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航运业概述

航运业概述

航运业概述航运业是航空运输和航海运输的统称,是与国家经济增长相关性极强的行业。

根据世界航运发展的趋势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开始高速发展,其航运业必然得以高速的增长。

80-90 年代的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的航运业高速发展就是得益于其自身的经济飞速发展。

航运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和促进金融业的建设,同时也就会带来物流、人流和资金流。

像伦敦、纽约这些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最初都是发端于港口城市,通过国际贸易、远洋运输的发展和繁荣一步步推动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目前,海运、水运仍然是全球主要的大吨位、长距离、经济性好的货物运输方式,因此具有不可替代性或者垄断性。

该行业不但具有投资庞大、管理要求高等行业壁垒,同时因为与经济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其行业本身对经济波动的敏感性就非常强,往往是经济稍有波动,就会给行业本身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从世界海运发展的趋势看,投资大、技术新、管理更科学有效是主要的潮流。

这不仅反映在船舶越造越大、技术越来越先进,还因为船舶技术的突破给海运模式和格局带来了变化。

(一) 国际航运业概况国际航运中心总是与国际经济、贸易中心密切相关,世界典型国际航运中心均是以面向海洋、航运业发达的国际大都市作为依托。

国际航运中心具有港城互动性,区域协同性和功能导向性三大特性。

从19 世纪末到21 世纪初,国际航运中心经历了三次大的转移,即从“西欧板块”向“北美板块”再向“东亚板块”的递进,同时出现此强彼弱的局面。

随着国际经济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向大西洋转移,意大利的威尼斯失去重要港口地位,葡萄牙的里斯本、荷兰的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发展成为重要大港。

进入19 世纪,英国产业革命后的重要生产基地伦敦成为第一大港。

纽约的崛起,形成“北美板块”。

“欧洲板块”中的鹿特丹凭借欧洲的门户地位和强大的经济腹地,从 1965年起超过纽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建立并巩固了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20 世纪3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从大西洋地区转向太平洋地区,太平洋沿岸占据优越地理位置的港口发展成为重要的港口,如长滩、东京、神户、横滨、新加坡、香港、釜山、上海、高雄等,形成了“东亚板块”。

目前,世界主要国际航运中心城市为伦敦、纽约、鹿特丹、新加坡、香港等。

纵观这些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它们一般具有一些主要特征:1、必须拥有一个发达的国际航运市场。

2、强大的腹地经济。

3、充沛的集装箱物流,即拥有巨大的集装箱枢纽港。

著名的国际航运中心香港、新加坡、鹿特丹、纽约等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都处于世界前列。

4、国家或区域性进出口贸易的航运枢纽。

5、良好的港口条件和一流的港口设施。

6、国际航运中心必须具有完善的后方集疏运系统。

7、积极扶植的政策和良好的法律环境。

伦敦航运中心:伦敦是以市场交易和提供航运服务模式的知名国际航运中心,拥有成熟的连锁航运服务业。

上世纪40 年代,随着港口硬件设施外移到离市中心以东40 公里的提尔伯里和沿河下游,伦敦采取了港区分离的模式,依靠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在市中心城区建设航运服务软环境,大力发展产业链上游产业,如航运融资、海事保险、海事仲裁等。

现在,虽然伦敦每年的港口吞吐量不超过1 亿吨,但仍保持着全球顶级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由伦敦国际金融服务处(IFSL)发表的一份航运报告指出,近年伦敦无论在海上运输贸易或新船需要方面均有显着增长,继续保持世界领先航运中心地位。

报告指出,伦敦逾400 间船舶经纪公司涉及全球50%的油轮服务,30%-40%的干散货服务,超过一半的新、旧船买卖亦由他们经手。

该城市占国际海事保险市场的23%业务,领先日本、美国及德国。

2005 年至2007 年全球船舶融资金额已达2750 亿美元,其中490 亿美元,即约18%资金是由伦敦的银行提供。

伦敦航运服务业规模庞大,发展成熟,充满活力。

航运服务部门包括:船务、中介服务、航运管理和法规,支持服务与产业协会等。

全球有1750 多家从事航运事务的公司与机构在伦敦设有办事处。

伦敦航运服务业功能齐全,每个产业从属部门都有很多公司,提供的服务面面俱到,供应链错综交织。

强大的产业力量将这些特质凝聚在一起。

伦敦航运服务业堪称世界一流,它将众多公司、专业化供应商,服务提供商,以及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一地。

伦敦作为全球重要的航运服务出口地,其航运服务业服务于全球,律师、经纪人、金融家和其他众多专业人士向全球市场输出知识,并凭借高质量的服务赢得了极高的声誉,特别在航运法律和船舶经纪方面。

在伦敦,目前集中着国际海事组织(IMO)总部、国际海运联合会(ISF)、国际货物装卸协调协会(ICHCA)、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BE)、波罗的海和国际海事公会(BIMCO)等多家航运国际组织。

其中,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显得尤为突出,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家世界性航运交易所。

鹿特丹和纽约航运中心:鹿特丹和纽约是以为腹地货物集散服务为主的世界重要航运中心。

这两个区域性的国际航运中心所服务的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市场广大,进出本国的外贸直接运输量很大,在国际区域运输中占有重要地位。

荷兰的鹿特丹位于莱茵河和马斯河两大河流入海汇合处所形成的三角洲,背靠莱茵河流域的荷兰、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其周围500km 范围就有1.5 亿人口。

美国向欧洲出口货物的43%、日本向西欧出口货物的34%都经过鹿特丹中转。

德国经鹿特丹吞吐的货物量超过其国内港口的总吞吐量。

鹿特丹是名副其实的欧洲门户。

纽约也属于这种层次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

纽约位于哈德逊河口,是美国主要海港,一度承担了美国外贸运输量的40%。

纽约港也是一个典型的全球性经济腹地型国际航运中心,1825 年伊利运河开通使纽约与五大湖和哈德逊河相连,迅速将其经济腹地推向美国中部五大湖地区。

19 世纪中叶,美国铁路的修建使纽约港水陆交通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纽约成为连接横跨美国铁路东西干线的交通枢纽和全美最大的海港。

香港和新加坡航运中心:香港和新加坡是以中转为主的国际航运中心。

主要特点是香港和新加坡由于自身经济腹地较小,直接外贸运输并不太多,而是以海外腹地作为其主要的经济腹地,将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货物作为其服务的主要对象。

香港和新加坡作为亚洲新兴的国际航运中心,两港都实施世界上最为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大型机械设备和先进的电子化管理技术和高素质的人员是其自由港的特点,加上拥有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突出转口贸易及其中转运输,使其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三甲。

新加坡作为国际集装箱中转中心,极大地提高了全球集装箱运输系统的整体效能,成为国际航运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新加坡国际航运中心的最大特色。

新加坡港口2007 年处理的货物总吨位达到4.83 亿吨,增幅为7.8%;停靠新加坡港口的船只总吨位达到14.59 亿吨,同比增加了约11%。

2008 年2 月份新加坡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2%,达463 万个标准箱。

新加坡政府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斥资20 亿元,让新加坡港口的集装箱处理能力扩大40%。

香港航运业近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世界最大的独立商船队总部和亚太地区国际航运中心。

航运业是香港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推动经济增长,为香港人创造不少就业机会。

香港有世界上罕见的深水良港,终年不淤不冻。

它背靠中国内地,面向东南亚,地处亚太中心,可经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干线,通往世界各地。

这为航运业的发展和货物中转提供了极好的地缘条件。

香港航运中心的港口、码头的设备先进,可容纳上百艘远洋轮同时靠泊和系泊作业;同世界上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航运往来,拥有一个以香港为枢纽,航线通达五大洲、三大洋的完善的海上运输网络;世界各个船舶公司均在港设有分支机构,使这里成为国际航运财团在亚太地区的行政和船舶管理中心。

2007 年香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398.9 万个标准箱,居世界第3 位,1997-2007 年年均增长率达到5.0%。

香港机场的客运吞吐量达到4778.3 万人次,居全球第16 位,1997-2007 年年均增长率为3.7%;货运吞吐量为374.2 万吨,仅次于美国孟菲斯机场,居全球第2 位,1997-2007 年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7.5%。

香港的航运设施采用世界上最新的科学技术,使其各个系统和环节实现现代化管理,并制定了严密的管理法规,加强规划和研究,使港口活动有条不紊并能适应新的变化。

香港实行世界上最开放的自由港航运政策:航运企业可自由经营,个人和企业均可在港投资经营航运业,不受国籍和投资比例与形式的限制;各国船舶可自由通航,除极少数政府规定的商品外,货物免税、免检;香港船东所拥有的船舶可自由选择在任何国家和地区注册登记;任何国家的船舶,只要符合香港船舶注册法例的规定,均可在港注册。

(二) 我国航运业概况:随着国内改革开放以及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的航运业也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就国内而言,航运业的增长趋势是比较明显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经济增长的实际推动,另一方面则是对外贸易持续增长的拉动。

比如,世界已把中国当成世界产品的加工基地,这种加工中心的确立最直接地刺激了航运业的发展。

全球航运业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变革,其重心正在向东亚,尤其是向中国转移。

2005 年《水路运输文摘》数据显示,世界上最大的20个集装箱公司中的13 个是亚洲公司,而这13 家公司又控制着全球总TEU 运力的70%。

根据《2005 年海运回顾》在全球最重要的20 个海运国家与地区中,亚洲有9 个,占世界总载重吨位的37.7%。

世界最大的20 个集装箱码头中,其中13 个港口属于亚洲,(香港,新加坡港,上海港,深圳港,釜山港口位居世界前5 名)。

亚洲地区经济和贸易的迅速发展,给亚洲海运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使亚洲海运业在全球的地位得到显著增强。

中国因素已经成为国际航运市场的决定性力量。

中国在全球航运重点东移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的贸易国家,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发展一个主要推动力。

在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不仅带动了本国海运业的发展,也拉动了国际海运市场。

我国在国际航运市场中的份额是:集装箱运量占全球19.4%,铁矿石运量占28.9%,煤炭占20.2%,粮食占10.9%,石油1.1 亿吨,占5%。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散货海运国家。

在航运市场上,中国已经成为东向和西向航线如跨太平洋、欧洲—远东—欧洲等航线主要集装箱贸易的主宰。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国际间客货流动的重要运输方式之一的航空运输业也出现了全球化发展趋势。

这是我国航空运输业必须认真面对的客观现实。

就现状来讲,我国航空运输业缺乏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其具体表现是产业规模小,市场结构分散,管理粗放,资产负债过高,经济效益差,营业能力弱,市场占有率低等。

在海运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运大国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