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律失常健康教育

心律失常健康教育

心律失常健康教育
(-)心理指导
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时,常常需要进行连续心电监测以帮助诊断和治疗,病人往往对监护室的环境及多种的监护设备感到恐惧及焦虑,甚至担心自己疾病加重。

护士应向病人详细讲解监护对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意义,以及介绍监测设备及使用方法,消除病人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同时告诉病人稳定的情绪和平静的心态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使病人乐意接受和配合治疗。

(二)饮食指导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宜清淡,避免饱餐,戒烟、酒,不饮浓茶或咖啡。

(三)作息指导无器质性病变的心脏病者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调整自主神经功能。

器质型心脏病者根据心功能情况适当活动,劳逸结合。

(四)用药指导
为了维持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有效血液浓度,必须遵医嘱严格掌握剂量和间隔时间,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若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应及时报告医务人员,配合调整用药。

(五)特殊指导
1.掌握测量脉搏的方法。

测量部位为动脉:方法为实质、中指、无名指3指并拢,以指腹轻轻按压所触之脉搏,以能清楚触到脉搏为宜:时间至少1min。

2.若发现以下体征时应及时报告医务人员(1)脉搏,<60/ min,并有头晕或黑曚。

(2)脉率持续>100/ min,并有心悸、胸闷。

(3)脉搏节律不齐,每分钟间歇达5次以上时,应及时报告医务人员。

心动过缓病人避免排便时屏气,以免自主神经兴奋而加重心动过缓。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可自行刺激自主神经使其终止。

(1)深呼吸后屏气,再用力呼气。

(2)用手指刺激咽部引起恶心、呕吐。

4.室性心动过速病人需配合心电监护。

如果突然意识丧失、抽搐、脉搏测不出、强压痛无反应甚至心搏骤停。

在旁人员应立即呼叫及处理。

(1)用拳锤击心前区1~2次。

(2)如果心脏未见恢复,应予心脏按压,每分钟按压不少于100次。

(3)口对口人工呼吸。

(六)出院指导
1.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2.有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应坚持服药,不能自行减药或换药。

3.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如果脉搏有较多的停搏,应及时就诊。

4.有晕厥史病人避免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工作,有头晕、黑曚时立即平卧,以免晕厥发作而摔伤。

5.病人出现心搏骤停,应立即抢救。

6.如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应向患者宣教如下。

(1)指导患者自我监测:首先教会病人每日早、晚各测1次脉搏,若比原心率减少6次/ min 以上或感到胸闷、头晕,应立即到医院就医随访;术后随访分为三个阶段,主要行心电图检查,观察心率、起搏信号以及QRS波形。

第一阶段:是植入起搏器最初半年内,应每个月检查1次,评估起搏器效果及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判断和检查有无电极移位等。

第二阶段:是植入起搏器半年后,如果病情稳定可3个月或半年随访1次。

监测起搏器到接近起搏器限定年限时,要缩短随访时间,或经常检查调节程控参数,使之保持最佳状态。

第三阶段:是预计快到起搏器电池寿命耗竭时,应加强随访,可每次随访都应该详细记录所有检查结果并妥善保存。

若自觉心悸、胸闷、头晕、黑曚或自测脉搏缓慢,应立即就医。

(2)防止社会环境对起搏器的影响
①医院环境的干扰:医院内多种诊断和治疗仪器都可能对起搏器功能造成一定的干扰和影响,若不慎重,可造成严重后果。

如磁共振、手术电刀、碎石震波焦点、透热理疗
电灼器治疗等。

因此为保证起搏器功能,植入起搏器者原则上禁止接受以上检查和治疗。

确需者,要在严格的心电监护下,并与起搏器保持一定距离方可进行。

②家庭及工作环境的干扰:多数家用电器是安全的。

电吹风、电动剃须刀、电烤箱
电熨斗风扇、电视机、电冰箱、电脑、吸尘器、洗衣机、食品加工机等只要没有漏电。

一般不会影响起搏器。

可以放心使用。

新式微波炉只要操作正常一般不会影响起搏器。

另外,雷达、高压电场。

移动电话,对起搏器均有影响,因此安装起搏器者应避免接近此类设备。

③在植入起搏器后的早期,患者仍然不宜做过量的体力活动。

埋置脉冲发生器一测的上肢,早期运动幅度不宜过大,以免导致电极脱位。

患者可以游泳,乘坐汽车、火气、飞机或轮船等。

机场安全检查仪器对起搏器没有影响,但起搏器触动金属探测报警器,患者应事先向安检人员出示起搏器ID卡。

④起搏器的保护:注意安装起搏器植入处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撞击,洗澡时勿用力搓擦。

出院后指导患者在自我皮肤护理时,注意用三指法:即一只手固定起搏器,另一只手清洗皮肤,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早期用力后造成起搏器移位。

⑤雷雨天不在户外活动或逗留,不使用电热毯,电按摩器,电烙铁等防止发生触电,使起搏器出现故障。

⑥仍需服用心脏疾患的药物,不能因安装起搏器后有了保险就不再服药。

而继续常规服药。

就诊或外出时应该随身带好起搏器的随访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