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化概述
第二章 社会化
内容摘要: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他的社会性。本
章将主要介绍个体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社会化 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文化、家庭、学校和大众 传媒等。
关键词:
社会化 文化 家庭 同辈群体 大众传媒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定义
1、定义: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 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 员的过程。(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的人)
四、学校
(一)特点
1、按事先确定好的目标、计划,根据社会要求塑造 年轻一代。
2、有专门训练的教师来执行这一计划。
3、有专门的影响媒介(包含课程、教材等)
4、根据个体的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来施加影 响。
5、根据文化遗产的要素来选择教育内容。
6、使来自不同背景的年轻一代集合在一起,增加了 他们学习交往的机会。
(二)学校社会化的作用
1、形成个体系统的文化知识,开发个体的潜能 2、形成个体系统化的价值观念、政治道德观念体 系。 3、使个体的价值观与主流文化一致。 (三)学校的影响因素 1、学校的风气 2、教育内容和教科书 3、教学组织
4、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威信、品德、爱心、榜样、期望、学 识以及师生关系等都将会影响到个体的社会化。
五、社会化的内容
1、政治社会化 2、道德社会化 3、民族社会化 4、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二节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一、本能与环境
二、生物因素(遗传因素) 三、社会文化
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 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它是经过 世世代代传递下来的,其中包括价值观、知识、 信仰、艺术、风俗传统、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 以及衣食住行等用物的制作方式、待人接物、举 止言谈等交际方式和风度。
(3)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人为什么能够社会化?(可能性)
(1)只有人类才有文化 (2)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潜力) (3)只有人类才具有语言,使人类社会化成为可能 (4)人类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100元内玄机
这是99版的扣子放大 这是05版的扣子放大!
二、社会化特点 1、个体的社会化有其遗传素质基础
社会交互作用(Social reciprocity):是指人 和社会(包括社会成员、群体及社会事物)相互 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现象。
2、人为什么要社会化?(必要性)
自然人
(1)人
成人 :有两个过程 自然人到社会人
其中第二个成人过程,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更为重要
(2)人的本能远不能满足人的需求(组图)
(5)青年人赋有热情比较开放,他们有自己的 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常与传统的相对。
(6)青年人的性意识开始萌发,却又缺乏必要 的理智上的准备。
注:同辈群体的社会化极少带有强制的性质,往 往是在其成员对个人的社交、安全、尊严、优越 感的满足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3、同辈群体的类型:
(1)从同辈群体的形成角度可以将其分为:
(5)影响青少年角色的培养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6)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环境适应能力和合作竞争等
消极作用: (1)维系的纽带具有不稳定性,缺乏理性指导,导致
(任何一种活动都是文化的产物)
不同文化影响下的孩子例举: B·怀廷和蔡尔德的“六文化研究规划” 美苏两种文化儿童养育比较 犹太人对孩子这样说 瑞士人这样养孩子 留洋学生的新问题
三、家庭
(一)家庭在社会化中的地位
1、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 过家庭反射到儿童。
2、儿童在家庭中的生活时间最长,约占全部的2/3, 因此家庭对儿童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
3、儿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 最强烈的,父母对儿童有支配和权威作用
4、童年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期
(二)家庭在社会化中的功能
生育功能 经济功能 教育功能 休息娱乐功能
(1)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2)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和道德情操方面起重要作用 (3)家庭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方面起 重要作用 (4)家庭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5)家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及对社会适应方面有不 可替代的作用
2、个体的社会化是通过个体同与之有关系的 其他个体及团体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3、个体的社会化是共同性与个别性的同一
4、个体的社会化贯穿于个体的一生,且其发展 是不均衡的(终身性)
三 、社会化的途径
1、社会教化:即广义的教育,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 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外部动因)
有系统的正规教育 可以分成两大类:
(三)家庭的教育方式、教育态度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大家庭
(四)家庭的结构
核心家庭 缺失家庭(丧偶、离异)
重组家庭
(五)家庭生活气氛
பைடு நூலகம்
(六)子女出生顺序
(七)父母的榜样
(八)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九)家庭社会化的主要特点
① 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 ②儿童所接受并内化的社会价值规范是以父 母已形成的价值规范为内容的。
非系统的非正规教育
2、个体内化:指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一定方 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 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 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内在因素)
四、社会化的种类:
(一)早期社会化(基本社会化) (二)预期社会化 (三)发展社会化 (四)反向社会化 (五)再社会化
①情感型 ②利益型 ③亲缘型 ④爱好型
(2)从同辈群体对整个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程度 可以将其分为:
①积极型 ②中性型 ③消极型
4、同辈群体的特点: (1)自发性 (2)非正式性 (3)平等相融性 (4)有自己的价值标准 5、同辈群体的作用 积极作用: (1)满足社会性需求 (2)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 (3)青少年获取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 (4)影响青少年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
五、同辈群体
1、概念: 由年龄、地位、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
体相近或相似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非正式群 体。
2、产生原因:
(1)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增强,进入了心理断 乳期 (2)青年人追求自由、平等、独立,而这些只 能在同辈群体中得到满足。
(3)青年人的高级情感产生,渴望友谊和理解。
(4)共同的兴趣、爱好、活动,使他们彼此更 有吸引力,更能满足彼此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