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余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余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余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余华小说里的女性形象数量不多,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也多为学者忽略。

通过对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梳理和归类,对这个被遮蔽的形象群体予以解读,分析女性形象的生存困境,显现其在余华作品中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余华;女性形象;男权
在余华的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数量不多。

他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总是将性格单一化。

这些女性形象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不是善到极致,就是恶到极致,毫无疑问,她们是虚幻的,这些形象身上也暗藏着男性给予的歧视、误读等。

甚至在很多小说中,余华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直被男性话语所遮蔽。

一、男性暴力下呻吟的女性
余华小说中,暴力因素是研究余华小说的学者必然要谈到的部分。

小说中的暴力因素贯穿着余华前期创作,不少人对其作品中的暴力展现,持一种赞赏态度,认为余华小说中暴力因素将现实生活的幻影击碎,露出最真实的残酷和丑恶。

余华的《世事如烟》、《古典爱情》等几部小说,极力地展示出他对暴力的理解和诠释,也向读者展现出中国女性受虐的场景图画。

《世事如烟》中的人物没有自己的名字,而是由固定的数字代替。

在小说中的小乡村里,一个个少女受到残酷的对待。

6在妻子死后,完全丧失应有的父性,将几个女儿卖给人贩子,以换得金钱。

4是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她有着清亮甜蜜的声音,但经常呓语。

阴暗恶毒的算命先生,采用特别的养生方法,想从她身上采阴补阳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于是,年近九十的他蛊惑4的父亲说女孩呓语是鬼魂进入阴道所致,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父亲和算命先生的合力摧残下,女孩受到侮辱后发疯,最终投水自尽。

这个美丽少女被残酷的现实推向死亡,而她的美也在死亡中更加凸显出来。

看到《古典爱情》这个题目,人们一定会联想到古代的才子佳人,花好月圆的完美结局。

但是在小说中,却是令人震惊的暴力和血腥。

小说描绘的是中国历史上面临饥荒之年,人人相食的悲惨图景。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曾作出这样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也成为传统美学的原则。

而余华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人物,正是要求改变原有的创作原则。

余华冷漠地使用粗暴的笔触,将古代才子佳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常规情节击打的粉碎。

美丽多情的小姐惠家道中落后,竟成为饭馆里的菜人,供食客食用,最后被活生生地砍掉一条大腿而死去。

柳生曾是一个积极进取追求功名的书生,结果在这悲惨的时代,竟沦落为卑微的看坟人。

连富家小姐也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的时代,更不用说其他女性的生活。

在男性的暴力之下,女性毫无疑问沦为社会的弱势。

不管是作为妻子还是女儿,不管是富家小姐还是平民女子,在生存面前,对于男性来说,都只不过是一盘“可怜”的菜,一块“白白的大腿肉”。

二、困苦灾难里的哭喊者
小说透露出苦难意识也是余华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到《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等余华的经典作品,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福贵、孙光林、许三观三个男性人物形象,但是,笔者认为在这几部作品中,被遮蔽的女形象也应该受到重视。

在《在细雨中呼喊》开头,“我”在梦境中,听到“一个女人哭泣般的呼喊声从远处传来”“我是那么急切和害怕地期待着另一个声音的来到,一个出来回答女人的呼喊,能够平息她哭泣的声音,可是没有出现。

”这虽然写的是我的梦境,却可以看做是母亲,冯玉青等陷入困苦中女性的哭诉。

“我”的母亲因为分娩,耽误了给父亲孙广林送饭。

刚生下孩子的母亲不但没有受到丈夫应有的关爱,还遭到父亲的责骂。

母亲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是细声细气地向父亲道歉。

冯玉青在被王跃进占有身体后,当着众人的面哭喊着拦腰抱住他。

因为她认为只有这样不顾脸面地哭喊着,才有可能让王跃进陪自己去医院,进而给予自己一个世人认为对于女子来说十分重要的名分——妻子。

《活着》中的家珍是一个典型形象。

家珍是城里米行老板的女儿,后来嫁给了乡下地主少爷福贵。

福贵是一个败家子,喜欢赌博,最后把所有家当输了出去。

家珍善良、温顺的特点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家珍面对着豪赌的丈夫福贵,她不是选择离开,也不是选择训斥,而是按照出嫁从夫的道德观念约束自己。

家珍身上体现出中国遭受苦难的女性具有的优良品质——善良、温顺、坚韧。

这也完全符合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一种规范和期待。

就是这样的贤妻良母却没有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

先是家珍的丈夫福贵进城被抓,只剩下她自己支撑这个穷困的家。

接着,她的女儿凤霞一场大病之后变得又聋又哑。

为了让唯一的儿子能够上学,便只好将女儿送人。

女儿结婚后,却又因难产而死。

儿子突发事件中,失去了生命。

当与儿子的死有关系的春生,因受不了“文革”的折磨,想要寻死时,家珍却说道“春生,你要活着。

”挽留的方式却是“你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

”毫无疑问,这个行为闪现着一个女人最朴实的宽容,一个善良母亲的光辉。

《许三观卖血记》中,许玉兰为爱情而受的苦难,是伦理和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带来的。

这造就了这一群在灾难中哭喊的女人们。

三、恶欲释放的女人们
余华笔下塑造了一系列带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好品质的女形象。

这也是余华对女性行为和表现的向往和期待。

许玉兰、家珍等这一批弱小的女性形象,为了家人,为了家庭,用她们柔弱的身躯去抵御生活的沉重打击。

但是,余华不只是想让读者感受符合社会道德的女性光辉形象,更向人们展示出女性丑恶的一面。

在《现实一种》中,老母亲开始抱怨骨头发霉时,山峰和山岗两兄弟以及他们的妻子孩子几乎毫无反应。

两对夫妻面对赐予自己生命的母亲,不但没有照顾好老人,甚至把至亲当做可有可无。

他们的老母亲在这种冷漠环境的刺激下
也开始扭曲起来,变得麻木和自私。

老母亲在暴力开始到行为结束期间,仅仅是以“看客”的身份出现。

在她看到自己的孙子皮皮晕死在地上时,作为祖母的她,没有像常人那样去制止,对自己亲孙子采取救助,而是一个人惊吓着很快地躲回了自己房间。

孙子皮皮亲手害死了自己堂弟。

这个暴力行为向我们展示,在男性暴力世界里,连一个小孩也会深深受到其影响,这种暴力侵染了这个世界。

人与人之间的暴力是十分常见的东西。

余华在小说里把人性的丑恶这一缺陷,给予了女性。

山峰和山岗两兄弟在自己遇到不快时,发泄的方式都是在自己的结发妻子身上施加暴力。

在皮皮杀死自己的小堂弟后,山岗和山峰的妻子们不但没有要平息事件,反而是怂恿各自的丈夫去报复。

在山岗杀死山峰之后,山岗被人民法庭判处了死刑。

山峰的妻子却以家属的名义将山岗的尸体进行捐献,但是她并不是为了(下转第22页)(上接第20页)为社会做贡献,而是想着山岗遗体被人解剖分尸的感觉。

这不禁令人为这女人的恶毒而震惊。

在《难逃劫数》中,彩蝶因为丈夫东山相貌英俊,总是猜忌自己会被抛弃。

于是在新婚夜里她疯狂又残忍地将硝酸泼向丈夫英俊的面庞,与此同时彩蝶也毁灭了自己的人生。

邪恶却如花一般的女性形象使读者不由得感到一阵痛楚。

余华冷漠又平静的笔法将人性的丑恶展露无遗,而接近这种灵魂真实的邪恶,却让人不寒而栗。

结语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对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可以使被遮蔽住的女性形象清晰起来。

女性受到了父权社会中男性中心主义的压迫和遮蔽,认同男权文化对女性的规范。

本文对这个被遮蔽的群体形象予以解读,分析女性形象的生存困境,显现其在余华作品中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余华.世事如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2]杨伯峻.论语译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余华.古典爱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余华.在细雨中呼喊[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3.
[5]余华.现实一种[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