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化优秀课件
一、社会化的含义
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 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 社会成员的过程。 传统观点:到成人期就结束了; 现代学术观点:伴随人的一生。
对概念的理解:
1.社会化的主体
社会中未成年的个体,严格地说,是未完成社
会化的个体。 2.社会化的执行者
与社会化有关的人们
3.社会化的结果
第二,儿童时期,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 上都是对家庭需求最强烈的时期。
第三,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单位,儿 童可以从中习得各种社会关系。
家庭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家庭主要是通过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式把社 会的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儿童,使之逐渐 社会化。父母对人、对已、对物的态度, 往往就是儿童的行为准则。
这种社会学习可以通过直接接受奖惩的方 式(直接学习)实现,也可以通过模仿和 观察的方式(间接学习)实现。
(2)儿童的性别认同
涉及两个阶段:
性别自认阶段(2•岁左右),对自我性别的 认同(自己是男是女);
性别恒常性阶段(4、5---7岁), 开始意识 到,自己的性别不会因名字、服装或行为 的变化而变化。
2、外界社会环境条件
(1)家庭 (2)学校 (3)同龄群体 (4)工作单位 (5)大众传播媒介 (6)网络
(1)、家庭
家庭是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化塑造者和调节 者。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 第一,童年期是人生社会化的关键期。 儿童时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 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着举足 轻重的影响。
基因决定论与文化决定论
人的大脑由140亿个脑细胞组成,每个脑 细胞可生长出2万个树枝状的树突,用来计 算信息。人脑“计算机”,远远超过世界 最强大的计算机。 人脑可储存50亿本书的信息。 人脑神经细胞功能间每秒可完成信息传
递和交换次数达1000亿次。 处于激活状态下的人脑,每天可以记住
四本书的全部内容。
化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教师、同学、 校规校纪以及责任、义务等因素的影响下, 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学校对儿童的社会行为的模塑在现代社会 中是无以替代的。
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既是知识 的传授者,又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体现者。 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
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既是知识 的传授者,又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体现者。 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
这一机制具体涉及两大方面:“一部分是 由于我们(父母及社会)用不同的方式对 待男女小孩,一部分是因为儿童本身对他 们自己的性别有了一定的看法。”
(1)父母及社会给予的差别对待
社会学习论者认为,那些在儿童的早期生 活中,受到了父母和社会赞许、奖励的行为 会保留下来,而那些受到惩罚和阻挠的行 为则会减少以至消失。
教化个人,使之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成为符 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有一定个性的社会有效成员。
二、社会化的特征
社会强制性 个体能动性 终身持续性
三、社会化内容:
1、政治社会化(爱国意识) 2、道德社会化 3、法律社会化 4、性别角色社会化(生理、人格特征、性别
角色)
1、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学会现有政治制度所接 受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或 者说,是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 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化
他们共同的特点:
发现时不会说话 行为像动物 后天学习适应能力很差
说明了 什么?
人类的意识、语言、规范、行为是后天习得的
目的是什么?
无论从个人方面来说,还是从社会方面来 说,这个有机体都必须转变为一个能够有 效的参与社会,能够为社会所接受的人。
这个转变是通过社会化实现的。
蒙杜古莫部落:吃人肉,凶暴,具有攻击性。 女性害怕怀孕,不喜欢带孩子。
德昌布里部落:女性专横跋扈,精力充沛, 是家庭经济的支柱;男人喜欢艺术,饶舌, 富于情感,在家照顾孩子。
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的观点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科尔伯格的认知 发展理论进一步触及了性别角色社会化的 社会心理机制。
科尔伯格认为,性别自认和性别恒常性的 形成,是儿童性别行为的定型和性别角色 习得的基础。这两个概念的获得,意味着 儿童在本质上已经实现了“自我社会化”。
其他动物有社会化吗? 为什么人类可以社会化?
四、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1、个人生物基础条件 A、人类的大脑 B、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 C、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国家象征期:国旗、国歌、国家领袖 抽象国家观念期:国家、政治群体 国际组织系统期:国际观念的形成
2、道德社会化
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 过程即பைடு நூலகம்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的基本表现:关心他人;对道 德问题做出判断; (R.赫什《道德教育的模 式》美1980)
3、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 的过程即为性别角色社会化。
关于家庭影响的研究
家庭中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主要包括父 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气氛。
所谓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训 练、哺育的社会化方式,具体包括教养态 度、家庭气氛、教养行为。
(2) 学校
学校教育的系统化; 学校机构的独特性; 学校活动的专门化。 儿童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对其社会
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导致性别角色特征的不 同。性别角色特征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 通过各种文化中的性别行为模式的学习、 模仿和认同后形成的。
案例: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
人类学家M.米德对新几内亚3个部落的研究 阿拉佩什部落:性格温和、待人热情;反对
侵犯、竞争;少有占有欲。男女皆有典型的 女性特征。
1959年,著名社会学家H.海曼提出“政治 社会化”这一术语
政治社会化的目的
自然人转变为政治人, 即:遵守政府规定、 服从国家法律、行使正当权力、承担应尽 的义务、促进政治稳定的合格公民。
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程度关系着一个社 会和政府的稳定、巩固和发展。
赫斯与托尼的调查研究
对一万二千名美国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发现儿童的国家意识依3个连续阶段逐渐发 展。
期待效应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1968)以小学一至 六年级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20%的儿童告 诉各任课教师说,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些儿 童具有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学年末测试, 发现其智商明显提高。这一现象被称作 “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