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细管理 追求卓越

精细管理 追求卓越

附:精细管理追求卓越一、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涵精细化管理主要有三大理论来源:一是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二是美国现代质量管理之父戴明的质量管理理论;三是丰田精益生产模式。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20世纪初期,随着工业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提高劳动效率成为绝大多数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劳资矛盾使工人与企业主形成了对立情绪,怠工现象较为普遍。

在泰勒看来,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理论,不能找到有效的管理手段,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严重障碍。

经过不懈的探索和研究,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形成,其主要内容有:1、工作定额原理:通过对个人作业的详细检查,在确定做某件事的每一步操作和行动之后,确定出完成某项工作的最佳时间。

2、挑选工人:做到人尽其才,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标准化原理:实行工具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劳动动作标准化、劳动环境标准化等标准化管理。

4、计件工资制:差别计件工资制对工人士气影响的效果是显著的。

当工人们感觉受到公正的待遇时,他们会更加愉快地工作,在工人之间和工人与雇主之间建立互相帮助的关系。

5、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

要使劳资双方进行密切合作,关键不在于制定什么制度和方法,而是要实行劳资双方在思想和观念上的根本转变,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实现双方“最大限度的共同富裕”。

6、建立专门计划层: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并在企业设立专门的计划机构。

7、例外原则: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负责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这种以例外原则为依据的管理控制方式,后来发展为管理上授权原则、分权化原则等管理体制。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对管理学的贡献在于:其一,强调运用科学而非经验的方法来研究企业管理活动;其二,强调建立明确的、量化的工作规范,并且将这种规范标准化;其三,强调根据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对工人进行挑选和培训,提高工人的工作技能,以获得更好的工作业绩;其四,强调管理者应该为下属的工作业绩负责,要求管理者做好预先的计划,建立明确的工作规范。

戴明的质量管理理论。

较泰勒稍晚一些的戴明提出了质量管理理论,其“管理十四要点”成为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1、改善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质量管理要落实在持久的竞争力上,以稳定持续的经营为基础。

2、采用新观念:戴明说:“我们需要的新观念是,粗制滥造和劣等服务是不能容忍的,任何缺陷都是不能接受的。

”3、不再依赖大量检验:将传统的“把次品挑出来”改为“不生产次品”,即从事后检验变为事前预防。

4、废除以最低价竞标的制度:企业常以最低价格标准来作为采购依据。

然而,最便宜的原料并不一定是成本最低的。

5、持续不断地改善生产及服务系统。

提高质量需要着眼于今后,而不是着眼于当下。

发现并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恢复了原来的正常状态,并没有改善。

改善是在原有正常质量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

6、建立在职培训体系。

培训的费用不会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不会增加企业的有形净值,而花在“设备”上的钱会增加有形净值。

如果老板只盯着有形资产,就别指望质量能持续提高。

7、建立领导体系:管理不是督导,而是领导。

督导是“盯人”,领导是“激励”。

管理者的责任就是解决员工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8、排除员工的焦虑:只有管理层有所改进,员工才能培养出对领导者的信心,焦虑感才会消失。

9、打破部门之间的隔阂:将公司视为一个系统来管理,明智地扩大系统的边界,鼓励沟通,鼓励持续学习与进修等。

10、消除那些阻碍工人以工作为荣、以技术为荣的障碍。

11、建立有活力的教育与自我提高机制。

12、不坐而论道,采取行动实现管理转型。

戴明的“管理十四要点”的核心理念就是“不断改善”和“享受工作乐趣”,处处体现以人为本。

戴明质量管理理论对精细化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其一,强调事先的流程和程序设计,认为只有流程和程序设计正确、精细,才能为员工行为提供精确的指导,才能保证最终工作的质量;其二,强调区分体系原因和非体系原因,指出85%的质量问题通常是体系原因所致,因而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寻求系统或体系上的解决;其三,强调管理者应该不只是管,更重要的是帮,后来精细化管理强调的“管理者应该多理少管”的观点就是从此发展而来的;其四,强调对员工的训练,这种训练不只是知识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基于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培训。

丰田精益生产模式。

汽车工业是日本经济倍增计划的重点发展产业,战后的日本汽车工业遭到“资源稀缺”和“多品种、少批量”的市场制约,经过不断探索,丰田终于找到了一套适合日本国情的汽车生产方式,即准时化生产、全面质量管理、充分协作的团队工作方式、并行工程和集成的供应链关系管理,逐步创立了独特的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和低消耗的精益生产方法。

精,即少而精,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只是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市场急需产品;益,即所有经营活动都要有益有效,具有经济性。

精益生产的特点:1、拉动式准时化生产。

一是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生产起点;二是强调物流平衡,追求零库存,要求上一道工序加工完的零件立即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三是组织生产运作是依靠看板进行。

即由看板传递工序间需求信息;四是生产中的节拍可由人工干预、控制,保证生产中的物流平衡;五是由于采用拉动式生产,生产中的计划与调度实质上是由各个生产单元自己完成,在形式上不采用集中计划,但操作过程中生产单元之间的协调则极为重要。

2、全面质量管理。

一是强调质量是生产出来而非检验出来的,由过程质量管理来保证最终质量;二是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的检验与控制在每一道工序都进行。

重在培养每位员工的质量意识,保证及时发现质量问题;三是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根据情况,可以立即停止生产,直至解决问题,从而保证不出现对不合格品的无效加工;四是对于出现的质量问题,一般是组织相关的技术与生产人员作为一个小组,一起协作,尽快解决。

3、团队工作法。

一是每位员工在工作中不仅是执行上级的命令,更重要的是积极地参与,起到决策与辅助决策的作用;二是组织团队的原则并不完全按行政组织来划分,而主要根据业务的关系来划分;三是团队成员强调一专多能,要求能够比较熟悉团队内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保证工作协调顺利进行;四是团队人员工作业绩的评定受团队内部的评价影响;五是团队工作的基本氛围是信任,以一种长期的监督控制为主,而避免对每一步工作的核查,提高工作效率;六是团队的组织是变动的,针对不同的事物,建立不同的团队,同一个人可能属于不同的团队。

4、并行工程。

一是在产品的设计开发期间,将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最终需求等结合起来,保证以最快的速度按要求的质量完成。

二是各项工作由相关的项目小组完成。

进程中小组成员各自安排自身的工作,但可以定期或随时反馈信息并对出现的问题协调解决。

三是依据适当的信息系统工具,反馈与协调整个项目的进行。

利用现代技术,在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期间,辅助项目进程的并行化。

精益生产既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生产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方式。

同时,它又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其目标是精益求精,尽善尽美,永无止境的追求终极目标。

精益生产的实质是管理过程,包括人事组织管理的优化,大力精简中间管理层,进行组织扁平化改革,减少非直接生产人员;推进生产均衡化同步化,实现零库存与柔性生产;推行全生产过程(包括整个供应链)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零不良;减少和降低任何环节上的浪费,实现零浪费;最终实现拉动式准时化生产方式。

丰田精益生产模式对精细化管理理论的贡献显而易见:其一,强调正确的流程方能产生优异成果;其二,强调运用事先的设计来提高工作效率,只有事先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其三,强调对员工的训练,不仅要提高技能,还要改变态度,培养员工遵守规则的意识;其四,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如看板管理等。

丰田精益生产模式的成功,使大量的日本企业仿而效之。

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精益生产模式也走向全世界,并最终形成了管理学领域精细化管理的新潮流。

二、什么是精细化管理就是遵循“注重细节、立足专业、科学量化”为原则,实现“复杂工作简单化、简单工作流程化、流程工作定量化、定量工作信息化”的精细化管理模式,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

精细化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

精细化管理具有全员性、全面性和全过程性的特点,它是一种全面系统的管理模式。

全员性要求每一位员工的工作都要精细化、精益求精;全面性涉及到公司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管理、信息化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安全管理等;全过程性即精细化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各项工作和每一个过程。

精细化管理强调将管理工作做细、做精,以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是企业超越竞争者、超越自我的需要,是企业追求卓越、实现完美的必然选择,也是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基业长青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管理理论。

“精细”一词取“精”字中完美、周密、高品质的词义,取“细”字中细节、细致的词义。

“精细”是一种意识,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理念,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

下面,我从以下8个方面引导大家进一步理解精细化管理:(1)精细化管理首先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

管理是组织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能的过程。

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必须建立科学量化的标准和可操作、易执行的作业程序,以及基于作业程序的管理工具。

(2)精细化管理也是一种管理理念。

它体现了组织对管理的完美追求,是组织严谨、认真、精益求精思想的贯彻。

(3)精细化管理是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大生产和社会分工细化的必然要求,是系统内各要素合理配置、各环节紧密衔接制度安排和执行过程,是企业在微利时代赢得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4)精细化管理排斥人治,崇尚规则意识。

规则包括程序和制度,它要求管理者实现从监督、控制为主的角色向服务、指导为主的角色转变,更多关注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

(5)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是基于组织战略清晰化、内部管理规范化、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组织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综合需要。

精细化管理最终的解决方案只能是通过训练达到组织成员素质提升的方式实现。

精细化管理不是一场运动,而是永续精进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积极引导和自下而上的自觉响应的常态式管理模式。

(6)精细化管理研究的范围是组织管理的各单元和各运行环节,更多的是基于原有管理基础之上的改进、提升和优化。

(7)精细化管理研究的对象是各类社会组织,但更多关注的是企业,特别是面临转型期、管理提升期的企业。

(8)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拧干毛巾中的每一滴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