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文阅读综合复习

现代文阅读综合复习

现代文阅读综合复习初中记叙文常考题型1、概括题谁+(因为什么或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结果如何)。

注:若有例句,应根据例句格式来写;若是概括有线索的文章的段意,需围绕线索概括;若文章重点突出事情的经过,略写背景,则背景可不用概括在内等。

2、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感情。

夸张:突出强调事物……特点。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加强情感,句式整齐;突出事物……特点。

设问:引发思考,引起兴趣。

反问:增强语气,鲜明强烈地写出了……观点、态度、情感。

3、(1)人物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

人物描写的作用:细致(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身份、年龄、地位、经历、性格、品质、情感等。

(考虑结构的作用)(2)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写出了背景……的特点;(2)渲染气氛(营造氛围);(3)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情感;(4)引出下文;(5)为下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6)推动故事情节发展;(7)形成对比(反差),突出(反衬,侧面衬托)主旨、人物形象。

4、分析句子、语段的作用;内容:概括+主旨、感情基调等+手法(修辞、描写、叙述顺序)结构:开头(开门见山、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点明主旨、照应标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引发思考等)中间(过渡、承上启下、和前后文形成对比、呼应前文等)结尾(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留白回味无穷、戛然而止引发思考等)5、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字面义,文中指代义深层义: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象征某种情感或品质),一般结合主旨情感作答。

6、标题的作用:(1)形式作用(修辞、叠词、标点、句式、人称等)。

(2)造成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读者阅读兴趣;(《二十五元遗产》)(3)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老海棠树》)(4)反映作者情感;(《秋天的怀念》)(5)突出主题,点明主旨;(《伟大的悲剧》)(6)概括内容,关联主要情节;(《成全一棵树》)(7)一语双关。

《爸爸的花儿落了》例题三角梅那天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

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②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

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天天都给它们浇水,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③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④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派要死不活的样子。

我和老伴对它几平不抱什么希望了,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

⑤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

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于是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的面前叹喟,皱眉,甚至责骂。

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

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

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⑥然而,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的可怜兮兮的枝叶间,第一次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而且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又生出了好几条侧枝。

我们高兴极了。

但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关于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做出拼命的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

它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

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和生气,非常生动地展示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

它像憋屈了好几年的毛毛虫,终于要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转变了。

⑦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个妙龄女子的脸,静静地望着我,她的身子还隐在墙后,恍恍惚惚似真似假,是邻家的客人吗?我终于从迷惑中清醒过来,看清那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

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

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⑧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

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而风儿一吹,它的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亟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⑨生命,真是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奥秘和潜能.....的。

22.写出作者对三角梅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

(4分)A_____→B_____→C_____→D_____23.本文的②~⑤节写了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为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请从修辞手法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

(3分)而风儿一吹,它的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亟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结合全文,说一说你对文尾句中“奥秘和潜能”的理解。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中说明文常考题型说明类文章的阅读: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或阐述事理,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都属于说明文。

事物性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是事物说明文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解说事理的是事理说明文1.说明文的考点1、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概括;2、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3.对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与把握;4.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与分析;5.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及对说明语言的品味;6.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进行联想、想象;7.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8.对文本与链接材料进行综合理解。

2.说明对象:①从题目入手②从首括句或中心句入手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内容) 。

概括特点:抓住首括句、结尾句或提问式语句,提炼或概括出关键词3.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

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

逻辑顺序: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说明。

(逻辑顺序包括:①现象到本质;②从原因到结果;③从整体到部分;④从概括到具体;⑤从主要到次要等。

)4.说明结构: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

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5.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6.说明文语言特点:(1)平实说明:准确性、严谨性、科学性。

(靠副词来表达)(2)生动说明:生动形象。

(主要靠形容词来表达)在本类题型中,主要考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的作用单一,让语言生动形象;副词主要考核表示限制、表示猜测和估计作用两种形式。

考察方式:①体会加点词的作用答题模式:(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从表推测、估计、强调、限制等方面进行解释);(2)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某某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例子:一张普通课桌的重量大约30斤。

这句话中“大约”有什么作用?(表估计、猜测的副词)答案:“大约”指大概;表估计、猜测;说明普通的课桌个体重量在30斤上下,(强调了“30斤”这个数量是估计的结果,不是实际称量出来的;)“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答题方法:词义(解词或说明词性作用)+语境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②句子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答题模式:(1)不能删去;(2)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如果去掉,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去掉(4)某某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例子: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

这句话中的“到目前为止、似乎”能否去掉?答案:1)不能去掉。

①“到目前为止”表示从时间上加以限定,说明的是从现在到以前的情况,不包含将来。

②若去掉后,原句则变为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与客观实际不符。

2)①“似乎”表示推测,说明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是推测出来的,②若去掉后,表达意思太绝对,与现实不相符。

3)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补充介绍限制性词语:(1)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2)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3)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表限定数量:多、有余、很少等。

(5)表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③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类型的题。

例子:(1)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答案:“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情况,符合实际情况。

相关主题