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牛亚萍(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
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
【关键词】:思维方式特点差异原因表现影响【引言】: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不同民族由于对现实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经验和习惯,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是造成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当跨文化交际出现时,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阻碍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示例思维方式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前面都是寒暄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着不同的思维方式。
荷兰有位高级贵宾来中国访问,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
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她到达幼儿园门口时看见一群孩子站在园门口迎接她,感到心里很不舒服。
参观幼儿园的教室时,孩子们都背着手,面部表情严肃。
回国后,她说:这是她这次访问最不舒服的一天。
天正下着雨,为什么让孩子到门口来,为什么孩子都笔挺地坐着。
要知道五六岁的孩子是非常调皮的,吵吵闹闹是正常的。
有一次,中国代表团出访,在活动的最后交换礼品。
中国人把礼品送给德国人后,对方立即打开并表示感谢。
中国人很奇怪:为什么他们那么急不可待地看礼品,是不是对我们送的礼品不放心?德国人也很纳闷:他们为什么不看我们送的礼品,是不是对我们的礼品不感兴趣?这些都是很小的问题,但却反映出思维方式的差别。
二、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表现1、中方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直觉思维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
直觉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也贯穿于科学研究之中。
对直觉思维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直觉是指包括直接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在内的一种心理现象,也就是说,它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认知方式,还是一种情感和意志的活动。
而狭义上的直觉是指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当把直觉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时,便称之为直觉思维。
狭义上的直觉或直觉思维,就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在面前的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识别、敏锐而深入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
简言之,直觉就是直接的觉察。
直觉思维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直接性:即主体不通过一步步的分析过程而直接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是直觉思维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征;快速性:指思维的结果产生得很迅速,这种快速性以致思维者对所进行的过程无法作出逻辑的解释;跳跃性:在认知过程中,分析思维是以常规的方式按步骤展现的,而直觉思维一旦出现,便摆脱了原先常规的束缚,从而产生认知过程的急速飞跃和渐进性的中断;个体性:它与思维者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品质相联系,表现出直觉的个体特征;坚信感:主体以直觉方式得出结论时,理智清楚,意识明确,这使直觉有别于冲动性行为,主体对直觉结果的正确性或真理性具有本能的信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取消进一步分析加工和实验验证的必要性);或然性:非逻辑思维是非必然的,有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表现出直觉思维的局限性。
直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是指不依靠明确的分析活动,不按事先规定好的步骤前进,而是从整体出发,用猜想、跳跃、压缩思维过程的方式,直接而迅速地作出判断的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
”我们在创造发明等活动中可以凭直觉抓住思维的“闪光点”,直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比如有一名学生在栽培辣椒苗时,他用细铁丝捆住弯曲的辣椒茎杆,意外地发现这棵被细铁丝缚住的辣椒结果率高于未缚茎杆的辣椒植株。
他凭直觉感到这一现象绝非偶然,一定有它的科学性。
他抓住这一直感,在老师的帮助下,有意识地进行了实验,以两排辣椒植株作为实验对象,一排辣椒均用细铁丝缚住茎杆,另一排则不缚;实验结果证实了这名同学的直觉是正确的。
原来,用细铁丝缚住植株茎杆,有效地控制了光合产物的向下运输,使果实生长所需的营养得到进一步保证,从而提高产果率,增加产量。
这一发现受到有关人士的赞同和认可。
直觉思维在创造发明过程中的作用可谓无与伦比。
每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确实能获知一些创造发明的灵感,而这一灵感的获取是与直觉密切相关的。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有时会不按常规思路突发奇想,从而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和结果,有时也会作出种种猜想和设想,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捷径。
因此,同学们从小要像科学家那样积极思考问题,认真观察事物,能够在常人不以为然的现象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众所周知的阿基米德定律就是凭直觉解决疑问的例证。
阿基米德在面临“结构复杂的金冠是否用同等重量的白银掺假”问题时百思不得其解。
他知道金与银的比重不同,同重的金与银体积也不同,要想知道金冠中是否含有同等重量的白银时,阿基米德很清楚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测知金冠的体积。
用怎样的办法才能测出结构复杂的金冠体积呢?当他带著问题跨入浴缸时,看到浸入水中的身体与浴缸溢出的水就想到两者体积相同,即刻得出了测量金冠体积的办法:把金冠置入水中,被金冠排开的水的体积就是金冠的体积。
阿基米德运用的是一种跳跃性的直觉思维,凭直觉使困扰他的疑问迎刃而解。
2、西方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
它是作为对认识着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
它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
是指符合世间事物之间关系(合乎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
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
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在逻辑思维中,要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而掌握和运用这些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程度,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
逻辑思维的特点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
抽象思维既不同于以动作为支柱的动作思维,也不同于以表象为凭借的形象思维,它已摆脱了对感性材料的依赖。
抽象思维一般有经验型与理论型两种类型。
前者是在实践活动中的基础上,以实际经验为依据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如工人、农民运用生产经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多属于这种类型。
后者是以理论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概念、原理、定律、公式等进行判断和推理。
科学家和理论工作者的思维多属于这种类型。
经验型的思维由于常常局限于狭隘的经验,因而其抽象水平较低。
三、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中西方的思维方式的差异的原因很多,这里只谈其中的两个方面。
1、一个是地理环境,中国是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较少受到来自自然的压力,人们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然而居住在封闭环境下的人们,缺少了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竞争,内向保守。
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喜欢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
这种内向型的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都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喜欢探索自然。
同时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居住在沿海地带开放环境下的人们,由于经常与外界交流和竞争,思维外向,思维视野不受地域限制,重视空间,同时也注重现在和未来。
正如梁启超所言,濒临河海的民族“精神勇猛”,有“活气”,敢“进取”。
外向型思维导致了他们求新、求变、好动的性格。
2、经济制度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使人们缺乏对外界的联系,视野狭窄,思维闭塞。
西方沿海地区的手工业、商业、航海业的发展,引起人们对天文、气象、几何、物理和数学的浓厚兴趣,逐渐形成了注重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传统。
四、结尾跨文化交际时,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可避免的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就如上面的几个示例一样,会导致误会,引起交流的障碍。
就如同在学习英语时,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的回答也不一样。
这就需要我们尽可能的多了解一些中西方思维上的差异,成功的进行跨文化交际,让不同的文化得以交流发展,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1] 《中西思维方式发展历程的反思》李耕夫杨国志著2000[2]《差异-- 一位中国大使眼中的东西方思维》卢秋田著[3]《中西思维层次的差异及影响》张远山著2003[4]《试论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及其文化根源》王新华任军莉著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9期[5]《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及其融合趋向理论探讨》徐晓丹著2005年第3期[6]《论中西方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差异》郑晓辉著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