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泄漏的警示·人类如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摘要
2011年,日本。
运营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东京电力公司在3月13日上午11时,向政府作出紧急通报,宣布福岛第一核电站进入紧急状态。
需要紧急撤离20万人。
3月11日下午,日本东部海域发生9级大地震,并且发生了特大海啸,次日,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了爆炸和放射性物质泄漏。
正文
这是自1986年4月26日苏联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发生严重核泄漏以来,人类发生的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
据官方统计的数据,在切尔诺贝利核悲剧中,死亡人数达到9.3万人,致癌人数达到27万人,经济损失达到数千亿美元。
触目惊心。
核辐射对我们的危害是很大的。
根据维基全书收录,日本12万人进行核辐射检查。
据央视报道,福岛已确认遭核辐射的人数上升至22人。
目前,日本政府已把福岛第一、第二核电站人员疏散范围,由原来的方圆10公里上调至方圆20公里。
12万避难者进行全体核辐射状况的检查。
中国检查队进入避难所开始检测。
福岛县政府13日发布消息称,新确认有19名从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方圆3公里撤离的人员遭到核辐射,加上之前确认并进行抢救的三人,已确认遭核辐射的人数由此上升至22人。
虽然官方宣布的数字为22人,但是媒体却认为可能有超过190人有类似的核辐射症状。
福岛县在13日晚些时候宣布,决定对全县533个避难所的12万避难者进行全体核辐射状况的检查。
一个由80人组成的检查队伍将在15日开始在全县的各个避难所进行核辐射检查工作。
在郡山体育馆等三处设为检查的中心,检查从在核电站居住生活的居民开始,福岛县立医科大学表示,对发现的核辐射患者提供医疗支持。
中央电视台报道说,福岛政府13日发消息称,已经有19名从福岛第一核电站方圆3公里撤离人员遭到核辐射。
福岛在核泄漏中,19名医护人员被污染,核泄漏将东京污染。
福岛县的双叶厚生医院消息说19名医护人员已经被诊断出受到核辐射,他们从昨天晚上开始一直为遭受核辐射的市民进行检查和护理。
总务省消防厅也发布消息称,该核电站方圆10公里内医院的15名住院患者及救护车受到了放射性物质污染。
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则表示“产生危机健康的辐射的可能性较小”。
福岛核泄漏中,19名医护人员已受到核辐射,健康度进一步减少。
地震和海啸中,福岛关闭了几个核反应堆。
由于在地震和海啸后关闭了几个核反应堆,可能导致电力供应短缺。
据日本共同社消息,日本首相菅直人13日在记者会上表示:“已批准东京电力公司从14日起实施计划性(轮流)停电”,以应对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的供电紧张。
计划性停电将轮流在各地区实施。
我们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和环境达成协调发展呢?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目前全球存
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
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
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
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四是价值偏见。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
现代意义上
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
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
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
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自然具有无限的广阔性和复杂性,总是存在未知领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无论古代和现代,人类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违反自然规律最终会自食其果。
现代人无需回到过去敬畏自然和盲目崇拜自然的状况,但在自然面前保持谦虚谨慎,虚心向自然学习,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失为明智的态度。
主要参考文献:
维基百科“日本核泄漏”词条
刘东升,杜小玲.怎样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三川生态研究.2003.
刘鸿亮,曹凤中.21世纪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全新思维模式的建立.环境科学研究,2006,19(4):14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