰等诸世界宗 教。题材极广的宏观历史宗教文明比较。不评 价各种文化和宗教的相对价值问题
• 问题的核心是西方理性主义的特殊性。一方面 承认不同领域可按照完全不同的终极图景或目 标取向来加以理性化。另一方面,比较宗教分 析旨在更清楚地理解欧洲文化发展在其生成方 面的历史独特性:西方形态的理性化是一系列 具有普遍历史意义和普遍有效性的发展
•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将整个人类推上现代化道路, 但个人和集体都付出巨大牺牲。韦伯认为资本主 义扰乱前现代生产消费方式的“自然”节奏。理 性化过程破坏了巫术权力的权威性,促成科层管 制。各个意义系统都不再能确立某种权威
• 都相信现代化过程破坏了传统秩序,也破坏了传 统权威使这个世界可理解并合法化的意识形态。 现代性将一切都置于单一的理性原则面前衡量
马克斯 ·韦伯
Karl Emil Maximilian Weber 1864-1920
切入较可靠的韦伯中译及研究
• 广西师大《韦伯作品 集》(已出12卷)
• 三联《学术与政治》
• 本迪克斯《韦伯思想 肖像》与韦伯夫人 《韦伯传》
• 豆瓣曳尾于涂的韦伯 中外文相关书目豆列
• 《思想与社会》第1辑
• 《新教伦理》多个新 译本
• 新的资本主义精神:打造一种要求伦理认可的 生活准则。实践的生活行为的理性化过程
• 新教如何塑造一种伦理意义上的生活风格,标 志资本主义在人的“灵魂”中的胜利
让挣钱成为一种苦行
• 资本主义的特征: A.资本主义不是投机追求偶尔暴利,而是理性安排生
活,用系统的方法有条理地追求利润,反投机。理 性背后有信仰 B.所有时代的人都想挣钱,只有这个时代才获得正面 道德价值 • 第二章:“这种伦理所宣扬的至善——尽可能地多 挣钱,是和那种严格避免任凭本能冲动享受生活结 合在一起的,因而首先就是完全没有幸福主义的 (更不必说享乐主义的)成分搀在其中。在经济上 获利不再从属于人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手段了。这 从对于个人的幸福或功利的角度来看是极其非理性 的,但它显然是资本主义的一条首要原则,表达与 某些宗教观念密切相关的情绪。”
当资产者保卫专制
• 第一章:宗教改革并不意味着解除教会对日 常生活的控制,相反却只是用一种新型的控 制取代先前的控制。倡导对于私人生活和公 共生活各个领域的一切行为都加以管理。那 些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那些国家中正在 蒸蒸日上的资产者中产阶级,不仅没有阻挡 这种史无前例的清教专制,反而为保卫这种 专制发展出了一种英雄主义精神
• 资本家不再有英雄德性,大师伦理变成了世俗 的庸常伦理,这种资本主义不过是功利主义的
从披风到铁笼
• 第五章:清教徒想在calling中工作;我们的工 作则是出于被迫。对圣徒来说,身外之物只应 是”披在他们肩上的一件随时可甩掉的轻飘飘 的披风。”然而命运却注定这披风将变成一只 铁的牢笼
•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机器不可抗拒的竞争机制的 力量,清教徒对于天职的责任感,到现代社会 退化成世俗的经济本能和免于被淘汰的自我保 护意识。原有的宗教伦理和信仰基础不复存在
• 讨论现代性,关于理性化的观点为今日现代主义 者与后现代主义者之间争论开辟道路?
• 生平与治学发展过程中某些心理问题 • 世纪之交追问:我们将向何处去?我们如何能保
持尊严的生活在这个新时代?铁笼:非人化、操 纵性,缺乏具备约束力的价值观念和尊贵理想 • 主题经过帕森斯过滤。例如将Herrschaft译成 imperative coordination(与马克思形成对峙)而 非domination(更接近法兰克福学派)
• 虚无时代的社会学家。深切的命运感。上帝已 死。诸神交战。如何面对现代社会的“无意义 状态”。正视生活的”虚无”,人要自己从虚无 中创造意义
• 日神精神(阿波罗,代表秩序、形式与理性) 与酒神精神(狄奥尼索斯,代表狂喜迷醉、生 机与创造力)的差异
• 思想生活的自律、政治生活必须的实用取向、 性和宗教体验方面激情的投入之间的矛盾冲突
• 问题:新教教义对人的主观观念与伦理意识造 成什么影响,这种观念意识是否决定了人的外 在行为方式,并进而极大影响着经济过程
• 不是新教教义适应经济模式转变。正是新教伦 理,特别是加尔文主义的伦理体系,创造出适 合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人群主体。不是由于经 济基础必然带动上层建筑的革新和转变,而是 人的精神行为本身或然性的引起新的经济行为 方式
• 这对于分析我们正在考察的这种历史现象来说, 决不是唯一可能的观点。如果从其它的立场出发 去考察这种历史现象甚或任何其它历史现象,也 会获得与这些基本特征同样重要的其它一些特征
• 因此,根本没有必要把资本主义精神理解成仅仅 只是我们这里所说的那种东西,因为我们这里所 说的仅仅是对我们分析的目的而言的
• 《新教伦理》解释这种矛盾现象:宗教改革 时期,世俗活动被赋予积极意义。新教的某 些教派和教义如何刺激合理地追求经济利益
教义—观念—行动—经济
• 一般人们认为宗教是远离现世活动,特别是商 业活动,远离俗世欲望,特别是盈利欲的超然 世界。但在资本主义的商业圈子里,却涌现出 众多新教虔诚人物,强烈的资本主义商业意识 与狂热的宗教虔诚融为一体
中国语境下的韦伯著述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 义精神》《儒教与道 教》[《中国的宗 教》]
• 余英时《中国近世宗 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杜维明《现代精神与 儒家传统》
• 韦伯命题:现代化问 题意识的பைடு நூலகம்起与反省
韦伯的核心主题?
• 反动预言家(未来将是极地黑暗笼罩下的冰冷长 夜?支配观是法西斯主义思想背景一部分?
• this-worldly asceticism:在此世禁欲,在此 岸生活中否定此岸生活
从宿命论到入世苦行主义
• 问题:恩典的预选为何导致从冥想地逃避世界转 向积极苦行地改变世界?
• 第三章:“所有新教教派核心教理:上帝应许的 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 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所处地位赋予 他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他的天职。”
• 因为,虽然经济理性主义的发展部分地依赖理性 的技术和理性的法律,但与此同时,采取某些类 型的实际的理性行为却要取决于人的能力和气质。 各种神秘的和宗教的力量,以及以它们为基础的 关于责任的伦理观念,在以往一直都对行为发生 着至关重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一种愚蠢的教条主义论点”
• 第三章:“我们只是试图阐明宗教力量在我们这一 仍在发展着的世俗近代文化之网的形成过程中,在 无数不同历史因素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发挥的作用。 我们根本不打算坚持一种愚蠢的教条主义的论点, 即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仅仅是宗教改革的某些作用 的结果,甚或认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制度是宗 教改革的造物
• “这种在现世之中(但又是为了来世)将行为理 性化,正是禁欲主义新教的天职观引起的结果。最 初逃避尘世,与世隔绝的基督教禁欲主义现在走出 修道院,将修道院大门砰地关上,大步跨入生活的 集市,开始把自己的规矩条理渗透到生活的常规之 中,把它塑造成一种尘世中的生活。”
现代日常生活中的殉道英雄
• 加尔文宗信徒的信仰伦理:上帝帮助那些自助的 人。打造这样一种人格:对享乐纵欲行为的强烈 反感,对情感的自我控制,主动寻求磨难的殉道 精神。
• 诸社会秩序具有一个基本架构。其理性化表现 为各种系统化的程序技术的发展
切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独特的西方理性化的动力究竟来自何处? • 作为历史命运的理性化与作为人的自由的
“理性化”之间的复杂张力关系
• 韦伯的核心问题:程序技术的发展与人的 实践行为的伦理理性化,以及与人的人格 形塑之间的关系
•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各类社会行动的实际意义进 行直接理解;而在社会学中,是对理性行动的动 机的说明性理解,要求通过因果性说明,揭示动 机,概括类型,最终反过来支撑直接观察
• 规律与个别;实际表现与内心所想;动机与效果
常识性误解之一:价值中立
以下有关超越价值判断的立场的通常看法: • 社会科学家无论是在职业实践中,还是发表其结
• 与尼采、托马斯 ·曼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